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入學高峰期”,如何讓學生“有學上”、“上好學”?如何推動教育優質均衡,保持可持續、高質量的教育發展態勢?在家怎么聽泉州五中名師上課?……今日,由泉州市委宣傳部、泉州市府辦組織的系列新聞發布會首場活動——泉州市教育局專場新聞發布會舉行,泉州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局長劉殊芳,市委教育工委委員、市教育局副局長陳軍宣,市教育局一級調研員毛偉雄,市教育局四級調研員蔡玉霖就群眾關注的教育熱點焦點問題進行解答和介紹。
泉州五中名師課堂上線 師生隨時隨地學習
記者從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泉州五中名師課堂”將從11月1日起正式上線開課,全市的孩子都能隨時隨地聆聽名校名師名課。目前,五中名師課堂首期先開放初一、初二的語文、數學、英語三大學科,高一、高二的數學、物理、化學三個學科。具體的課程表會實時在網頁上更新呈現。學生只需要在網上搜索“泉州在線教育一體化平臺”,點擊“泉州五中名師課堂”欄目就能進入頁面進行學習。平臺還提供了互動交流、反饋評價、數據分析等功能,方便師生進行溝通和改進。
除了五中的名師課堂之外,平臺上還有其他名校、名師的教學資源,有350多萬份專題講座和精品優課。全市的孩子都能在平臺上自主選擇自己所需的名師課程隨時隨地回放復習;今后隨著名師課堂錄播的豐富,將會有大量的數據積淀,一些學有余力的孩子甚至能在平臺上進行觀看自學。全市的教師都能在“泉州五中名師課堂”隨時觀看和分析名師課堂,學習借鑒名師課堂的教學方法和經驗,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能力。“泉州五中名師課堂”的開放實現了優質教學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共享,有利于全市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
聚焦“三個層面” 推進教育優質均衡
名師課堂,是泉州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推動教育均衡發展的一個縮影。據劉殊芳局長介紹,近年來,泉州聚焦“三個層面”推進教育優質均衡:
一是努力讓家門口的好學校多起來。學前教育階段,全市普惠性幼兒園占比達92.04%,民辦幼兒園中近80%是普惠性幼兒園,讓更多的孩子都能在家門口“上好園”。義務教育階段,泉州超過70%的學校均為省級義務教育管理標準學校,數量居全省第一;2022年起,泉州面向全市遴選確定45所公辦初中校,努力建設特色鮮明的“泉州市初中教育綜合改革新優校”,示范帶動更多初中校發展。高中教育階段,全市共有省級示范性高中7所、達標高中89所、一級達標高中33所,數量均為全省第一,總體上呈現出公辦與民辦、沿海與山區、中心市區與縣域的優質學校競相發展的局面。
二是努力讓更多優質資源共享出來。在模式創新上,泉州建設100個“名優校+”教育發展共同體,通過集團化辦學、名校辦分校、強校扶弱校等方式,全面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和受益面,成員學校的辦學水平不斷提高。在數字賦能上,泉州在全國首創中小學語文、數學、英語三大學科應用“5G”技術常態化開展同步課堂,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36所試點學校,建設851間專遞教室,1213個試點班級、1667名教師和5.83萬名學生參與。
三是努力讓干部和師資隊伍更強起來。去年以來,組織市、縣兩級教育部門干部共1663人次赴教育先進地區培訓、考察、學習;創新建立市教育局機關與學校中青年干部雙向交流掛職機制,目前已有2批41名干部參與實踐鍛煉;試點實施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將中小學校長職級分為四級九等,開展年度考核及每三年進行晉級、晉檔考核,并建立校長評價和退出機制,讓校長能上能下;出臺了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班主任工作的實施意見,暢通班主任成長渠道,將班主任年人均獎勵性績效工資額度提高至不低于1萬元標準并實行等級差異化發放;實施“基礎教育人才引進行動”,有效推進優秀教師隊伍梯級建設,2022年10月以來共引聘博士生、研究生和優秀畢業生1348人來泉任教,并遴選培訓市級名師、名校長900多人。
擴容增量提質 應對入學高峰
近幾年,泉州小學恰逢“入學高峰期”,招生壓力加大,而出生率下降又導致幼兒園生源減少,市教育局科學應變,不斷滿足老百姓對“有學上”到“上好學”的新期盼。“十四五”以來,全市累計竣工投用教育項目229個,新增基礎教育學位14萬多個;尤其是今年秋季及時投用21個小學新改擴建項目、新增學位2萬多個,有效應對2023年小學新生入學高峰期。
保障“有學上”。一方面擴容增量補學位,針對小學入學高峰期,提前組織學位缺口摸底預測,“一地一校”制定應對措施,對有條件的、辦學水平和群眾認可度較高的學校,挖潛擴容增加優質學位。另一方面堅持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科學合理劃定片區,完善公平的就近入學管理機制,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保障“上好學”。積極穩妥推進招生政策改革,在市直、區屬學位緊缺的小學,執行“六年一個學位”要求,給“學區房熱”降溫;在中心市區公辦小學推進“單校片區+多校片區”相結合招生辦法,讓適齡兒童上家門口的好學校;在幼兒園生源減少時,及時調整政策,規定公辦幼兒園有空余學位的,應積極向社會公開補錄,招收附近居民子女入學。多措并舉穩步提升教育質量,堅持“五育并舉”,落實“雙減”要求,積極培育、遴選和推廣優秀教學模式、教學案例,組織開展“強質量、樹品牌”教育教學開放展示交流活動,讓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
保障“好上學”。試點實施“小學入學一件事”網上招生服務改革,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今年秋季,市直小學、石獅市、安溪縣、德化縣、臺商投資區的家長通過“閩政通-泉服務”等端口,在線一站式辦理入學手續,讓就學更便捷更陽光。堅持應入盡入、應融盡融,對殘疾兒童少年入學做到全覆蓋、零拒絕。堅持“平等、融入、成才”理念,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以公辦學校為主接收隨遷子女入學,有力保障全省規模最大的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
目前,泉州已著手謀劃應對即將面臨的初中入學高峰問題。下一步,教育部門還將積極應對學齡人口下降的趨勢,堅持公平優先、兼顧效率原則,加快從擴充學位向提升教育質量轉變,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名學生,讓每一個家庭都能感受到教育的溫度。
提高高校職校競爭力 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
泉州有著豐富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資源,共有59所大中專院校,34.6萬在校生。全市以建設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為契機,推動高校、職業學校與2500多家企業建立緊密戰略合作關系,組建了全省最大規模的產教融合聯盟,率先建成覆蓋全市校企的產教融合綜合信息服務平臺,讓產教雙方同向奔赴、互利共贏。
高等教育方面,泉州大力支持泉州師范學院建設省一流應用型高校,爭取增列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并力爭更名為大學;大力支持黎明職業大學、泉州醫高專升格本科層次院校,其中:黎明職業大學新校區已規劃落地;泉州醫高專南安校區已啟動建設,一期工程可望于明年6月份完成。同時,積極引進優質高校資源來泉合作辦學,如:市政府與福建醫科大學簽訂協議,合作共建泉州灣研究生科創實踐基地;晉江、泉港、安溪等地近年來先后引進建設福州大學晉江校區、福州大學石化學院泉港校區、福建農林大學安溪校區、香港理工大學晉江技術創新研究院等,不斷擴大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提升泉州高校的綜合競爭力。
職業教育方面,堅持“提升教學質量、打通升學通道、拓展就業機會”相結合,搭建起職業教育成才“立交橋”,全市每年有近4萬名初中生入讀中職學校,有近3萬名、約80%的中職學生通過高職分類考試等升入大專或本科圓了“大學夢”,有近6萬名、約98 %的職業院校畢業生有效就業,為泉州提供有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支持,讓更多學生同樣獲得了人生出彩的機會。
人才就業方面,泉州結合“涌泉”行動,積極引導泉州高校畢業生留泉、在外泉籍大學生回泉、外地大學生來泉,讓他們在泉州這片沃土上奮斗成長。從2022年起,泉州在全省率先設立泉州高校“留才獎”300萬,推動泉州高校搭建就業創業平臺載體,為大學生提供更優質的就業創業服務;創新組建“名企導師”訓練營和建設52個公益性創業學院,開展公益性培訓5萬余人次,有效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