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日益嚴峻的城鄉垃圾處理壓力,垃圾分類是實現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有效措施,也是必經之路。8日下午,在市行政服務中心管委會、市城市管理局聯合舉辦的“刺桐新聲——政策面對面”政策解讀宣講會上,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副會長、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陳海濱向與會人員分享了他對我國垃圾分類工作的思考。
有著30多年垃圾處理領域研究及實踐經驗的陳海濱教授,從宏觀角度介紹了我國垃圾處理的歷史沿革和現狀,并以深圳、廈門等地的垃圾分類工作為例,深入解析了垃圾分類存在的六大類問題和困難。“做好垃圾分類并不簡單,門檻低,路不平,水很深,還有坑。這個坑指的是,假如沒有清醒認識,沒有把握好方向,做不好就要摔跟頭。”陳海濱說。
結合自己的研究及實踐經驗,陳海濱提出了垃圾分類工作的雙軌戰略。所謂“雙軌”,就是社會化分類與專業化分類兩種模式并舉。其中,社會化分類指全社會都參與的垃圾分類活動,專業化分類指少數人利用技術、技能以及設施設備進行的垃圾分類。他說,目前,垃圾專業化分類的條件已逐漸成熟,已有城市在開展專業化分類方面進行了初步實踐,如深圳市采用高壓分質分類技術進行干濕分類,海口市在源頭干濕分類基礎上建設專門的干垃圾二次分選分類中心。
對于我市的垃圾分類工作,陳海濱提出了八方面的工作切入點。即,以“2+N”(2指干濕二分法或可回收否二分法,+N是指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地調整分類模式)分類新模式為基礎,逐步細化分類工作;以關鍵局部帶動全局,分類主體的關鍵局部主要包含學生和干部;以節點專業化分類,細化分類工作;以“黨政機關強制分類”示范,帶動全社會分類工作;以“小手牽大手”,促進社會化分類的深入開展;以低價值可回收物有效資源化為銜接點,實現協同協作;以低成本維持長期穩定運營;以精細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等。
“泉州垃圾分類實行大分流、小分類,方向正確;組織有力,落地有聲,宣教活動形式多、聲勢大,設施配套也做出了實際成績,值得肯定。盡管工作起步晚,但必須起點高,建議以‘雙軌戰略’為工作方法,加速推進分類進程,力求更高效率地達到既定的分類效果及指標。”發言最后,陳海濱寄語道。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