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14號臺風“莫蘭蒂”重創泉州電網,累計81萬戶低壓用戶受影響。面對這場有史以來對泉州電網造成最大影響的臺風,經過國網泉州供電公司全力搶修,至9月19日12時,泉州地區受 “莫蘭蒂”臺風影響的低壓用電故障修復率達96.86%。 陳珍妮 攝
中新網泉州9月22日電 (記者 龍敏 孫虹)“說實話,知道這次臺風厲害,但沒想到是這次臺風這么大,損失這么重。”9月22日,盡管距離今年第14號臺風“莫蘭蒂”登陸已6天過去,但一位泉州市民仍心有余悸。
盡管自臺風登陸以前,福建省啟動防臺風I級響應:“莫蘭蒂”是今年以來全球最強臺風,也是1949年以來登陸閩南最強臺風。
幾乎所有泉州人都知道,一場臺風可能在所難免。可15日凌晨開始,這場臺風伴隨的強降雨到來之時,仍讓人感覺有些“突如其來”。
泉州市氣象局的數據顯示,臺風進入泉州市風力達15級,晉江圍頭、南安大佰島風力分別達17、18級。全市累計過程平均降雨量194毫米(其中晉江東溪流域平均降雨量達270多毫米),降雨200-300毫米有32個站點,300-400毫米有10個站點,超400毫米有7個站點,其中,最大為永春外山站488毫米(超百年一遇標準,為有記錄以來歷史最高值)。
冒雨轉移、古廊橋被沖毀、城區多處漬水、交通癱瘓……在過去的7天里,從臺風到洪水,泉州,這座榮膺東亞文化之都的城市,經受住了一次無比嚴峻的考驗。
“砰!”“砰!”……臺風登陸夜,永春縣東平鎮東美村支書許學清一夜未眠,風聲、雨聲以及電話聲響個不停。
臺風登陸前后,泉州已經斷斷續續下了十幾個小時的雨;從15日7時開始,雨又降下來,短歷時強降雨。水,是從位處上游自北往南逐漸蔓延的。當天早上,很多人都發現河水“有點兒不對勁了”。
在臺風登陸后7個小時,位于該村的擁有800多年歷史的東關橋,不堪洶涌洪水,于15日上午10點半慘遭“腰斬”。上游的湖洋溪和外山溪匯集于東關橋段,瞬間水流量太大,東關橋難逃一劫。而這座位于湖洋溪上,始建于南宋紹興15年的古橋是當地的交通要道,俗稱“通仙橋”。
家距離東關橋十幾米的82歲老人鄭潤英說,活了一輩子,從沒見過這么大的水。
許學清告訴記者,臺風登陸前后這幾天,已完全顧不得家人,呆在村委會好幾天了,天天都是想著哪里存在安全隱患,哪戶人家可能遇到難題。
臺風登陸夜,許多人無法入眠,不僅僅因為風雨,還因為責任。同屬永春縣的湖洋鎮,位于東平鎮上游,17個村落中有11個被淹,常駐人口1.5萬轉移了1100多人。按照該鎮書記陳明剛說法是,工作28年以來,年年防臺風,但從來沒見過這么嚴重的臺風。“狼真的來了”。
盡管湖洋鎮損失慘重,房屋受損3711間直接經濟損失3.08億元,但無一人員傷亡。陳明剛說,幸好按照部署,層層有預案,方能在短時間之內,將群眾轉移到安全點。最危急的時候,15日上午,冒著磅礴大雨以及40厘米的積水,他和美蓮村主任共同背起臥床的殘疾老人,疏散到1公里外半山腰上的永春縣第四中學。
“好在人沒事啊!”61歲的湖洋鎮美蓮村村民20日一邊晾洗被山洪浸泡過的衣服,一邊安慰著別人,也安慰著自己。
在陳明剛看來,臺風就是一場戰爭,要科學預測、嚴密防范、快速重建。目前,湖洋鎮正積極推動災后重建。
而東美村支書許學清則依然忙碌,除了組織村民災后重建,她還到處聯系下游幫忙尋找東關橋被沖走的木構件。她說,要重建東關橋,讓村中老人有一個休憩的地方,也讓海內外鄉親的鄉愁得以承載。
農作物受災面積44.66萬畝,停產工礦企業3113家,影響81萬戶居民用電——這是臺風“莫蘭蒂”在泉州的威力。災情就是命令,恢復生產生活供電供水刻不容緩,在進行全面摸底排查之后,上萬人投入搶通、搶修受毀的道路、電力、通信、市政等設施的一線。
“我們苦點累點沒關系,希望能夠早點恢復供電。”已經40個小時奮戰在搶修一線的國家電網泉州供電公司輸電運檢室副主管的吳志成說。
南安市洪瀨鎮是重災區之一。20日,來自晉江的志愿者陳素瓊早上不到7時就從家中出發,攜帶著200箱礦泉水,參加志愿服務幫忙清理垃圾。
面對災情,泉州的速度令人贊嘆:16日上午和下午,泉州市召開災后重建工作會議,市政府成立由市長掛帥的災后重建工作領導小組。17日印發《泉州市做好臺風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方案》(“1+11”方案),制定了具體的災后恢復重建時間節點、任務目標及政策措施,并緊急下撥8400萬元支援災區,南安、德化、豐澤、安溪、洛江等地安排救災資金1.5億元人民幣(下同),社會各界捐資1000多萬元,開展救災工作。
截至19日22時,泉州停電用戶就已基本恢復送電。以這種速度前進的還有縣區倒伏樹木的清理、道路的疏通以及災區的防疫。記者19-20日行走在南安市、永春縣等地發現,主次干道已基本不見倒伏的行道樹,唯有折斷枝干的樹木和墻上齊腰深水印提醒著過往的人們,這是一座剛遭受1949年以來最強臺風肆虐的城市。
連日來,南安市向陽鄉書記蔡映輝的一封求助信打動眾人。在信中,這位由福建省科技廳下派任職的鄉鎮書記面對災情說,“堅守抗災一線指揮,雖沒有人員傷亡,但我內心真的時刻在滴血”。
但他說,有信心帶領鄉村兩級干部,團結發動全鄉人民開展自救、重建家園。“越是困難,信念越重要,信心越寶貴,雖然付出被天災斷送,但向陽鄉發展三農的腳步不會停止。”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