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根企業家遍布的閩南大地,有一個不算鶴立雞群、卻也特立獨行的企業家,他是90年代首個在泉州本土陶瓷產業集群地辦廠的“外地人”;他在陶瓷領域的研發成果曾填補國內空白,是晉江眾多陶瓷廠老板想方設法“挖”的技術人才;他獨辟蹊徑開創了陶磚文化創意品牌;他扎根泉州28年,對閩南文化深有領悟,常對泉州人“愛拼敢贏”的奮斗精神和“熱情好客”的品質贊嘆不已;他身為陶匠,卻心系商會,在商會會員企業心中頗有威望,他是泉州江西商會第三屆理事會會長、政協第十二屆泉州市委員會委員、泉州市工商聯第十四屆常委、泉州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泉州市“十佳外來創業精英、福建金鴻建陶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楊祖亮先生。
楊祖亮(左)與泉州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陳燦輝(右)
楊祖亮(左)與福建省副省長鄭新聰(右)
一技傍身 不負韶華
眾所周知,由于歷史和現實等諸多原因,泉州民營企業家在創業初期的整體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很多人只有中學以下文化程度,但是憑借著“愛拼敢贏”“敢為人先”的大無畏精神,泉州民營企業涌現出許多翹楚企業,儼然成為福建乃至全國民營經濟的中流砥柱。回溯歷史,在那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摸索階段,泉州草根企業家們“求賢若渴”,很多老板不惜跋山涉水、從外省花重金聘請行業技術性較強的技術專員來廠指導,而我們今天采訪的主人公——楊祖亮先生(祖籍江西新余市),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來到了泉州。
1991年,當時的楊祖亮正任職于佛山一家馳名中外的國營陶瓷廠,該陶瓷廠吸引了來自清華大學、華南理工、景德鎮陶瓷學院等全國各地的優秀人才,而楊祖亮就是畢業于當時全國幾所屈指可數的專業研究陶瓷材料的高等學府——景德鎮陶瓷學院,憑借優秀的理論和實踐成績,被破格錄用的楊祖亮當時在業界已頗有名氣。據悉,對陶瓷技藝“情有獨鐘”的楊祖亮常常犧牲業余時間在實驗室里搗鼓各種燒瓷配方,在他的苦心鉆研下,他研發出了幾項具有保密價值的陶瓷配方,也因此掌握了多個高端前沿的研發技術,而由他攻克的“大紅釉”難題,更一度填補了國內的技術空白,楊祖亮因此在陶藝圈名聲大噪。
彼時,《中國陶瓷》雜志的總編受晉江一家陶瓷企業老板之托到佛山找技術人員,機緣巧合下,技術過硬的楊祖亮就這樣被推薦到了晉江。而楊祖亮也不負眾望,為老板燒的第一窯瓷磚就大獲成功,迅速幫老板扭虧為盈。“一個好的燒瓷磚配方能為企業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楊祖亮對記者說到。據介紹,當時晉江磁灶一帶的陶瓷廠正處于建陶產業從傳統土窯向輥道窯設備更新的年代,幾乎每個瓷磚廠都在找技術人員,由于技術人員匱乏,經常有很多老板慕名找上門來請他兼職做技術顧問。
苦心經營 誠信為本
慢慢的,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左右權衡過后,楊祖亮辭去了國營陶瓷廠的工作,1992年楊祖亮在晉江磁灶開了一家建陶材料化工店,主要賣釉料等,同時也為當地廠家提供技術指導或燒窯配方,一時間聲名鵲起。
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楊祖亮完成了原始資金的積累,1997年他在晉江磁灶創辦了自己的化工廠。樸素低調的楊祖亮始終秉承“誠信經營”的理念,即使在普遍都押工人工資的晉江,他也從未有過此想法,“從97年辦廠開始,我一分工資都不扣壓,全部發放完畢,從不擔心工人不返廠。”或許是技術出身的緣故,誠信如他,厚道如他從不做逾越良心的事。據介紹,當時有朋友想借他的倉庫放一些原材料,當得知對方有意要把每噸3000千元的二氧化鋁“改頭換面”當4萬元一噸的白色料出售時,他斷然拒絕了,“技術來不得半點虛假,我本身是搞技術的,一向比較嚴謹,原則性也很強,所以堅持提供真材實料。”
正是這種誠信至上的經營理念,讓楊祖亮的化工廠在業界贏得了良好的口碑,迅速奠定了市場。可惜的是,90年代末,晉江陶瓷廠經歷了轉型陣痛,大浪淘沙下的諸多知名瓷磚廠都難逃倒閉一劫。大環境下,楊祖亮經營的化工廠也舉步維艱,欠賬越來越嚴重,“三角債嚴重,2000年時,我就被欠了1000多萬元,賴賬的也很多,三五十萬元的貨款打了水漂是常有的事”。楊祖亮表示無奈。
痛定思痛,冷靜下來的楊祖亮不禁反思自己:“涉足陶瓷行業以來,從最初的技術指導到材料店再到化工廠,一直處于供應商的角色,這也是在市場競爭中相對被動和弱勢的原因。”楊祖亮對記者坦言:“專業的人都想自己做產品,施展自己的才能,那個時候,我已經下定決心做終端產品。”
研創工藝 差異化競爭
2003年,首期投資 3000余萬元的福建金鴻建陶有限公司正式投產了,楊祖亮這才覺得有了施展身手的好平臺。而對于選址惠安黃塘工業區,楊總有著自己的一番考慮:“脫離晉江磁灶這個產業集群地,有利有弊,主要是想擺脫磁灶生產‘低端貨’的印象。”原來,有別于廣東以“國營廠為主,鄉鎮企業為輔”的實力制陶氛圍,晉江磁灶以民營個體為主,人才、技術相對缺乏,產品也相對低端化。“從技術保密性出發,我的工藝、技術跟他們都不一樣,低端產品不是公司的發展方向,我們也不做產品低價競爭。從這些因素考慮,跳出磁灶這個產業集群地,應該是有利的。”楊祖亮的思路清晰,“同樣的,離開集群地,我們面臨著人才、配套、物流等一系列問題,加上專業技術出身,在公司的規范化管理和銷售方式上也存在不足,但我始終相信,這些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的。”
的確,楊祖亮的身上有股科班出身的堅韌氣質,而他改變公司面臨的不利因素的方法也是簡單直接,就是“揚長避短”,將技術優勢發揮到極致,從而弱化自己的劣勢。自公司成立起,他便大手筆引進歐洲先進設備和生產技術工藝,并分別在產品設計、陶瓷機械、工藝技術、窯爐燒成、生產管理等方面不斷完善加強,此外,依托自身的知識和技術優勢,秉承“技術創新 品質至上”的經營理念,和“高貴而不失樸實自然的文化藝術氣息”的產品開發理念,金鴻建陶推出了一系列建材精品,其中,酷陶牌(KOTAO)陶土磚、金鴻K.HON牌高級磐古磚,具有優良理化性能(抗凍、耐腐蝕耐風化等),風格獨特,文化氣息濃郁,一經推出,便受到廣大客戶的青睞。
“這幾年大家都在談產品個性化,但個性化并非標新立異,而是挖掘傳統產品的精髓來升華。”楊總對記者坦言,“以公司的陶磚為例,它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文化,不僅有歷史的滄桑感,也有渾然天成的自然美。這既符合產品的特色也迎合了時代的風潮,更順應了市場的需求。”楊總說到,“做我們這行,技術是核心,只有懂,而且懂透了,才能做出自己的個性化產品。”
心系商會 融合發展
白駒過隙,20多年的商海經驗,讓楊祖亮感觸良深,泉州作為他的第二故鄉,愛拼敢贏的閩南文化已融入他的血液中。泉州江西商會于2016年11月份舉行了第三屆換屆大會,楊祖亮當選為第三屆理事會會長。
楊祖亮會長在換屆籌備前期就與商會服務班子核心團隊慎重探討并定位泉州江西商會第三屆運營理念為“融合·服務·提升”,這個根據歷屆商會的運行情況,結合江西人的秉性特點提煉出的運營理念,飽含了楊會長的諸多良苦用心:“贛商有自己的優點,但需要學習的地方也很多,特別是閩南商人的拼搏精神,還有他們相互合作、抱團發展的商業理念,以及心胸開闊、熱心慈善的大愛情懷,這都是我們贛商要學習的榜樣模范。”楊會長說到,“商會只是提供一個溝通平臺,大家可以在平臺上共享信息、資源,服務,希望商會的會員企業之間能夠互相團結,深度融合,共謀發展。”
而做為商會會長,楊祖亮經常抽空與商會各職能部門一同走訪會員企業,了解會員企業的運作狀況以及對商會工作的建議,“會長要找準自己的定位,放下心態,腳踏實地接地氣,為會員企業服務,為商會謀劃更好更長遠的發展,這才是一個合格的會長應該做的事。”楊會長一臉坦誠,“如果有任何會員企業能從商會獲得利益,獲得發展,這將是我最開心的事。”
贛商素來以敢闖敢干、鍥而不舍的堅韌精神名揚五洲四海,我們也希望泉州江西商會在以楊祖亮會長為核心的精英團隊帶領下,充分發揮贛閩兩地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助力贛閩兩地經濟的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