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挨罵其實不是什么新鮮事。
從2016年開始,我注意到一個現象,即每次在網上看到關于滴滴的新聞,包括我自己所寫的關于滴滴的文章,閱讀量都明顯高于其他科技類產品話題,且評論區多為各種抱怨和謾罵。甚至,有大量針對滴滴高管的、惡毒的人身攻擊。
這種現象的規模和持續時間,顯然超出了競爭對手利用水軍攻擊的范疇,也無法用補貼停止來解釋。并且,謾罵的參與者,除了乘客,也有出租車司機和網約車司機。
一個平臺如果讓參與的幾方都不滿意,不太可能是產品沒做好這么簡單。何況,滴滴在市面上同類產品中,體驗已然是最好的。
根本原因在于,滴滴所進入的出行場景,是一個經典的“負體驗產品”領域。
我們先給“負體驗產品”下一個定義。
所謂負體驗產品,即維護其基礎用戶體驗,需要經營方持續投入大量資源和努力。但用戶對產品的滿意程度基本停留在及格線或以下,即只有基本滿意(60分)和不滿意(不及格),很難達到滿意(80分以上)的狀態。
出行行業,長期以來充斥著各種負面體驗:
公交地鐵人多擁擠,悶熱異味外加咸豬手,因為這是政府補貼的低價公共交通;
出租車難打,司機態度差,駕駛風格野蠻,車內骯臟;
火車動車高鐵一票難求,12306和鐵總天天挨罵;
坐飛機抱怨延誤抱怨空乘態度差,殊不知航路不是航司想飛就能飛,空乘的首要工作不是伺候人,而是客艙安全。
而所有的司機,無一例外都覺得自己又辛苦賺錢又少,乘客還蠻不講理。
出行行業的運力供給不能無限增長。而運輸過程的首要任務,是將乘客安全送達。至于準時和舒適性等附加需求,又往往與費用掛鉤,然而乘客卻希望以盡可能低的價格,得到盡可能好的體驗或服務,卻有意無意無視“運力”這個基礎體驗的重要性。
而滴滴這樣的出行平臺,為了保障運力的供給和有效調度,需要在線上線下做大量的工作,投入包括補貼在內的各種資源。并且,為了加強運力供給,規避網約車政策造成的限制,還要通過順風車及社交手段曲線救國。
但作為運力供給的關鍵方,司機和車,卻是比乘客更為緊俏的資源。
經歷過網約車補貼大戰的司機,對于平臺收入的期望值自然極高;而同樣經歷過補貼大戰的乘客,對平臺的加價卻十分敏感,雙方的需求矛盾,從根本上無法調和。最終大家的怨氣,就轉向了處于壟斷地位、看似坐收漁利的滴滴。大家無法理解,“讓用戶有車坐”這個基礎體驗,本身就是非常高難度的挑戰。
因此,匯集了司乘雙方怨氣的滴滴,一旦遭遇安全事故,立刻陷入千夫所指的輿論危機。事故引爆的,是平日用戶的負面體驗。
我再舉一個大家容易理解的“負體驗產品”的例子。現在大家都是重度手機用戶,通過手機使用App,無論短視頻、游戲,還是日常的微信、電話,其實這些都是手機的附加體驗,而作為手機的基礎體驗,卻往往被大家忽略。
什么是手機的基礎體驗?待機長、充電快、不發熱、不卡、信號好、定位準、拍照和顯示效果好。這些被用戶默認為理所應當的體驗,卻是作為一部手機,研發過程中最為耗費資源、最有挑戰性的。包括芯片和操作系統的研發與適配,與手機其他組件的研發過程一樣,都是水面之下的冰山,無法被普通消費者感知到。
因此,當一部手機在以上方面的質量達到了優秀水平,在用戶看來只是合格而已。用戶印象中,手機就應該是這樣的,正如用戶認為打開滴滴就能叫到車,擰開龍頭就能流出自來水。而車是從哪來的,水是從哪來的,用戶并不關心,用戶認為這都是理所當然的。
因此,每一部手機研發過程中,設計和生產人員付出的努力,在用戶眼中是被無視的。而在手機基礎體驗環節一旦實力不過關,出了問題是會被用戶罵到飛起。如果還不理解,看一看這些年的幾款錘子手機就明白了。
回到滴滴的話題上。
大家對出行行業的怨念深重,并不是由滴滴而起,而是多年來一直存在的。這也是我們這個人口大國在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必然現象。而滴滴既然進入了這個領域,獲得大量訂單和用戶的同時,自然也得把罵名背上了。
負體驗產品的場景,一般情況下是不適合創業公司的。投入大量資源,僅僅為了達到一個60分的體驗,且實際結果往往難以令人滿意。而在超越基礎體驗階段后,還需要為提升附加體驗和產品差異化繼續努力。
明白了滴滴、錘子這些廠商為何挨罵,企業和創業者在進入某個產品和場景時,不妨評估一下這個產品和場景,是否可能涉及負體驗產品現象,以及自身是否具備完成基礎產品體驗的實力。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