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不只關乎老年群體的當下,也關乎年輕一代的未來。據了解,目前泉州市60周歲以上的戶籍老年人口有132.22萬人,占戶籍人口比例的17.04%;預計到2030年,這一數據將達到200萬人。落實養老問題,已成為一個關乎每個人幸福的社會問題。
近年來,泉州市多措并舉,著力提升養老服務保障水平,打造“海絲泉州 頤養樂園”養老新品牌,基本形成了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養老事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1
記者調查
居家養老
送餐、家政、醫療
實體服務進入社區(村)駐點
“陳奶奶在家嗎?”按照約定的時間,泉州禾康智慧養老上門服務工作人員小林準時來到鯉城臨江街道隘南社區,敲響了陳奶奶家的門。年近70歲的陳奶奶是政府購買居家養老上門服務項目的受益人。“我這次來是給老人剪頭發的。”拿出理發工具,小林立即按照“標準流程”忙碌起來。每次上門,小林都會按照陳奶奶的需求為她提供掃地、洗頭、剪指甲等服務。
鯉城鯉中街道升文社區的黃老伯已經臥床3年,他也是小林的養老服務對象。長期臥床的黃老伯容易長褥瘡,日常都由老伴護理,但老伴年紀漸大且缺乏專業護理知識,照顧起來常常力不從心。了解到黃老伯的情況后,小林每次上門都會為他進行衛生清潔和康復護理,同時也給家屬傳授一些護理指導。
據了解,我市早在2014年便建立了市級居家養老服務平臺。自2015年起,每年都將“為7類困難老人購買居家基礎信息服務和上門服務”列入泉州市為民辦實事項目。通過線上預約,老人可享受緊急救援、醫療保健、生活照料、家政服務、精神慰藉和法律維權等養老服務。另一方面,將服務從“線上”延伸到“線下”,實體服務進入社區(村)駐點,全方位、多渠道為老年人提供上門關愛、送餐、家政、醫療等服務,建立起“居家上門+社區設點+智慧平臺+精準供給”的全新養老模式。從2020年開始,我市還探索為困難老人家庭進行適老化改造,即在老人家里進行防滑處理,安裝墻面扶手、床邊護欄等13項改造,讓老人居家養老更舒適。2023年我市積極申報全國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項目,為60周歲及以上,經濟困難的失能、半失能居家老年人建設家庭養老床位,開展居家上門服務。
泉州禾康總經理歐鋆靈告訴記者,這些年政府對居家養老投入很大,獲得了不少好評。在服務中,他們發現因觀念問題,即使是免費服務,一些家庭仍不愿意接受,怕引起鄰里的議論和猜想;另一方面,由于護理員工作性質、社會地位、薪資待遇等各類原因,一直存在缺口。
老人在養老院里的日常活動
社區養老
養老院建在社區
老人熟悉家屬方便
上午9點多,陽光透過窗戶落在豐澤迎津醫養服務中心二樓的走廊上,92歲的黃奶奶在這里曬太陽,兩個女兒圍著她聊家常。“我們四個姐妹和大哥,五人輪流來看她。到這里很方便,騎電動車很快就能到。”黃奶奶的女兒董女士告訴記者,母親原來住在郊區養老院,他們幾個兄妹住在市中心,為了方便探望,三年前特意把她從養老院搬到這里。“在這里吃住和護理都不錯,很放心。”董女士說,社區養老的好處就是如果今天有啥好吃的,或者有短暫時間,隨時能帶上東西來看看母親。原來住在郊區養老院時就沒這么方便,來回一趟要2個小時。
“對老人來說,原地養老更容易接受一些。對家屬來說,探望也方便很多。”豐澤迎津醫養服務中心總經理王詩坤表示,目前養老市場呈現橄欖式需求,即日間照料和高端養老需求較低,處在中間的普惠性社區養老需求較高。“日間照料更多的是吃和玩,如果老人能走動,很少會去照料中心。如果不能動,老人就得全天入住。所以,普惠性的社區養老相對更有市場。”王詩坤說。
據了解,截至去年年底,我市已建成街道和重點鄉鎮養老服務照料中心91所,社區養老服務設施469所,讓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家門口的養老院。
但在王詩坤看來,目前要嵌入社區里面建設養老中心,場地是個大問題。“場地要夠大,還要有竣工許可證、消防驗收等完備的手續,但很多老房子原本證件就不齊,給養老中心后期的工作帶來很多困難。”王詩坤建議,加快落實老舊小區通過置換, 購置符合安全和消防的場所及新建小區配建養老服務設施改造。
吳嶺村將舊茶廠倉庫改造成守望堂
農村養老
互助幸福院
守護農村留守老人
早上8點半,永春縣湖洋鎮吳嶺村鄰里守望堂已經熱鬧起來,打掃衛生的、菜園里忙農活的、組團打牌的、寫書法的……熱鬧景象仿佛是鬧市中的社區。“太方便了,我和老伴幾乎每天都來。”75歲的吳金炮的家離鄰里守望堂步行約10分鐘。吃完午飯,他準備去散散步,然后和老伴一起去放羊。“今年養了20只羊,有十幾只能出欄,都被預訂了!”吳金炮高興地咧著嘴笑。
據了解,吳嶺村常住人口約200人,60歲以上老人有161人。“照顧好老人是村里工作的重中之重。”吳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吳應棟介紹,2019年,村里在市、縣兩級民政部門的支持下,把舊茶廠倉庫改成守望堂,現在每天約有70名老人在這里吃午飯。老人們每天到食堂把寫有自己名字的名牌翻面“報餐”,當天11點準時開餐。
守望堂里的飯菜都由老人們自己安排,米和菜也是老人們種的,衛生也是他們來打掃。“身體好的,鼓勵他們勞動,對身體有益無害。”吳應棟介紹,守望堂的主要開銷在于購買肉類,由鄉賢和愛心人士出資。如今,守望堂的運營已進入正軌,每天固定有人值守。
據介紹,目前我市有類似吳嶺村鄰里守望堂這樣的農村養老服務設施2106所,其中永春縣有236所居家養老服務站(幸福院)。去年5月,永春獲評全國“樂齡陪伴——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工程”示范縣,成為全國9個獲此殊榮的縣之一。
“發展互助式農村養老并不容易,需要統籌調度多方力量。”永春縣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幸福院分為免費用餐和低價用餐兩種。“免費用餐很受歡迎,但如果村里老人數量過多,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該負責人介紹,幸福院要長期運轉下去,需要社會各界的幫助,村干部及老人協會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也十分關鍵。
養老院的菜園子
機構養老
住養老院作息規律
種菜除草心情愉悅
“我從報紙上看到這里的養老院要開業,趕緊叫親家一起來看,住了一年多。我現在回家都不習慣了,偶爾回一趟,一般上午回家晚上就回養老院。”89歲的曾老伯身體還算硬朗,只是腿腳有點不太利索,在家無法自己做飯洗衣。為了不麻煩孩子們,他自己要求入住位于泉州臺商區的頤養中心。
“7點早餐,11點午餐,17點晚餐,三餐很固定。我一般早上5點多起床,然后泡杯茶,下樓散散步,晚飯后看完《新聞聯播》我就洗漱準備睡覺了。所以現在回家非常不習慣,吃飯時間到了,孩子們還沒回來。”曾老伯說,他最喜歡頤養中心的菜園子,自己認養了一片菜地,天氣暖和的時候就去看看菜地,“除草、澆水,活動一下身體,精神也愉悅”。
頤養中心院長陳整建介紹,中心共建設有200個床位,目前住著40多位老人,平均年齡83歲。據了解,目前我市養老機構的床位總量達到1.9萬張,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有5033人。
“養老機構接收的大部分是‘剛需’老人,比如高齡、失能半失能的老人,需要時刻照看。”陳整建介紹,現在仍有很多人被“孝德文化”綁架,認為讓老人住養老院是“不孝”行為。他曾遇到一名老人在養老院住著舒心不愿離開,卻被子女勸回的情況。“目前護理員的平均年齡在50歲左右,年輕、專業化的護理員相當短缺,直接影響養老機構接收老人的數量。”
2
兩會聲音
吳應棟
多部門聯動
打造農村互助養老
作為市人大代表,一直以來,吳應棟十分關注農村養老問題,他也是農村互助養老的實施者。去年和今年,他兩次提交了相關提案。他認為,雖然我市農村互助養老取得一定成效,但一些居住偏遠、生活困難、行動不便的老人群體仍較難或不愿參與互助養老。農村年輕勞動人口大量外流,導致農村家庭呈現規模小型化、居住離散化的特點,家庭成員聚少離多,老年人體弱,急需照顧。
吳應棟建議,民政部門針對人口居住分散的村(居)自然角落,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分站項目建設,項目納入上級資金補助范圍,并將養老服務送上門;衛健部門可整合村醫、鄉鎮衛生所,發動下沉專業醫務人員,以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站(幸福院)、鄉鎮敬老院等為平臺,開展公共基層衛生服務,針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開展入戶走訪、醫療隨訪等服務,并作為醫生工作職責,納入衛健績效考評體系,融合發展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醫保部門增設醫保報銷服務站點,探索創建村(居)醫保定點服務點,探索實施特困、失能、失智老年人“長護險”,緩解長期照料護理壓力,破解就醫難題;加大對山區縣財政支持力度,提高上級補助資金比例,降低縣級財政資金配套比例;加大山區養老服務設施后續持續運營補助投入,盤活養老服務資源;推廣互助養老樣板,推廣“銀杏樂齡學堂”項目建設,促進山區老年人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齊發展共奮進。
林雅莉
探索養老服務醫保支付
開發“數字保姆”智慧系統
“老人不喜歡去養老院,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不想去陌生地方養老,二是對養老院的服務存在疑慮,所以居家和社區養老是非常好的模式。”市政協委員、臺盟泉州市委會秘書長林雅莉表示,第一次上門做居家服務可以由社區人員陪同,老人與服務人員一來二去熟了就好。社區養老的場地問題,她建議可由街道牽頭,把相鄰社區閑置或利用率低的場所整合起來開展小型養老服務。
此外,臺盟泉州市委會建議可與醫保、社保、住房公積金等部門聯動,探索提取醫保、長護險和住房公積金等支付養老服務的制度改革,如允許老人及家屬使用醫保、長護險乃至住房公積金個人賬戶余額購買基本養老服務。在社區養老上,建議開發數字化技術智慧養老,打造24小時安全監護的“數字保姆”。比如老人的心率、血糖甚至在家的情況其監護人都可以通過“數字保姆”監控。有問題可以通過平臺呼叫與其綁定的社區、護理員上門服務。
洪月輝
運營長者食堂
可引進第三方餐飲機構
專注養老行業十余年的泉州禾康黨支部書記洪月輝表示,公司調查顯示,目前有九成老人愿意選擇居家養老,只有3%的老人愿意選擇機構養老。由此看來,社區居家養老是未來養老趨勢。但從目前來看,社區居家養老還未形成規模。近年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很多社區都建起了長者食堂。但受場地、資金、受眾等各方面限制,能真正長久運營下去的不多。
她認為,長者食堂持續運營需要不小的成本,政府部門可將長者食堂交給第三方餐飲機構運營,或者幫忙解決場地、人工等問題,以此來減輕運營方的壓力。可發動志愿者等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為不便離家的老人每日送餐。
另外,她認為,養老事業涉及方方面面,要想把養老事業做好,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合力十分關鍵。而到目前為止,養老工作的推動大多還只集中在民政、衛健部門。如果有住建等更多部門的積極參與,將會更好地推動泉州養老事業的發展,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3
部門行動
推進“全齡化”社區養老模式
記者從泉州市民政局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2837所。其中,社會福利中心養老院15所,鄉鎮敬老院105所,街道和重點鄉鎮養老服務照料中心91所,社區養老服務設施469所,農村養老服務設施2106所,其他各類民辦養老機構27所,醫養結合養老機構24所,基本實現一縣一社會福利中心,一鄉鎮一敬老院,城鄉、社區(村)養老服務站,街道和重點鄉鎮養老服務設施全覆蓋。
為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獲得感,我市出臺了各類老年人補貼政策。一是老年人高齡補貼,百歲老人每人每年補貼1500元。二是老年人護理補貼,低保和計劃生育特殊家庭完全失能老年人,每人每月護理補貼300元。三是特困老年人補貼,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最低每人每月1241元,最高每人每月2202元;集中供養特困人員最低每人每月1861元,最高每人每月3303元。四是推動出臺本地戶籍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補貼,洛江、泉港、晉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臺商區均已出臺本地戶籍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補貼政策,進一步減輕了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經濟負擔。五是對低保對象中完全失能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給予補助,救助額度為入住養老機構實際收費標準扣除老年人已獲得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殘疾人“兩項補貼”等行政給付后的差額。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