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不同木頭融合一體
現在,很多工序都已經可以用電動工具,例如大型木料切割或打孔,但是關鍵之處還得靠木匠的雙手。“比如說斗拱,機器可以按照圖紙,嚴格地切割出來,但是安裝的時候,沒有工人就不行。”在建造修繕古大厝、宮廟的時候,高炳星要行走在大梁之上,手里拿著錘子或鑿子,根據目力觀察,在關鍵的地方來一下,“這種機器就做不來,因為我們人是活的,能夠觀察現場的細微變化,糾正拼裝后不適合的地方。”
這種糾正要精確到毫米。例如,平時我們按壓桌子、椅子、床鋪,如果聽到“嘎吱嘎吱”的聲音,就知道壞了。“這種情況,在拼裝家具,尤其是用了大量金屬配件的,特別容易出現,因為木頭跟木頭之間,是靠金屬連接的,沒有共生的力量。那些純木頭的,你見過這種情況嗎?一個好的木匠,就是在加工的時候,把不同木頭的力量融合成一體。”
好的木匠,要在加工時就發現問題,不能等到發出聲響。不過,現在好的木匠,越來越少了。18歲那年,高炳星在南安市柳城街道當學徒,一起干活的非常多,但后來慢慢都轉行了,他也曾一度花了幾年干別的,后來覺得還是當木匠順手,“也不是好賺,就是穩定,總有人要裝修,會做家具就餓不死,完全可以養家糊口。做得久了,技術就上來了。”他發現,身邊的工匠朋友都是50歲以上的,也不用互相搶活,因為就算每個人每天干滿24小時,活還是干不完。
應邀擔任本次大賽裁判長的福建省建筑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張天宇,也很感慨“好木匠稀缺”,不過他對前景還是看好的。“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美麗鄉村‘留住鄉愁’受到重視,各種旅游景點古建筑需求量也很大。這意味著,這門手藝能賺錢!這就不用擔心會斷了,總是會有人去鉆研的,因為技術越好,賺錢越多!”他說,木匠是手藝活,最重要的就是動手能力,這也是國家經常舉辦各級比賽的原因,挖掘好木匠。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