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經濟網訊(記者 黃錦玲)2020年,我們經歷了一個不平凡的春節,凝心聚力,抗擊疫情,共御時艱。往年這個時候的泉州,街道上還洋溢著新春的喜慶,各個企業開始忙著開工生產,來自五湖四海的務工者也會聚集于此,為新一年的生活而打拼。而今,從年前就開始打響的防疫戰仍在進行,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讓經濟活泛的泉州,甚至全國各行各業都暫時失去了“活力”。
而在東北遼寧的盤錦市,這里的“黑土地”正悄然煥發著生命力。作為盤錦大米、河蟹、河豚、泥鰍、堿地柿子等5種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產地,盤錦市有著得天獨厚的的農業產業化環境,全市擁有國有農場27家、分場232家,擁有耕地832平方公里。在盤錦市的西南部,大洼區關家村劉家組,這里空氣好,物產豐富,村民們大多以國營農場承包地耕種為生,少則五六畝,多則上百畝,這里生產出的大米以外觀品質好、加工品質好、理化性質好、食味品質好、衛生品質好五大特點而響譽全國,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劉家組村民劉國林在“鏟床”,為育苗做準備
2月中旬的東北,大多還是一片冰封模樣,處于遼河入海口的盤錦,氣溫相對其他地方要暖和許多。寬廣無垠的稻田地里,被冰封了半年多的“黑土地”剛融化一點兒,便有勤快的農民在“鏟床”,為接下來的整地、育苗做準備。
上世紀70年代,數以萬計的“移民”從祖國的四面八方來到盤錦,開發“南大荒”。他們參與農村生產建設,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推動了盤錦水稻耕種技術的進步,長滿蒿草的鹽堿地變成了大片的稻田。
劉家組村民趙玉果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種糧高產大戶”
劉家組的村民趙玉果一家從內蒙古赤峰來此地承包30畝地耕種,至今已有30年。趙玉果表示,這幾年國家政策好,農民的耕種技術也進步了,以前插秧、割地全靠人工,如今有插秧機,收割機,攘肥機等自動化設備,農活兒輕松了許多。
已是古稀之年的張大爺(左),在此地耕種也有30多年了,六七十畝的地大多時候都是他自個兒在打理。
據介紹,村民耕種享有當地政府下發的補貼政策,包括地補100元/畝,糧補80元/畝。盡管如此,當地村民的耕種收入還是十分有限,究其原因在于化肥、農藥等材料成本高,糧食收購價太低。記者從村民中了解到,為了徹底解決一家一戶分散經營難以增收的核心問題,使更多農村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實現農民多渠道致富增收,當地政府已出臺了許多有力的政策措施促使農村一二三產業得到有機融合,共同發展。
唯有黑土地,才能孕育稻米飄香。我們相信,在當地政府有力的引導下,生活在這片黑土地上的辛勤耕作的農民們,未來定能在幸福的“康莊大道”上闊步前進。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