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溪縣名山茶園生態管理研究會舉行揭牌儀式。據悉,安溪縣名山茶園生態管理研究會隸屬于安溪縣農業農村局,將通過開展理論研究、經驗交流、茶園會診、課題攻關、宣傳培訓、茶山管理競賽等活動,為探索適合安溪縣實際的生態茶園建設方法,修復安溪縣茶山生態提供科學依據。
搭建生態茶園管理理論研究與落地轉化橋梁
安溪鐵觀音大師劉金龍是研究會的發起人,擁有豐富的茶園生態管理經驗。劉金龍告訴記者,現在研究會已有60多家會員單位,成員來自安溪各個鄉鎮,均是有自己的茶葉基地并有志于做好茶園生態管理的愛茶人,還有高校、部門的專家學者擔任顧問。研究會搭建起茶農與茶領域專家交流的平臺,接下去將邀請專家為成員的茶葉基地“把脈”,進而提出“管理”方案,因地制宜搞好茶園生態建設。
安溪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陳志明認為,研究會吸納的成員皆是自家有茶園且有著較好管理經驗并肯將經驗分享給大眾的,同時還愿意將茶園拿出來供理論研究和實踐。“理論研究難以落地,相反,茶農卻尋找不到科學合理茶園管理方法,研究會的成立將搭建雙向交流平臺,這一兩難困局將迎刃而解。”研究會不僅能助力理論研究,也能促進茶農的經驗交流,還能開展相關的課題研究。這樣茶葉理論與種茶實踐能更好地結合,改進茶園管理方法,提升茶葉品質。
除此之外,研究會將在今后開展茶園管理競賽,并由政府和茶學院對優勝茶園、進步茶園等進行頒獎。研究會還有望出臺茶園生態化管理的團體標準,逐步地提升為行業標準,并進而促進安溪茶產業在茶園管理方面處于全國領先地位。
生態化可持續發展促進安溪茶業“轉型升級”
安溪茶學院黨委書記雷國銓說,全國茶產業的綠色發展,在當前仍舊面臨著一些挑戰:生態茶園的建設、規劃缺乏科學性,茶園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流失依然存在,化肥農藥的使用導致土壤板結和酸化,茶園綠色防控技術有待改進。要解決這些問題,都需要從源頭進行把控,其根本措施就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與綠色創業,走出一條產地優越、產品優質、產業高效的持續發展之路。
當前,安溪茶產業也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問題。雷國銓認為關鍵是源頭把控,“好的茶樹才能成就好的產品”。安溪縣名山生態茶園管理研究會的成立,在雷國銓教授看來是一件“正當其時,意義重大”的事情,“它將構筑茶產業綠色發展的防線,進一步提升安溪縣茶園生態環境”,這也是真正實現未來茶園的生態化,從而實現產品的綠色化、有機化的持續發展之路。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山地可持續發展專家鄧偉博士認為,好品質的茶源自于茶樹良好的生存環境。空間質量、土壤質量、水分條件、管理措施等皆是影響茶樹生長與茶葉質量的關鍵因素。同時,山地小氣候條件對茶樹的生長及茶的產量與品質也影響顯著。因此,保育山地生態是茶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福州大學城鄉規劃研究中心稅偉教授則針對茶園污染問題,提出了生態修復技術與措施的建議:科學設置林網分布、改善茶園微域氣候;培養土壤肥力,提升園地質量;加強茶園基礎設施,提高便攜化生產能力;做好茶園無公害管理,培育良好的可控環境;放養與增值天敵、有益生物,豐富物種群落。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