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文旅產業»正文

“人造天河”見證“惠女精神” 曲江渡槽 時代記憶的風景線

http://www.merchenaries.com【泉州經濟網】2024-05-10

今年4月,福建省文旅經濟發展大會在泉州舉行,期間,一段“千米渡槽 見證‘惠女精神’”的視頻喚起人們對渡槽這一農業灌溉水利設施的記憶。視頻中的渡槽就是位于惠安縣東嶺鎮湖埭頭村的曲江渡槽,全長1036.28米,是目前泉州難得的保存較為完整的千米空中渡槽。

1036.28米,對惠安涂寨、東嶺、東橋、凈峰四鎮來說,不僅是一個長度單位,而且是當時當地農田的灌溉之源,也是“惠女精神”的時代見證,是設備落后的年代里人工集體締造“天河”的奇跡與榮耀。

 

曲江渡槽傾注了老一輩勞動者的智慧和心血

 

渡槽局部

“逆天改命” 凌空引來生命之水

“惠安缺水,臨海的惠東南更缺水,農田沒水灌溉,靠天吃飯,農產極為貧乏……”今年86歲、退休前曾擔任惠安縣水利局副局長的陳長才,參與山美水庫惠安灌區工程指揮部設計、施工、技術全過程,他翻開自己珍藏的曲江渡槽設計圖紙、施工日志、預算單價分析定額本等原始材料,為記者詳細介紹曲江渡槽的建設歷史。

 

陳長才為記者介紹當年手繪的渡槽設計圖紙

 

當年渡槽的設計施工資料

施工日志上記載,“1975年6月2日,山美水庫惠安灌區工程指揮部召開會議,決定開展二期工程建設”,會議宣布“陳長才為技術總負責人,組織人員進場勘測設計施工”。曲江渡槽位于東溪二級電灌站至東嶺三級電灌站之間,為二期工程的組成部分。

“整個山美水庫惠安灌區工程從金雞攔河閘取水,引晉江和山美水庫水灌溉沿線和惠東片區。”陳長才經歷了工程建筑全過程,至今對這段經歷記憶猶新,所有數據脫口而出:從金雞攔河閘引水經北渠到洛陽橋水閘,渠道長度24.5公里,設計流量18立方米/秒;接著水從洛陽橋水閘自流到百崎湖侖前一級電灌站,渠道長度12.8公里,設計流量9立方米/秒;在百崎湖侖前設一級電灌站抽水到東溪二級電灌站,渠道長度11.1公里,設計流量6.4立方米/秒,揚程24.5米。隨后,從東溪二級電灌站抽水到東嶺三級電灌站,渠道長度12.1公里,流量5立方米/秒,曲江渡槽就位于這段引水工程之中。東嶺三級站設計流量4.5立方米/秒,揚程5米,抽水進入惠東干渠。

山美水庫惠安灌區工程幫助缺水的惠安“逆天改命”,送來了當地群眾渴求的生命之水,澆灌沿線和惠安無數農田,僅惠安涂寨、東嶺、東橋、凈峰四鎮就有6.9萬畝農田因此受益,充實地方和群眾的糧倉,提升生活水平。

艱苦卓絕 飛架巍巍“天河”

人與水的博弈,始終離不開對生命與生態的關切,閃爍著人類奮斗不息的精神。曲江渡槽的建設,再次見證了“惠女精神”的奇跡。

“整個工程建設,器械很少、很簡單,連推車都不怎么買得起,絕大部分都是靠人工,這些人工,大部分都是惠東地區的勞動婦女。”時隔近50年,陳長才口中仍然對曲江渡槽建設過程中的“惠女精神”贊嘆不已,對勞動人民迸發出的創造力、執行力和奉獻精神無法忘懷,“難以用言語來形容這種偉大精神。”

1975年6月2日決定開展二期工程后,曲江渡槽所有的工作都上緊了發條:同年8月10日進行勘測設計,9月6日完成初步設計,9月19日東嶺公社召開千人誓師大會正式動工。到1976年11月,在上千人的共同努力下,歷時一年零二個月,渡槽就靠人工建成了。

從時間表看似乎順風順水、輕松完成,其中戰天斗地的艱苦卓絕唯有親歷者能夠體會。

7個日夜,12個大隊700多人,人挖肩挑清理完成3萬多方土方清基任務。今年71歲的湖埭頭村印石自然村村民吳春金是當年土方清基隊伍中的一員。“我當年才20來歲,大家參與建設的積極性很高,整個工地上插滿紅旗,所有人都斗志昂揚。”吳春金說,當時土方清基一天24小時不停工,實行“六班倒”,每4小時一班,大家都搶著上晚班。“晚班工地會管飯吃,還有炒花生米,對于缺衣少食的人們來說非常有吸引力”,再加上當時印石自然村還沒通電,為了建渡槽才先通電到指揮所。“渡槽中間段是龍潭港上游古港道,后由海灘淤泥沉積而成,土質非常松軟”,陳長才解釋道,地基為淤泥夾砂,承載力不夠,原設計方案打木樁,由于缺少設備和木料,最后改為換填砂基方案,所以把淤泥夾砂層全部清除、挖掉。吳春金和工友們日夜苦干,挖開清運掉1至2米深的砂土,挖到了黑土,再挖2米后又是砂土,如此挖了5米深,才符合渡槽地基鋪設要求。地基建完后,再從蔗潭溪中撈河砂回填。

5個多月,涂寨公社開山采石、運輸石料7800多方。“當時公社、生產隊缺少牛馬,只得將石料搬上木板車上,前面靠人拉、后面靠人推,把石料運到工地。”陳長才介紹說,工程由涂寨、東嶺兩個公社分工合建,涂寨公社產石,在離工地2公里外的垵固山開采,供應工程所需石料。石料運到工地后,東嶺公社技術力量較強的男壯力拿起錘子、錐子,把荒石料打成符合設計要求的條石、塊石。

一年兩個月,5.92萬方的土石方、700多噸的鋼筋水泥均由惠女靠一雙雙手、一副副肩膀同一身力氣,搬運施工、扛上高空,把事先繪制好的藍圖,變成一座實實在在的水利工程。曲江渡槽是座空中渡槽,橋身高19.8米,惠女們兩人一組,要在搭設成Z字形的腳手架上扛石不斷逐級而上,扛到20米高臺上,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今年70歲的辛玉華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她說,雖然辛苦,但大家都年輕,上千人同場奮戰,整個建設現場熱火朝天,每個生產隊都在相互比建設質量、進度,沒人喊苦喊累,似乎有使不完的勁。為了方便建設,渡槽附近的村民家中只要有空房間,都騰出給參與建設的人住。

“整個工程建設,最閃亮的是‘惠女精神’;最讓人欣慰的是,沒有發生任何安全事故,實在難得。”陳長才說,當時整個工程總投資僅56.1萬元,使用水泥664噸、木材266方、鋼材55噸。而勞動力投入達28.37萬工日,完成土石方工程量5.92萬方。當時給參加建設的民工工資是0.2元/日,技工0.6元/日,每工日再各補貼半斤糧食。

工匠精神 鑄就“輕型硬核”

走近曲江渡槽,會發現這座渡槽既有優美的石拱橋,也有方正、整齊的石排架。這除了工程審美設計外,更多的是由地質條件決定的。

 

渡槽跨越蔗潭溪的部分有狹窄的通行道

曲江渡槽因進口位于涂寨鎮曲江村因而得名,中間橫跨蔗潭溪河谷,出口段在東嶺鎮湖埭頭村。進出口兩端共636.28米均為石拱橋,而中間跨越蔗潭溪的400米則為排架柱。“渡槽進出口段均位于花崗巖強風化的小山丘,土質是硬質紅壤土。中間段原為龍潭港上游古港道,土質為粉砂夾海泥土,深達6.0米。”陳長才介紹,從工程地質和承重角度考慮,他設計了兩種結構。

進口段、出口段均設計采用拱肋式石砌拱橋,共建設55孔拱橋,其中34孔拱跨10.4米、21孔拱跨5.2米,拱寬均為3.7米,中間設計3條拱肋。渠底為砌定長條石板,中墩為漿砌條石排架,每隔5孔還設個加強墩,以加強支撐力。

中間跨越蔗潭溪的港道段長度400米,地質均為粉砂夾海泥土,承載力較差。為減輕重量,舍去石砌槽身,改設計采用“U”字型鋼絲網薄殼結構作為槽身,厚度僅3厘米,過水斷面直徑2.0米,高度1.8米。每節長10米,重6噸,共設40節。

“這相當于預制槽身,裝配式建設渡槽。”陳長才介紹,施工時,在地面預制好鋼絲網薄殼槽身,然后在工地豎起四根鐵架作為簡易的龍門柱進行吊裝。預制時,由惠女在預制房內按模型綁好鋼絲網,經驗收后在1天之內壓灌砂漿、抹水泥,養護28日后,移走預制房待吊裝。

 

惠女在綁U型水槽鋼絲網(受訪者 供圖)

 

采用龍門柱吊裝U型預制水槽(受訪者 供圖)

支撐鋼絲網薄殼槽身的,是漿砌條石中墩做成的雙支排架柱,寬度2.6米,由兩根斷石立柱連接組成,最高18米。

建設這些石排架、石中墩時,每個生產隊承包施工,設計和工程負責人員拿著墨斗測錘等進行驗收。當時各生產隊互相比拼誰的施工質量好,沒等驗收就自查自糾,一旦發現有偏差,連夜拆掉重砌。

除了預制槽身、裝配式建筑這種超前做法,用于吊裝預制槽身的簡易龍門吊也有“黑科技”。陳長才將龍門吊鎖緊在滑動木板上,下面鋪木板,吊完一節槽身后,在下面木板上涂上黃油,拖動至下一節施工點,省去了拆裝龍門吊的煩瑣工序,大大加快了建設進度。

預制槽身的預制房、指揮所,都是可移動的草厝。房子結構由竹子搭設而成,以稻草作為屋頂、墻壁。一個點的施工完成后,由工人扛起預留伸長出來竹架,像扛轎子一樣,把預制房、辦公室扛起來跟著工地走。

考慮到承受力的不同,陳長才還在鐵絲網薄殼槽身和石拱結構的連接處各設計一座橋頭堡,支撐石拱結構穩定,保證工程質量與耐久性。同時,在跨蔗潭溪處建設滾水壩和人行橋,進口處設節制閘和管理房,使整個工程結構宏偉壯觀、新穎、輕巧、美觀,得以完整保留至今。

時代新生 變身歷史文化景觀

曲江渡槽費時14個月,于1976年11月建成,山美水庫惠安灌區也在1977年9月全線通水,保障了惠安的農業生產用水問題。

 

曲江渡槽在惠安農業生產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像曲江渡槽這樣的灌溉渠系建筑物在泉州應用非常廣泛。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末,為了有效保障我市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泉州大興農業灌溉水利設施建設,建設了大量的渡槽,有效保障我市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發揮著較大的歷史作用。

許多年后,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農業種植結構的變化,加上噴灌、滴管等先進灌溉技術的發展,大部分渡槽或輸水功能作用喪失或年久失修,不再發揮灌溉的作用。

2022年,泉州市水利局曾經做調查,統計發現泉州當時仍有渡槽49座,其中長度超過100米的有12座,存在安全隱患的有18座。

調查摸底后,市水利局對仍在發揮作用的渡槽予以保護維護,或除險加固發揮效益,或拆除“存在安全隱患且已經喪失灌溉功能,無保護價值,以及危害周邊群眾生產生活、阻礙城市發展”的渡槽。而對像曲江渡槽這樣具有歷史意義或發揮功能良好的渡槽,則結合相關旅游、文化資源,規劃科學的合理保護開發方案,綜合考慮申報創建水利風景區,或遴選申報為文物保護單位。

2022年9月,曲江渡槽作為見證了當年建設的水利工程,被納入福建省第一批河湖文化遺產名錄。2023年11月,泉州市河長辦安排50萬元對曲江渡槽等10個省級河湖文化遺產進行獎補。

東嶺鎮宣委康偉宏介紹,曲江渡槽如今成了湖埭頭革命老區村的“惠女精神”見證,與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人居環境整治及城鄉品質提升等緊密聯系起來。湖埭頭村在蔗潭溪畔建起了休閑漫道、風雨亭,使曲江渡槽的渡水橋與蔗潭溪景連為一體。同時,還挖掘紅色資源,修建、完善革命老區紅色文化廣場、惠安暴動籌備會舊址、湖埭頭村革命歷史紀念館等。

湖埭頭村村支書辛金春表示,該村將繼續圍繞“一心兩園四帶”展開建設,建設游客服務中心、口袋公園、濕地公園、鄉村振興景觀帶、紅色文化景觀帶、惠女文化景觀帶、農耕體驗景觀帶的建設,打造集旅游、研學、軍訓拉練及國防教育為一體的閩南紅色旅游特色村。同時,還將收集、征集曲江渡槽史料、文物,建設曲江渡槽博物館,讓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和“惠女精神”激勵著全村,特別是新一代年輕人愛拼敢贏,不懈奮斗。

此外,去年底涂寨鎮曲江渡槽紅色農業示范園改造提升工程也獲得批復建設,將投資建設溪濱文體公園和紅色主題健身藝術慢道。

渡槽這一具有強烈時代印記的歷史見證,展現人水博弈、改造自然服務生產生活的巨大努力。如今的曲江渡槽已與東嶺鎮湖埭頭村、涂寨鎮曲江村鄉村建設融為一體,被賦予新的時代精神,迎來新生,煥發光彩。

責任編輯:蘇慧敏
泉州經濟網建設聲明: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

另类国产ts人妖视频网站,狼人香蕉香蕉在线28,日本第一福利片在线观看中文,欧美在线视频一区
制服丝袜第一页在线播放 | 亚洲人成AⅤ在线播放 | 亚洲人色大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 在线视频欧美日韩精品 | 尤物国产在线精品三区蜜芽 | 亚洲欧美国产vr在线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