古城記憶一篇《東西塔下 回不去的母校》,讓開元兒童教養(yǎng)院這所已經(jīng)消失的校園,再次引起了泉州厝邊的關注。
老西街人傅丁山打入海都熱線通95060說,他也在這個學校讀過書,家住學校邊;曾住開元兒童教養(yǎng)院的黃輝煌說,開元寺現(xiàn)在的虎豹樓就是以前的學生宿舍;讀者蔡先生則關切問道:“我想知道這個學校是怎么來的,怎么沒的,能給我們詳細講一講嗎?”
在泉州市檔案館、鯉城區(qū)檔案館內都找不到這所學校的校史記錄,今天,我們借著多位讀者的口述,來回答帶有和蔡先生一樣困惑的讀者。
萬金油廣告牌“贏”來校舍
64歲的林興達家住鯉城區(qū),曾聽祖輩人口述過這所學校。他說,開元兒童教養(yǎng)院原名泉州開元慈兒院,最早是一所孤兒院,由著名和尚轉道、轉物和全國佛會主席圓瑛法師1925年在泉州開元寺創(chuàng)辦,靠華僑的僑匯運轉。
“創(chuàng)辦之初,學校急需一筆款項建校舍。恰逢祖籍福建永定的東南亞巨商胡文虎回國探親,很多學校都想請他捐資。”林興達說,時任校長葉青眼立即召開教師會議,大家商量著要去車站迎接,并打出萬金油的廣告牌,希望能贏得競爭。
胡文虎從泉安汽車站下車,迎接隊伍非常多。開元兒童教養(yǎng)院派出的歡迎隊伍高舉畫有萬金油的廣告牌。看到廣告牌,胡先生喜上眉梢,決定前往開元兒童教養(yǎng)院參觀,并捐資建了“虎豹樓”,用胡文虎、胡文豹兄弟姓名尾字命名。
生源緊缺下2000年左右關停
“我那個年代,西街上的男孩女孩,幾乎都在這里讀書。”65歲的傅丁山說,上世紀60年代,上下課的鐘聲都由一個名叫林新強的職工來敲,公式公式公式的下課鐘聲是同學們最期盼的。跑出教室,男孩子愛去爬東西塔,當時東西塔下還是紅土地,塔門常年打開,還沒有加設現(xiàn)在的鐵門,抓著塔內的鐵鏈徒手爬到樓上,也沒顧慮過掉下的風險。
傅丁山說,上世紀70年代,開元兒童教養(yǎng)院改名為東方小學,學生還挺多,不乏高材生。“直到90年代前后,學校應教育局的要求,開始接收有智力缺陷、身體缺陷的學生。家長們出于顧慮,不太愿意將孩子送到這里來上學,生源一年比一年少,最終在2000年左右,學校關閉并搬到了水門巷的開智學校,原本的校舍也納入開元寺的寺廟范圍。”
開元寺虎豹樓曾是學生宿舍
“父親曾告訴我,當時迎接胡文虎的萬金油廣告牌,還是學校用民間征集來的萬金油空瓶子,拼出了‘歡迎胡文虎先生’七個字,相當有特色。”65歲的黃輝煌與開元兒童教養(yǎng)院有著很深的羈絆,他說,正是本報報道里的那句“回不去的母校”,深深觸動了他。
黃輝煌的父親曾在這所學校任教近30年,一家人就住在現(xiàn)在的開元寺桑蓮古樹的樹下,“樹下有個四開房,曾做教師宿舍,我在那里出生,長大,直到32歲才搬到西郊,后來這個房子才被拆掉”。
黃輝煌說,他搬走時學校還在,自己不時便會回來看看。現(xiàn)在,學校的部分校舍還保留著,作為開元寺的一部分繼續(xù)使用。“以往,兩層樓南洋風格的虎豹樓,一層作為教室,樓上是通鋪的學生宿舍;現(xiàn)在,被用作泉州佛教協(xié)會辦公室和泉州佛教基金會辦公室。而學校以往的大禮堂和相連的四個教室,現(xiàn)在被全部打通,賣一些旅游紀念品。”(海都記者 劉燕婷 田米 文/圖)
1、本網(wǎng)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chuàng)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wǎng)原創(chuàng)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