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朔地戀歌——寧夏巖畫特展”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開幕,那些異彩紛呈的寧夏巖畫跨越了歷史的時空,向人們展示了早期人類的思維、觀察和交流模式。
巖畫產生于文字未出現之前,是原始先民繪在或刻在山巖上的歷史圖卷,它以形象和符號記錄了人類早期的生存活動,是目前發現的人類記錄自身歷史的最初方式。寧夏發現有大量的巖畫遺存,其廣泛分布于寧夏境內黃河兩岸的賀蘭山、衛寧北山、香山、靈武東山等綿延700余公里的幾百個山谷、峽口與丘陵之中,氣勢雄渾,場面壯闊。
在東方遠古時代,人們普遍存在著對太陽的崇拜。展覽現場,一幅巖畫拓片告訴人們彼時大家心中的“太陽神”是什么樣的:在這幅巖畫上,太陽神頭部有著代表著光束的放射形線條,其人面圓形,重環雙眼,長有睫毛,炯炯有神,直面東方,看上去神采奕奕、威武之極。
泉州海交館介紹,此次展覽以寧夏巖畫的內容題材為主線,展現寧夏巖畫的藝術風格,突出寧夏巖畫的地域特色。除了人面像巖畫,此次展覽還展出了狩獵巖畫、生殖崇拜巖畫、人形巖畫、動物巖畫、符號巖畫、手印巖畫、彩繪巖畫和太陽神巖畫等,再現了原始先民在遠古蒼穹下的所思所想。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0月28日。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