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網4月15日訊(記者 王金植 通訊員 張麗玉)“為何要攀高峰?”“因為山在那里!”“為何要去遠方?”“因為人民的期望在那里!因為我們黨脫貧路上一個也不落下的莊嚴承諾在那里!”這是彭華燁寫在隨身筆記本上的幾行字。在脫貧攻堅的路上,這段鏗鏘有力、富含哲理的話一直激勵著他戰勝一個又一個挑戰。日前,彭華燁獲福建省事業單位脫貧攻堅記大功獎勵,他是全省交通系統唯一獲得表彰的同志。
100余天行程超1萬公里
今年33歲的彭華燁現為泉州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惠安分中心副主任,2016年6月,他成為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中的一員。作為隊中最年輕的隊員,在西藏洛隆縣脫貧摘帽的關鍵時期主動作為,積極開展各項對口支援工作。
“想要富,先修路。”面對西藏洛隆縣極其薄弱的交通基礎設施,彭華燁知道,摸清家底、科學規劃至關重要。到西藏洛隆縣交通運輸局報到的第一天,他就克服高原反應帶來的身體不適,主動請纓承擔洛隆縣農村公路普查和規劃工作。歷時100余天,他累計行程超過1萬公里,深入全縣11個鄉鎮、66個行政村(居)、300多個自然村及近400個牧場,普查農村公路總里程達2519公里,較上一輪普查里程增加了1000多公里,首次實現鄉鎮、村、自然村和主要牧場4個100%覆蓋。
在公路普查期間,他幾乎走遍了洛隆縣的每個角落,常常在鄉鎮政府、村委會、農牧民家借宿,睡過會議室、儲物間甚至鄉鎮食堂的座椅拼成的“床”。克多村是新榮鄉最偏遠的村子,從鄉里到村里40多公里的盤山公路蜿蜒曲折,彭華燁一行人驅車近3個小時才到達村委會,只見一棟一層的土房子,一共有4間房,村委會和村小學各兩間,院子的大門已不知去向,土圍墻上兩個大洞,小孩子在那鉆來鉆去,旁邊的簡易廁所連門都沒有,院子里還有一頭牦牛和三條野狗。當晚他們就借宿在村委會。
用技術謀劃脫貧路
西藏有諺語稱:“那曲最高,阿里最遠,昌都最險,林芝最美。”昌都最險指的是交通狀況,昌都位于橫斷山脈,山高谷深,地質條件極其惡劣,道路條件極差。而昌都地區洛隆縣,交通基礎設施缺乏,有些偏遠農村、牧場汽車無法到達,有的僅有牦牛踩踏出來的“羊腸小道”。
彭華燁克服高原缺氧、山高路險等重重困難,或騎著摩托車,或步行,硬是把該普查的公路一條也不少地采集到位。單是牧場公路就有900多公里,就這樣靠摩托車和步行采集出來。
他利用普查成果指導完成了洛隆縣農村路網規劃,為洛隆縣農村公路建設提供了科學的數據參考和依據。
在西藏對口支援期間,他還負責洛隆縣全縣農村公路在建項目的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全力推進通村路、通扶貧搬遷點公路建設。先后負責29個農村公路項目管理和技術指導,建設里程達213公里、總投資3.15億元。
回泉州繼續扶貧修路
2018年回來泉州后,彭華燁持續發力,進一步致力于脫貧攻堅工作。后來,他借調到泉州市交通運輸局綜規科,負責全市交通運輸年度計劃、財政性資金預算編制和資金撥付。他立足本職,放眼全市,嚴格落實交通精準扶貧工作要求。在職責范圍內,盡己所能支持偏遠農村、革命老區等交通基礎設施薄弱地區脫貧攻堅,爭取農村公路的改擴建、生命防護工程、危橋改造等建設資金支持,為改善我市農村地區交通出行條件,積極打造鄉村發展的快車道和致富路盡心盡力。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