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流影,璀璨奪目。玻璃燒制的首飾,色澤剔透,在陽光下顯得精致又夢幻;玻璃制成的花朵與樹木,細膩的造型和靈動的細節,就像為大自然定制的寫真;結合實用性的創意玻璃陳設,讓家居生活多了一抹光……在泉州,手作又有了新玩法,燈工玻璃DIY進入市民的視野。
玻璃花燈
精美的玻璃高跟鞋
玻璃項鏈吊墜
手作界又有新玩法
體驗門檻低易上手
在中心市區新路埕的一家玻璃藝術工作室內,一對一的體驗課程正在進行中。在燈工火槍下,一片片玻璃葉子浴火而生,精致剔透,煞是好看。在工作臺旁的展示柜上,各式各樣的燈工玻璃作品在燈光下流轉著璀璨的光澤,玻璃杯、鏡子、發簪、項鏈、手串、戒指,還有不同造型的擺飾……為前來體驗的市民打開了玻璃手作“新世界的大門”。
提起玻璃,大多數市民會想起玻璃瓶、玻璃杯、玻璃窗,鮮少將它與藝術聯系在一起。說起燈工玻璃,大家更是不熟悉。燈工玻璃是通過氣體燃燒的火焰高溫加熱玻璃管或玻璃棒,再用鉗子等工具使之塑形的一種工藝,在中國也被稱為“料器”,是國家級非遺項目。之所以被稱作“燈工”,是因為用火焰加工就像用燈在加工一樣。燈工工藝也被稱為“火中的雕塑”,玻璃料在高溫下變得柔軟,可以被塑造成千姿百態的藝術品。
打開燈工火槍,手持玻璃料慢慢地勻速轉動。在高溫下,玻璃棒被燒成了橙色,由堅硬變成麥芽糖一樣的柔軟質地,利用工具拉伸、塑形,再將部件熔合,一套行云流水的手法之下,原本尋常的玻璃材料擁有了精致的新生。玻璃藝術工作室負責人陳墨告訴記者,這兩年,國內大部分城市出現了燈工玻璃體驗店,尤其在上海和景德鎮,燈工玻璃已經“出圈”。燈工玻璃的體驗門檻比較低,好入門,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手作愛好者。“泉州目前有2家,一家在市區,一家在晉江。平時,不僅有泉州本地客人,還有外地游客提前預約來體驗。今年春節期間,平均每天就有20位左右的客人。”
對于剛入門的體驗者來說,杯子和首飾是最容易上手,也最受歡迎的項目。顏色豐富的玻璃戒指在燈光下流淌著炫目的光芒,鑲上花朵、蝴蝶、愛心等形狀后更顯精致,還有龍年主題的龍龍戒指,看上去呆萌可愛。蝴蝶、葉子、海豚、蘑菇等造型項鏈和發簪,以及五彩玻璃珠串成的項鏈也很受歡迎。透明的、漸變的、幻彩的……造型靈動的作品在光線下如夢如幻。
“戒指、吊墜之類比較簡單的作品,一個小時能夠做出3—5個。一個戒指一般只要十來分鐘就能完成。”陳墨說,玻璃飾品的硬度其實和翡翠差不多,并不像大家以為的那樣“脆弱”。
五彩玻璃珠
玻璃蝴蝶
玻璃戒指
玻璃藝術創意無限
衣服和包包也能制
“春天的陽光和微風溫溫柔柔,新作的蝴蝶燈罩也微微晃動,仿佛下一秒就要解散各自飛走。”之前,陳墨創作出了一款玻璃蝴蝶燈罩后,藍色的蝴蝶就像暫棲在水晶斑的風鈴燈罩上,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在社交平臺上發出照片后,很快就獲得了數千個網友點贊。她還燒制過一款由粉、紫、藍、黃等花朵組成的“屬于春天的燈罩”,獲得了上萬的好評。
云朵形狀的高腳杯、水母吊燈、玻璃“魔鏡”、玻璃甜品小屋、包包、高跟鞋……陳墨將自己喜愛的夢幻元素融入創作中,并結合了實用性,為燈工玻璃引來了更多粉絲。時而柔軟順滑,時而堅硬脆弱,玻璃材料能夠在固態和液態間來回轉換的特質,給予燈工玻璃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更多的可能性和延展性。在火焰中,如水般柔軟的玻璃材料“浴火重生”,被塑造成各式各樣靈動的造型,或溫柔或大氣,或天馬行空。而材料豐富的色彩與通透澄明的質地,則為其穿上了美麗又夢幻的外衣。
玻璃藝術家們賦予了玻璃新的生命。美國著名女性藝術家凱倫·拉蒙特將玻璃做成了禮服。半透明磨砂質地的玻璃禮服呈現出宛如布料一般的紋路,在豐富的層次下,每一個褶皺都細膩精致,散發著女性獨有的優雅和柔美氣息。這份溫柔氣質與玻璃本身堅硬材質的融合,展現出了剛柔并濟的女性魅力。法國小眾時尚品牌Coperni和藝術玻璃器皿品牌Heven共同打造了聯名款玻璃包。在玻璃吹制技術下,鏡面和漸變的效果讓包包擁有了獨特的魅力,并一度風靡時尚圈。
在家居生活里,玻璃也以創意的姿態更多地參與其中。25厘米的有機玻璃管內置了LED光源,還加入了燭光模式,既能當臺燈,還能營造出燭光搖晃的浪漫感。不過,這個看似玻璃燈的產品主要功能可不是照明,而是玻璃音響。意大利玻璃家具品牌FIAM設計了第一張完全由單一弧形玻璃元素制成的扶手椅,通過特有的切割與彎曲玻璃工藝,讓一片12毫米厚的玻璃一體成型。
在國內,隨著更多年輕力量的加入,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的燈工玻璃也激發出了創新的活力。去年,“00后”湖南男孩何洋用燈工玻璃技藝做了多個城市的市花。洛陽的牡丹、哈爾濱的丁香、杭州的桂花、拉薩的格桑花……玻璃打造出的花朵精致又靈動,何洋計劃做出中國600多個城市的市花,讓更多人感受到燈工玻璃的魅力。
體驗玻璃手作
全部創意玻璃手作都靠這把燈工火槍創造出來
燈工玻璃制作工具
玻璃藝術歷史跨千年
玻璃首飾曾是奢侈品
“璆琳”“琉璃”“藥玉”“水精”“瓘玉”“料器”……玻璃起源于公元前5000年的兩河流域,在中國也有3000多年的歷史。最早記錄玻璃的文獻是戰國時期的《尚書·禹貢》,其中將玻璃稱為“璆琳”。西漢桓寬的《鹽鐵論》中提到,“而璧玉珊瑚琉璃咸為國之寶”,這是“琉璃”的名稱第一次出現,并開始被廣泛運用。西晉時期的《穆天子傳》中稱玻璃為“藥玉”,東晉葛洪《抱樸子》中稱玻璃為“水精”,《元史·百官志》中將玻璃稱為“瓘玉”,明代《格古要論》中將玻璃稱為“罐子玉”,明清時期則將玻璃器稱為“料器”。
說起中國玻璃藝術,要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以前。從西周到戰國時期,中國自制玻璃工藝從出現到走向成熟,并被當做奢侈品用于裝飾。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劍上就鑲嵌有半透明內含小氣泡的藍色玻璃,吳王夫差劍上也嵌入了透明的玻璃塊。中國發現的早期玻璃以珠子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北隨州戰國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173顆蜻蜓眼玻璃珠。戰國蜻蜓眼還被稱為隨侯珠,在《莊子》《墨子》等戰國文獻都曾出現過,并與和氏璧等多種當時的珍貴物產并列成為珍寶的代表。
到了漢代,玻璃的生產和使用很廣泛。漢武帝“起祠神屋”時,門窗就用了玻璃。趙飛燕居住的昭陽殿則“窗扉多是綠琉璃,亦皆照達,毛發不得藏焉”。玻璃也開始被做成首飾,如耳珰等,并常被作為鑲嵌件嵌在器物上。西漢時期的隨葬品中,出現了玻璃衣、玻璃九竅塞、玻璃晗蟬、玻璃握玉等。此外,我國考古最早發現的國產玻璃器皿也出于西漢時期,是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玻璃盤和玻璃耳杯。
玻璃瓶、玻璃碗、玻璃酒杯在生活中大量出現是宋代。當時,玻璃器皿多用于宴席等隆重的待客場合。在宋代的文獻和繪畫作品中,也頻繁出現玻璃器皿和玻璃裝飾物。玻璃釵、玻璃簪、玻璃手鐲等也開始流行。
在中國古代的玻璃發展史上,清代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康熙時期,宮廷玻璃廠開設,雇傭多名歐洲玻璃工匠作為指導,專門為皇家制作生活用品、陳設等器物,除了杯、碗、盤、瓶等,還有筆筒、鼻煙壺、香爐等,甚至還制作了玻璃眼鏡。當時,宮廷玻璃廠已經能夠生產十多種單色不透明玻璃。在清代,玻璃窗也在宮廷中廣泛運用。
在古代,玻璃可是比黃金還難得的“奢侈品”,燈工玻璃自然也被運用到了首飾制作中。早在公元前五世紀,古埃及人就已經將玻璃制作成飾品。蜻蜓眼玻璃珠串飾、戰國黃色玻璃耳珰、漢代藍玻璃串飾、唐代的彩繪玻璃手鐲、宋代極簡風玻璃發簪、明代的“藥玉佩”、清代玻璃帽花……帶著奇光幻影的獨特魅力,玻璃首飾展現出了繽紛美感。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