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蔥繡長啥樣? 華大學生拍給你看
說起泉州傳統文化,南音、高甲戲、拍胸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都耳熟能詳,但對“金蔥繡”,很多人很陌生,許多年輕人更是第一次聽說。
近日,華僑大學一群“95后”大學生,“戀上”了起源于明清時期的,泉州市另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金蔥繡,她們想用自己的視角記錄和詮釋這一古老技藝,讓它在大眾視野中重新活起來。
“95后”小鮮肉“撞上”泉州傳統文化
“就像是緣分,逛著街偶然發現了這一深藏在古巷里的古老技藝。”華僑大學新聞社學生劉吉瓊說,她即將升入大三,有一次在花巷許厝埕逛街時,偶然見到金蔥繡的廠房,就被這一技藝所吸引。
“不光我們,奶奶說很多人都不知道金蔥繡,現在很多都是機器刺繡,像她這樣純手工創作已經不多。”為此,劉吉瓊和同伴們想到拍攝短片來記錄這一古老技藝。
劉吉瓊說,她口中的奶奶叫陳美英,是一名金蔥繡手工藝人,從19歲開始學習金蔥繡,至今已繡了50多年。陳英美目前帶四個學徒,其中最小的24歲,因對金蔥繡感興趣而主動找到她學習。而她本人剛被評為泉州市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里也陳列著她的金蔥繡作品。
拍攝前期做足功課 宣傳非遺文化
對于這一古老技藝,大家此前完全陌生,要拍得好,必須先做好全面的功課。劉吉瓊和同伴多方查閱資料,也向陳美英了解金蔥繡的歷史文化,進而定出拍攝劇本。
7月初,她們開始拍攝,前后經歷了十多天,除了拍攝陳美英創作金蔥繡的過程,得知布袋木偶的戲服上和祭祀用的桌裙都能看到金蔥繡的繡品后,她們還到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泉州木偶劇團、寺廟等地拍攝金蔥繡成品。
目前,她們的素材已拍攝完成,正在進行后期制作,預計片長有6分多鐘。劉吉瓊表示,紀錄片不僅介紹金蔥繡的工藝,也談到它與泉州傳統文化的聯系。2010年年底,“金蔥繡”技藝作為傳統技藝,納入了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借此片,她們想讓大家對這一傳統非遺技藝有新認識。
相關鏈接
金蔥繡 用金絲繡出的“畫卷”
“金蔥繡”是明清以來流行于閩臺兩地的宗教用繡品,采用的是刺桐繡(泉州繡品古稱刺桐繡)中的一種特長刺繡技藝。因繡線包著金箔,其狀如蔥一般,故取名為“金蔥繡”。而泉州方言里的“蒼”與 “蔥”同音,民間也稱之為“金蒼繡”。
據了解,在工藝上,“金蔥繡”與唐時“蹙金繡”相同,即在羅綢的底子上面用金絲線繡出各種美妙的紋樣,繡法包括荔枝跳、菠蘿凸、平繡、三疊線、龍鱗迭甲等。“金蔥繡”繡品多用于宗教,主要有廟宇繡品、道場繡品和陣頭繡品,如佛服、繡佛、涼傘、幢幡、龍蟒桌裙、陣頭繡旗等等,此外,高甲戲、歌仔戲等戲服、喜慶的繡幛等也有使用“金蔥繡”。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