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著礙事,丟了可惜,想投放進街上那些舊衣回收箱,又擔心是不是真的做公益?”年關臨近,除舊迎新,不少市民為一堆舊衣物發了愁,撥打泉州晚報社24小時熱線96339咨詢。
泉州網1月9日(記者 魏婧琳 實習生 翁欣桐 黃敏 文/圖)“放著礙事,丟了可惜,想投放進街上那些舊衣回收箱,又擔心是不是真的做公益?”年關臨近,除舊迎新,不少市民為一堆舊衣物發了愁,撥打泉州晚報社24小時熱線96339咨詢。
記者走訪發現,泉州大街小巷乃至一些小區分布著不少“舊衣回收箱”。這些回收箱,多數寫有公益字眼。遺憾的是,他們有的隨意擺放,占據了主干道或停車位;有的破損嚴重,被當成垃圾桶;有的則被廢品撿拾者甚至不法分子盯上,衣物遭竊。種種問題,難免引起市民擔憂,讓公益蒙塵。
如何讓舊衣回收箱運行得更加規范,走得更遠,記者就此進行了深入調查。
亂象 分布雜亂無規律
連日來,記者走訪發現,泉州市區的舊衣回收箱分布雜亂無規律。
有的一條街道上放置了多個,有的則一個也沒有。比如刺桐北路近100米的路段就有3個,涂門街上則沒有。
有的放置太隨意,影響了交通。比如溫陵路九一街口和小商品街口各有一個回收箱,距離不到百米,都占用了非機動車輛停車位。
問題還不僅如此。在美食街附近,一個舊衣回收箱被放置在電箱旁,投放口還面朝電箱,背朝馬路,嚴重影響投放收取。在圣湖小區內,一個回收箱被放置在垃圾箱后,現場散發出的異味讓人不想靠近。
破損被當垃圾箱
走訪中,記者隨意翻看了部分舊衣回收箱,發現里面除了一些舊衣以外,更多的是塑料瓶、宣傳單和其他雜物,儼然成了垃圾箱。
位于龍宮市場附近的一個綠皮回收箱,在八卦溝邊上,鐵皮已經生銹,且有凹損痕跡。在旁邊擺攤賣菜的商販告訴記者,這個回收箱已經放了一年多,定期有人來開箱收走舊衣。不過,因為上面生銹了,又落了不少灰塵,有的人就把它當做垃圾箱了。
在刺桐北路,有一個舊衣回收箱的門框嚴重變形。記者往里一看,里面根本沒有什么舊衣,全是廢棄的宣傳單之類的垃圾。
疏于管理遭賊手
目前,中心市區投放的舊衣回收箱外觀不同、顏色不一,大部分沒有注明回收單位或投放機構,有些甚至沒有相關聯系方式。
市民黃先生說,他看到有人不定期來開箱收走舊衣,不過他們都沒有穿著明顯工作單位的服裝或者開貼有標志的車,“這樣管理不規范,容易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偷走衣服。”
記者走訪了解到,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在晉江投放了一些舊衣物環保回收箱,用于慈善捐贈和回收利用。2018年11月下旬,三明人曾某駕駛面包車在晉江市區各小區轉悠,發現了這些回收箱,就偷走里面的舊衣物賣給回收站。當月19日,兒童基金會的志愿者陳先生回收時發現衣物銳減,懷疑有人偷取衣物。于是,他向基金會申請購買了一個定位裝置,放置在回收箱的衣物里。果不其然,次月8日,他發現定位裝置移動了。他一路追蹤來到晉江磁灶鎮一家舊衣物回收站,循跡抓獲了曾某。據曾某交代,他共作案5次,偷走10個回收箱里面的舊衣物達200余斤。
愛心公益變生意
“我是不太信任的,誰知道他們把衣服運到什么地方了?真的做公益了嗎?”走訪中,一些市民對于舊衣回收箱存懷疑態度。他們擔心,有公司回收衣物后會將衣物二次流向市場賺取利潤。
這種擔心不無道理。早在2016年,泉州市區就有人打著公益團隊的名義投放舊衣回收箱,實則私人投放牟利。這種打著公益旗號謀私利的行為,在國內其他地區也時有發生。
調查
數據:至少6家公司在回收舊衣
記者了解到,泉州街頭的舊衣回收箱,不少是屬于泉州環保科技公司的。該公司負責泉州市區舊衣回收的大林先生介紹,該公司以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為主,總共投放了100多個回收箱。
他表示,根據《慈善法》《慈善組織認定辦法》《慈善組織公開募捐管理辦法》的規定,投放舊衣回收箱需要滿足政府基礎建設規劃并取得相關部門認定的資格。據他所知,目前還有另外5家公司或機構也在泉州進行舊衣公益回收。
流向:約兩成衣物用于直接捐贈
對于舊衣物如何處置,大林先生表示,他們會對舊衣通過破損和使用程度進行質量分類,質量好的用于公益活動,平均占比15%。“破爛臟”一類的主要進行破碎,做成大棚蔬菜的保溫棉,供貨給需要的商戶。
這和記者了解到的數據差不多。2017年,蘇州一家再生資源公司在泉州投放舊衣回收箱近300個。該公司的微信公眾號上介紹,回收來的衣物大部分直接運送到蘇州,通過挑揀,約有20%的衣物用于捐贈,剩下80%的衣物用來生產再生紗、車裝飾材料、建筑保溫材料、傳送帶、毛氈、農業大棚等。
在晉江,一些舊衣回收箱由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投放。基金會發起“一家衣善”項目在全國各地投放。據介紹,“一家衣善”捐贈衣服由專職管理員、志愿者統一收取分揀到各地的物資基地。八成新以上的衣物,統一清洗、消毒、整理后轉贈給貧困兒童家庭。不適用于轉贈的舊衣物,交由有行業資質的消納公司,所產生的收益將全部進入專項基金,用于項目自循環及其他扶貧項目。
困境:市民不信任致回收量劇減
對于市民的擔憂,大林先生表示,他們也是有苦難言。
“全市100多個投放點,每隔3-5天要安排人進行回收,每個回收箱投入的成本包括人工費、運輸、定點,成本相當高。”他說,回收箱帶給企業的除了管理上的疑難雜癥,還有如何維持下去的資金壓力。
“舊衣回收箱剛開始投放市場時,每一家企業每個月都能收到七八噸舊衣,可現在少得可憐。”他說,這緣于投放回收箱的企業增多,其中難免有不正規的,導致市民對此存在不信任感。再加上一些社區因為回收箱的臟亂問題,也開始拒絕回收箱的投放。
而對于市民反映的管理不到位問題,他表示,因為成本問題,他們也不可能時刻盯著回收箱。對于一些收廢品的人惡意破壞回收箱并取走舊衣服的行為,他們也很無奈。不過,針對記者反映的亂象,他們會進行必要的清理整頓。
出路
規范整治 明確責任管理部門
早在2017年,泉州市政府就出臺了關于開展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的實施方案,其中提到,舊衣回收箱進小區,與小區物業攜手,與業委會溝通協商,在回收箱滿的時候通知去清理,方便管理也使得回收箱的實施更規范化。
“‘進小區’是舊衣回收未來的規范化發展之路,這是舊衣回收企業負責人的共識。”大林先生表示,現在回收箱多放置在路邊,滿了來不及清理,市民也不方便投放。遺憾的是,找不到主體管理部門,舊衣回收企業也難以施展拳腳。
記者了解到,除了工商部門對回收廢品發放許可證,具體關于舊衣回收這塊,并沒有明確的主管部門。
大林先生建議,公益回收舊衣是環保也是公益,政府部門應該明確管理部門,規范秩序。比如在小區、街道統一地點設置,給公益組織的舊衣回收箱設計統一標志,制定規范的管理制度,公布正規的回收機構。在激發市民捐贈舊衣服,宣揚社會正能量同時,要將那些偽公益回收箱清出城市街面,避免因捐贈信息不暢、回收箱亂擺放影響道路通行等諸多原因,讓公益性的舊衣回收箱受傷害。
整合發展 成立回收公益聯盟
“光靠公益組織舉辦宣傳活動現場收集廢舊衣并非長久之計,只有將回收箱網點全面鋪開,引導居民主動投放廢舊衣,才能形成長期的舊衣回收機制。”泉州市慈善總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的愛心團隊很少開展舊衣服回收的活動。因為回收來的舊衣服要經過洗滌、烘干、消毒、翻新、整理裝袋等多道程序,不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還必須考慮到受贈者的想法。
“我女兒有很多很好的衣服想捐,有人跟我說要自己整理好,自己聯系受捐人士,還要自己打包送到郵政,這實在太過麻煩了。”家住泉州市區的老人陳先生告訴記者,他覺得捐舊衣舊物本來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如果過程過于煩瑣會降低大家的捐助熱情,希望可以成立相關組織,讓大家足不出戶也可以捐贈衣物。
老人建議,希望有關部門能夠牽頭,整合多家回收單位的資源,組成舊衣回收公益聯盟。通過這個聯盟有計劃地做好舊衣服回收箱的設置與布點工作,同時開展上門回收服務。
透明管理 公開回收流程信息
部分市民不信任舊衣回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回收流程的不透明。
市民莊女士建議,相關管理單位如果能借助技術手段,建立信息網,將回收流程做成“物流信息”,每一步都清清楚楚展現在市民面前,將流程透明化,就能大幅度提升市民對于回收箱的信任。一旦建立信任關系,就會有更多人將舊衣投放到回收箱,這一項公益事業也將日益好轉。
莊女士說,對愛心慈善這一行業的透明管理訴求一直存在,也在被不斷加強。如果構建遠程監控體系,對回收的流程進行實時監控,無疑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回收流程的透明度,對促使裝卸環節和清潔整理的規范操作起到有效監督的作用。進而,也將倒逼管理單位更為重視先進回收整理技術的應用,以及加強員工職業道德的培養和積極提升管理能力。
多方監管 引入第三方公益組織
“公益就是沒有收益的事,有人愿意做是很好的。”華僑大學周老師學習的是行政管理,談起舊衣回收箱,他十分支持,“要持續發展下去,政府的支持是很必要的。”
他表示,近年來,政府不斷加大社會公共資源的投入,支持民間公益組織的建設與發展。對于舊衣回收管理亂象和信任度低的問題,政府應鼓勵民間公益組織對開展舊衣回收的公益性企業活動進行監管。同時,建立激勵機制,分擔民間公益組織的監管成本,對公益性企業實施獎勵,多方位推動這一公益之舉良性發展。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