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汗水代替淚水,聚焦“莫蘭蒂”災后恢復重建的“泉州力量”
把安置重建變成安居樂業
頂過超強臺風“莫蘭蒂”的狂風驟雨,泉州人迅速用汗水代替淚水,扛起了把安置重建變成安居樂業的千鈞重擔。“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敢贏的泉州力量,由此有了一段最直觀的寫照。
天災無情,人要打拼。黨委政府“拼了”,一口氣捧出“1+11”的災后恢復重建方案;黨員干部“拼了”,舍家忘我奮戰一線;僑親鄉賢“拼了”,捐資賑災爭先恐后;廣大軍民“拼了”,放棄休息志愿服務;受災群眾“拼了”,生產自救不等不靠……
千萬別以為泉州人只滿足于第一時間完成這些災后“常規動作”,超強臺風催逼出的“泉州力量”,正著眼于把安置重建變成安居樂業的境界格局,不等不靠,力促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恢復并超過災前水平。
拼落實 民生優先抓重建
想民所想、急民所急,災后重建,黨委政府接過第一棒。一份超大規模的“1+11”重建方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效推進。
災后12小時,泉州市區積水基本排盡;災后3天,84條農村受阻公路已全部搶通,中心市區已全部恢復供水,縣、鄉絕大部分已恢復供水;災后6天,泉州地區電網10千伏及以上系統全面恢復,累計受影響的121.52萬個用戶均恢復正常供電;災后7天,已修復183處受災農飲工程,恢復正常供水。
省直、市直各相關部門加入到了這場“與時間的賽跑”中,第一時間下撥救助金,并組織多個專業團隊,針對搶險救援、供水供電、交通運輸、災后生產、疾病防控等諸多方面進行有力的幫扶指導。
臺風導致泉州中心市區綠化樹木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壞。挺著孕后四個半月的肚子,泉州市園林管理局東海片區綠化管理所副所長楊玲玲與同事在街頭扶樹、重植,常常忙到夜深。重建的日子里,每天都是一場硬仗,所里的車子不夠用,她開著自己的車接上工人趕往現場。挖機、吊車聲音大,為指揮調度,她的聲音早已嘶啞。只有與工人一起在現場扒幾口飯的時間,才是她一天里僅有的休息。
“莫蘭蒂”導致德化龍門灘水庫電站機電設備受損,供水供電受阻。龍門灘引水工程管理處檢修分場曾煥良帶領檢修各班組連續奮戰,白天搶修設備,晚上加班制定受損設備采購計劃,硬是讓原本需要一個月才能恢復運轉的機組,不到10天就重新運行,不日將并網發電。
除了水利設施,泉州的電網也在臺風中遭受重創。15日,作為供應晉江東石片區的電力大動脈,110千伏永東線14號鐵塔折斷。被風折斷的鐵塔搶修量非常大,相當于重新組立鐵塔。泉州供電公司調派本部及德化維修人員加強力量,共產黨員服務隊突擊在前,僅一夜就搶修完畢,恢復供電。在數千名電力員工連續六晝夜不休的努力下,截至21日零時,南安石井、水頭等重災區10千伏配電網全部恢復正常。至此,泉州地區電網10千伏及以上系統全面恢復,累計受影響的121.52萬個用戶均恢復正常供電。
拼合力 災后恢復加速跑
與時間賽跑!這是泉州主流媒體災后第一天的頭條標題。天災過后,人人都是災后重建接力賽的參與者。
于是,在黨委政府的行動之外,愛心在接力,海外僑胞為災區捐款逾千萬元,掙工資的、做買賣的、上學的、退休的,都在盡己所能奉獻愛心;義舉也在接力,家長們自發到學校清淤,志愿者們扶斷木、修老宅、掃垃圾,就連還沒書架高的孩子,都踮著腳在圖書館里幫忙搶救整理泡水書籍。
17日,在南安洪瀨鎮華南路大埔菜市場附近,來自各地的慈濟基金會志愿者身穿深藍色服裝,自帶水和干糧,自備工具,穿行在道路中,鏟走淤泥,清掃街道。
18日是中秋小長假后上課的第一天,洪瀨鎮幾所受災嚴重的中小學推遲上課。在洪瀨第二小學內,許多家長自發來到學校,幫助清洗被水淹過的課桌椅和教室,也有不少孩子跟父母到學校幫忙。課桌椅浸泡在淤泥中,變得又臟又臭,大家戴著口罩、拿起刷子,在高溫高濕天氣中仔細地洗刷著。20日,學生們已端坐在干凈整潔的教室里聽老師講課。
20日,在安溪縣舉行的災后重建捐贈儀式上,一對穿著樸素、頭發斑白的老夫婦捐出了10萬元。來自安溪魁斗鎮貞洋村的易漢水年過八旬,老伴林云也已76歲。“活到我們這個歲數,三餐能吃飽就好了,錢財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面對記者,林云說,錢是這五六年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看到這次很多地方受災嚴重,她眼淚都掉下來了。老兩口跟兒孫們商量后決定,把錢拿出來捐給有需要的人。
25日,泉州市圖書館讀者爆滿,當天接待讀者3500多人次,流通圖書16000冊次。而就在15日清晨,不斷涌入館內的積水半小時內達到1米多深,1萬多冊圖書泡在水中。圖書館進水的消息傳出,工作人員清晨5時許冒雨從晉江、浮橋等地趕來搶救;雨停后,很多市民帶著孩子,自發前來幫忙清點書籍。這才有了圖書館災后第10天讀者爆滿的熱鬧場面。
正是得益于各方的戮力同心,泉州的災后恢復重建奪得了初步勝利,許多重災區已經基本恢復到了災前的日常狀態。例如,一度平均積水1.6米的南安洪瀨鎮,短短幾日后路面上幾乎看不出臺風肆虐過的痕跡,九成以上的店鋪正常開門營業。“跟以前沒啥差別,菜價也一樣”,一位鎮上居民如是說。再普通不過的一句話,道出了老百姓心中最重要的那份踏實。
抬望眼 再造家園今勝昔
陽光總在風雨后,不等不靠建家園。洪水退去,淚水擦干,汗水淌下,泉州人挽起袖子,帶上工具,誓把家園建設得比災前更美好。
眼下正值大棚蔬菜采收、換茬高峰期。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讓農田里馬上到手的收獲化為烏有。不怨天尤人、不消極怠工,田間地頭處處一派熱火朝天的災后恢復生產景象。
5年前,南安向陽鄉山夫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的菜苗,也曾被暴雨沖走。在合作社的陽泊嶺基地,得知基地負責人姚賢良的菜地被毀,合作社其他基地的社員紛紛跑來幫忙,看著忙碌的伙伴們,姚賢良感動得連聲說:“太給力了!”
在安溪虎邱鎮玖玖天誠葡萄園,昔日整齊劃一的葡萄鐵架在狂風之下扭曲變形、支離破碎。負責人陳小平災后次日就投入到自救和醞釀葡萄園升級改造的工作中。不到兩天時間,一座抗風能力更強、科技含量更高的立體化種植葡萄園藍圖繪就。
抓緊時間開展災后重建,眾志成城繪就美好藍圖的,還有眾多泉州企業。以受災嚴重的南安為例,11月,第十七屆石博會即將開幕,許多在臺風中傷痕累累的石材企業為此立下軍令狀:盡快恢復生產,迎接石博盛會!
鐵皮閘門被掀起,屋頂玻璃破碎,綠化樹連根拔起……英良集團的廠房、石材大板、工程成品板和綠化樹木受損嚴重。短短幾天內,企業已經基本將破損的廠房重新修整,樹木也都重新立好。“這幾天五號倉庫已經在接待客商,工作基本恢復正常,甚至可以說是舊貌換新顏。” 相關負責人高毅對重建很有信心。
“天災面前,更加考驗企業的作戰能力。”同樣在水頭鎮的利源石業,25000平方米的總鋼結構廠房,被臺風摧毀受損約五分之一。總經理王華偉及時組織了重建小組,目前生產已恢復90%。
誰也不能低估人類抱團取暖迸發的偉力。災后,人們不僅爭分奪秒地開展生產自救,還期待用加倍的投入,再造出比災前更好的家園。
南安九都鎮林坑村是此次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通往村里的道路被倒掉的樹木攔斷,挖掘機進不來。敲乾自然村村民陳聰紅、陳良進等人,拿著電鋸等工具,進入塌方損毀的道路清障。而面對記者的采訪、村民的贊揚,正在幫忙清理路障和斷毀溝渠的村民李漢水擺擺手說:“這不就是我們自己的家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大家都會主動參與到救災重建中。”當過兵的他堅信,一切都會越來越好。
“這次受災那么嚴重,不能光靠政府幫忙。”永春外山鄉墘溪村幾戶受災村民是這么說的,也真這么做了。22日,他們自發籌資雇來一臺大型挖掘機,加速推進重建家園的步伐。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