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56項、福建第5項世界遺產。申遺成功的背后,離不開泉州對文化遺產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的全方位保障。
2001年,泉州申遺工作啟動。20年的申遺之路,從2016年起,按下“加速鍵”——《泉州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條例》正式施行;申遺項目從“古泉州(刺桐)史跡”(含16處遺產點),更改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遺產點增加到22處,整個泉州古城納入遺產緩沖區;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對泉州申遺項目評估結果為“建議列入”;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泉州申遺項目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山東大學特聘教授姜波做客央視《開講啦》節目時說,這座在西方傳說中被稱作“Zayton”(刺桐)的城市,代表了中華文明面向海洋的性格另一面,是“構成人類文明發展拼圖的重要一塊”。
從建章立制,到專業隊伍建設、技術支撐、安全監管,全方位保障日漸完善——
推動文物保護立法。《泉州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條例》成為泉州第一部地方性法規,也是全國第一部海絲文化遺產保護法規。目前泉州已出臺的6部實體法中,3部與文化遺產保護直接相關,《泉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正在醞釀當中。在城鎮建設中,堅持規劃先行、保護文化遺產,遺產區、緩沖區、景觀控制區嚴格管控。
推進文物數字化建設。建成市級不可移動文物信息化管理平臺、不可移動文物監測系統,對所有國保單位遠程實時監控;建設數字化日常巡查系統,全面推廣智慧用電。
將文物安全項目列入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實施文物保護和安全工作“五納入”,提高黨政領導文物保護意識。2020年,省級(含)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電氣線路套管和智慧用電建設納入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市(縣、區)同步將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電氣線路套管和智慧用電建設納入本級為民辦實事項目。
全面推廣文物保護修繕和“三防”工程。建立文物保護修繕和“三防”工程項目庫,儲備項目200多個,按輕重緩急有序推進。
黨員看變化——
泉州市文旅局文保科副科長李慶軍:讓文化遺產最大限度“延年益壽”
這五年,全程參與泉州申遺工作的李慶軍感觸很多——泉州申遺項目的22處遺產點,有許多是與市民生活密不可分的,延續著千年來的功能和作用。這些活態的文化遺產,被各界妥善保護,最大限度地“延年益壽”。
從申報世界遺產開始,泉州就對照世界遺產規則和標準,全力做好保護管理工作,確保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得到可持續的保護。
堅持“不改變文物原狀”“最小干預”原則,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保護修繕技術體系。依托閩南傳統技藝,對文物本體開展技術保護,天后宮、府文廟保護修繕工程分別入選全國十佳文物修繕項目、全國優秀古跡保護推介項目。“摩崖石刻保護是文保界一大難題,我們借助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專業力量,為九日山摩崖石刻量身定制方案,請專業隊伍進行維護。”李慶軍說。
常態化的遺產監測系統,對遺產保存現狀、本體病害、自然及人為影響因素、遺產旅游等進行監測,全天候保護文化遺產。遺產點監測中心與數字城管結合,除了專業文物執法人員日常巡視,還有市城管局考評中心人員開展衛生巡查。在開元寺、天后宮等地設置的微型氣象站,長期累積天氣數據,為今后的遺產保護工作提供扎實數據。
不光有技術支撐,泉州還有用心而專業的隊伍。李慶軍說,市本級有8個文博單位,數量居全省前列,22個遺產點目前均有管理單位負責。去年,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我市成為全省第二個擁有獨立考古機構的設區市,更先后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等聯合成立泉州工作站、研究所。
“活”在市井民間的文化遺產,融入群眾生活之中。清凈寺內依然按傳統舉行齋月、古爾邦節活動,開元寺的“勤佛”活動,泉州府文廟的開學送紅蛋、開筆禮活動,天后宮的泉臺信眾進香活動等,成為文化活態保護傳承的生動案例。
泉州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二大隊負責人吳志誠:文物安全無小事 部門聯動有保障
2010年起,吳志誠開始接觸文物執法工作。2016年起,他和同事們開始負責22個遺產點日常巡查,以及全市近4000處不可移動文物的督查抽查工作。如今,他已成為泉州市文物保護專家庫成員,也是專家庫中唯一的文物執法專家。“我們的巡查工作,簡單來說就是給文物保護‘挑刺’。”吳志誠說。
從2016年3月到今年7月底泉州申遺成功,77個月時間里,光是針對遺產點的巡查,吳志誠和隊員們就出動了616次、共計2464人次,化解1000余個大大小小的問題隱患。
文物安全無小事。日常工作中,執法人員常與相關職能部門開展文物聯合督查,綜合施策,共同促進文物保護管理水平提升。為推動文物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有效銜接,我市建立文物與司法監察聯動監管機制,市文旅局與市中級人民法院、市人民檢察院簽訂文化遺產保護聯合行動備忘錄,市中級人民法院設立海絲史跡巡回法庭,市人民檢察院將遺產保護納入公益訴訟范圍。
如今,包括22處遺產點在內的各級文化遺產,被細密的“安全網”保護著。吳志誠說,現在的巡查,更多的是一些細節問題,日常工作中,執法人員能馬上解決的小問題,一經發現,會現場排除。“比如古建筑屋頂的雜草,看上去不起眼,但是任其生長,可能撐開瓦片,破壞建筑。我們的工作會細化到除草、拔釘子這樣的小事。”
按照“申遺惠民”理念,泉州持續開展遺產周邊環境整治等工作,既優化遺產保存環境,又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圣墓環境整治工作開展之后,吳志誠參加了一次遺產點利益相關人座談會,受邀的當地群眾高興地說:“經過整治,大家的生活環境更美了。”提高群眾獲得感,反過來激發了他們參與保護的自覺性。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