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坑鎮亭頂村升文東路87號,這是一個新式的二維碼門牌,門牌的背后是一座傳統的閩南紅磚古大厝,也是一幢僑厝。如今,這幢僑厝雖無人居住,但仍藏著許多故事。近日,記者跟隨晉江市僑聯一行人,走進僑厝,了解老區革命斗爭史跡,感受革命時期生產生活情況,聽取革命小故事,探尋留存的紅色記憶,挖掘房子建造前后這一百多年來的故事。
僑厝所在的亭頂村是內坑西部的一個革命老區基點村,四處皆可見的紅色主題微景觀是這個村落最大的特點。這里地處高丘,古樹掩映,如果是路途不熟悉的人,難以覓尋到這個偏僻村落。不過,隨著村中“紅色糧倉”逐漸被外界了解,許多人慕名而來。
“紅色糧倉”就是我們此趟要探尋的僑厝現用名字。在僑厝里為大家介紹村中革命史的老人叫曾火炎,他是村中老人協會的會長,常常為來訪的客人義務講解。
僑厝至今已有一百三十余年歷史,主人家是亭頂村的愛國華僑曾料和曾笠兩昆仲。上上世紀中后期,兄弟二人隨著親戚一同前往菲律賓謀生,后來從菲律賓寄回僑批,讓家鄉的親人建了這幢二進五開間雙護龍的閩南紅磚古大厝。紅磚古厝面積近700平方米,它以中軸線對稱排列,多層次進深、前后左右有機銜接,并由此向縱、橫兩個方向擴展而逐漸形成聚落。“廳井合院”的格局顯得主次分明,秩序井然,呈現出敬天法祖、長幼有序的中華文化理念和數代同堂、天倫之樂的追求。
1951年出生的曾火炎說他小時候的家與古大厝相鄰。上世紀五十年代,古大厝里還住著一位番客嬸,那是曾笠的夫人,曾火炎尊稱她為“笠姆”。曾火炎說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住在古大厝里的曾家人才陸續搬離出去。
在古大厝的南護厝門上,有“升(昇)文衍派”匾額、對聯及對看堵,上面的文字均系清末舉人海內外聞名的書法家曾遒(字振仲)所書。“亭頂村升文小學的創辦就與古厝的南護厝有關,當時五間教室都設在南護厝這里。在自家的僑厝里辦學,是主人家曾笠拍板定下的。”帶我們參觀古厝的曾火炎為我們講起了古厝辦學的往事。上世紀初,泉州南門外內坑一帶流傳著一句口碑,叫“東柑塘,西亭頂”,指的是華僑發跡回故鄉建業的盛況,而此時的亭頂華僑還尤為重視家鄉教育。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亭頂華僑就回鄉倡辦新學,那時亭頂人俗稱學校為“頂書房”。不久,“頂書房”的教學就遷至“下新厝”,“下新厝”即曾料和曾笠回鄉建的這棟閩南古大厝。
與其他閩南古厝有些不同,曾料、曾笠故居特別之處在于曾是家鄉辦學所在地。升文小學現在已經擁有寬敞明亮的校園環境,但站在古厝的火巷那兒,隱約可見當時書聲瑯瑯的盛況。“我父親是在這里上學的第一屆學生,他說那時候曾家人大多在海外,只有曾笠的妻兒和親人等少數幾人住在這里,所以那時候教室設在他家,是最合適不過的。”曾火炎跟我們說那時候曾笠肯定是特別注重興教辦學,也為了讓子孫后代接受啟蒙教育,才會同意在他家創辦“升(昇)文私塾”。
“紅色糧倉”憶往昔
作為“紅色糧倉”的前身,僑厝那時候更讓大家熟悉的名字是“升(昇)文私塾”。而后,該私塾便作為中共地下斗爭的聯絡點,多名中共地下黨員以教師身份為掩護在此開展工作,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在他們的影響下,1949年以前,亭頂村就有多人加入共產黨。
“當時,升(昇)文私塾是重要的地下聯絡點之一,有幾次重要的會議是在這里召開,因此深入內坑的地下黨員越來越多,亭頂附近幾個村落也涌現許多積極分子,革命群眾基礎壯大。”坐在古厝里的櫸頭間,我們靜靜聆聽曾火炎講述戰爭歲月里的故事,尋找僑厝的身影。
在解放戰爭時期,內坑鎮后山村是中共泉州中心縣委機關所在地。亭頂與后山交界,兩村相隔不過四五百米,后山通往亭頂的路極為隱蔽。于是,就有人提議地下糧食供應站可設在亭頂村。1947年,亭頂村正式成為了共產黨的地下糧食供應站。“那時候,糧食為主是存放在旁邊的古大厝,我們這座古大厝的邊房主要用于儲存槍支彈藥等軍用物資。”曾火炎說在老一輩人的認知中,地下供應站應是曾料、曾笠故居和鄰家古大厝的合稱。
曾火炎在“紅色糧倉”講述亭頂革命史
在講述革命往事的同時,曾火炎還在其中穿插講述了僑厝主人家后人支援革命的故事。在菲律賓出生的曾頓爾是曾料的孫子,曾和妹妹秀珍回亭頂村生活過一段時間,受升(昇)文私塾進步思想及其兄長曾煥炳的影響,當曾頓爾后來再隨著家人前往菲律賓后,他就跟隨兄長曾煥炳一起參與支援祖國革命的募捐活動,并利用家族公司物流貿易之便利購買物資寄回國內。“曾頓爾因組織華僑一起捐獻物資支持地下黨,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表彰,并與其他菲律賓杰出僑界代表和周總理合影。”曾火炎回憶說1965年曾有人過來亭頂了解這段往事,曾家后人愛國愛鄉的故事才逐漸被鄉親們所知。
百年僑厝煥新生
進入和平時代,住在古大厝的曾家人陸續搬離,這幢曾經輝煌過的僑厝變得破舊荒蕪,屋內部分墻壁裂縫較大,雙側墻壁有所傾斜,且有地基下陷等現象。為進一步保護這處革命遺址,亭頂村決定對它進行修繕。如同祖輩們曾那樣果斷讓僑厝用于“升(昇)文私塾”的辦學,曾料、曾笠后人也是第一時間就欣然同意讓村里修繕自家這幢僑厝,以便讓后人更好地記住這段紅色歷史。
市僑聯主題黨日活動走進“紅色糧倉”
如今,利用僑厝改造成的“紅色糧倉”成了亭頂村這個革命老區基點村的縮影,它不僅還原了革命時期的生產生活情況,并分成“紅色記憶”“家風家訓”和“升(昇)文變遷”等多個展廳。經過修繕保護,這里已經成為留存紅色記憶、傳承革命精神的黨員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前階段,晉江市僑界文化人才交流基地也在這里掛牌,借此機會,內坑鎮僑聯也準備在這幢僑厝里開設“華僑館”,介紹晉江華僑參與革命的事跡,讓更多前來參觀的人也感受晉江華僑的家國情懷。
每一天,曾火炎都會早早就來到這幢僑厝,等待前來參觀的客人,他也數不清修繕后的這兩年共有多少人來參觀過。但讓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曾料、曾笠的后人也時常過來參觀,他們會拍一些照片,傳給在海外的親人看看。“去年,84歲的曾頓爾妹妹曾秀珍就過來拍照,說要傳去菲律賓,給95歲的兄嫂。”曾火炎說這個兄嫂就是曾料的長孫媳婦,曾煥炳的太太。
現在,雖經世事變遷,但這座以“紅色糧倉”為新名字的百年僑厝依然散發出獨特的魅力,如一顆瑰寶鑲嵌在亭頂這個革命老區基點村里,詮釋著晉江華僑精神的豐厚內涵。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