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文旅產業»正文

泉州九日山“蓮花荼襟”石刻揭秘1600多年產茶史

http://www.merchenaries.com【泉州經濟網】2024-05-17

在南安市豐州鎮九日山蓮花峰石亭寺西側有一方摩崖石刻,上書“蓮花荼襟”四個大字,并落有“太元丙子”四個紀年款小字。

 



“蓮花荼襟”石刻,落款年代為“太元丙子”。

“蓮花荼襟”可解為蓮花峰茶園繁茂、如襟如帶。太元丙子即晉代太元元年(376年),有1600余年的歷史。這一方石刻比陸羽撰寫的《茶經》早了400多年,比最早記有福建佳茗的五代毛文錫撰寫的《茶譜》早了500多年。《福建省志·農業志》明確指出,福建產茶歷史可上溯到東晉以前,證據就是“蓮花荼襟”石刻。

據了解,豐州鎮在晉代是晉安縣(隸屬于晉安郡)的縣治,管轄莆田、泉州(包括尚未置縣的安溪)、廈門、漳州四市地。 “蓮花荼襟”石刻讓包括茶鄉安溪(當時尚未置縣,也屬晉安縣管轄)的產茶歷史追溯到東晉時期。

歷史價值 福建最早記載茶的石刻

古時豐州是閩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據1995年編撰的《豐州鎮志》記載,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置東安縣隸建安郡,縣治設在今豐州,管轄現在莆田、泉州、廈門、漳州四市地。晉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晉安郡。東安縣改為晉安縣,隸屬晉安郡,縣治仍在今豐州,仍管轄上述四地。

 



蓮花峰上的茶對聯

 



石亭寺外面立有福建省茶樹優異種質資源保護區的石碑

石亭寺所在的蓮花峰位于豐州鎮桃源村的西北處,峰高約120米,峰巒聳峭,奇石矗立,宛如一朵八瓣蓮花,遠在西晉太康年間(280年至289年)即建有巖寺。近日,記者與豐州鎮政府工作人員驅車前往石亭寺。一路上,蜿蜒的石階兩側,茶樹與相思樹競綠。兩只表情傳神的石獅回首對視,守護著蓮花峰山門,兩側門柱書“西天紫竹千年翠,南海蓮花九品香”, 未入山門就先從對聯中品出茶香。

記者要尋找的“蓮花荼襟”石刻就位于石亭寺后的山崖。石刻被一棵榕樹覆蓋,如蓋了一頂帽子。有人說,其樹石結合,像一位在睡覺的瞇著眼的土地公。這方石刻標明的年代,比陸羽《茶經》問世早了400余年;比最早記有福建佳茗的五代毛文錫撰寫的《茶譜》,也早了500多年。《福建省志·農業志》明確指出,“福建產茶歷史可上溯到東晉以前,至今已有1600多年。最早記載,見于南安豐州鎮九日山蓮花峰上‘太元丙子’(376年)立的‘蓮花荼襟’石刻。”到目前為止,福建還沒有發現比“蓮花荼襟”更早的記載有關茶的石刻,它被公認為最早的可見證福建植茶歷史的記載文字。還有學者認為,該石刻甚至可能是我國最早的有關茶葉的石刻,極其珍貴。

 



傅炳煌在翻閱《蓮花峰志》

但令人深感惋惜的是,眼前這幅石刻不是古人的真跡。據豐州鎮桃源村村民傅炳煌等人回憶,1956年前,在蓮花峰一直留有“蓮花荼襟”石刻,但是在1956年修建南安華僑中學炸石時被毀。傅炳煌小時候經常到那里玩耍,“那里原來有兩塊巨石,每塊都長30多米,寬10多米,巨石后面有個石室,里面堆放著裝骨灰的‘皇金甕’,供奉著幾尊佛像,石刻就在石室上方。”石刻被毀后僅留拓本,現在看到的石刻是根據拓本補鐫的,距離原址約1公里路程。《蓮花峰志》也不無遺憾地寫道:“……石刻已不是原刻,知情者補刻之,留與后人考評。”

含義解讀 茶園繁茂如襟如帶

那么,“蓮花荼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能證明當地的植茶制茶歷史?

首先,我們來看“蓮花荼襟”的“荼”字。唐代以前,是沒有“茶”這個字的,對“茶”的稱呼很多,“荼”字用得最多。《咬文嚼字》2020年第3期《識物尋蹤》欄目曾詳細解讀了“荼”與“茶”的演化,“茶之始,其字為荼”,是宋人魏了翁《鶴山集·邛州先茶記》里的文字,意思是說,“荼”和“茶”是一對古今字,“荼”先于“茶”,“茶”的意思最早是用“荼”來表示的,“茶”是“荼”的后起本字。“茶”字最早出現在唐玄宗時期的《開元文字音義》中。《開元文字音義》是一部字書(今已亡佚),編成于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按辭書通常的滯后性說,則“茶”字在民間實際出現的時間恐怕還要早些,應該在盛唐甚至可能是初唐。

其次是“襟”字,“襟”,有“心懷、胸懷”之意。“襟帶”指衣襟和腰帶,謂山川屏障環繞,如襟似帶。“襟”,或用來比喻蓮花峰周圍古時茶園之廣袤之綿連。“蓮花荼襟”石刻,應該算是古人為蓮花峰的茶園立碑。古人刻意立碑,說明當年蓮花峰一帶,并非荒蕪之地,已培植有一定規模的茶園。

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南安市政協文史委員洪少霖認為,“蓮花荼襟”意為從蓮花峰上向四周觀望,山中茶園如襟如帶,錯落有致。

那么,還有沒有其他證據,證明當地很早就開始植茶制茶呢?《蓮花峰志》就記載,蓮花峰自古至今生產名茶。有學者認為,西晉太康年間蓮花峰建有巖寺,不過不是叫現在的“石亭寺”,而是叫“蓮花巖寺”。當時就有僧人種茶。這并不奇怪,因為茶與寺院往往都有牽連,寺院里面的僧侶認為“喝茶”是消除煩悶、修禪養生的良好辦法。還有學者認為,在東晉時期,當地就有隱士植茶制茶。“小時候,村里家家戶戶都種茶,這里的種茶歷史非常悠久。”當地村民傅炳煌則告訴記者,“當地有個流傳很久的傳說,早在晉朝,蓮花峰上最早發現的茶葉,是長在蓮花石之上的,人爬不上去,要靠猴子去采摘。”

 



“巖縫茶香”石刻(洪少霖 攝)

 



“蓮花茶懷古”石刻(洪少霖 攝)

此外,豐州留有許多官員、文人的足跡。從晉代延續到明清時期,不乏王十朋、高惠連、曾孝修(曾公亮之子)等名人墨寶。在蓮花峰的27處石刻中,有多處提到“茶”,除了 “蓮花荼襟”外,還有 “巖縫茶香”“蓮花茶懷古”等。蓮花峰周圍有數十畝茶園,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歐陽詹書室。唐末詩人韓偓在此隱居時,曾詠詩“石崖覓芝叟,鄉俗采茶歌”以描寫當年蓮花峰茶業的生產情景。這些都足以說明當地種茶歷史相當悠久,且經久不衰。

據了解,蓮花峰雨水充沛,常有云霧繚繞,土地肥沃,又是酸性沙質土層。優越的自然環境,適宜種茶,能種出好茶。因此,一千多年來,蓮花峰的茶園依然如故。

作者探究 眾說紛紜尚無定論

那么,“蓮花荼襟”石刻是何人所刻?

 



“蓮花巖”石刻與“蓮花荼襟”石刻相距很近(洪少霖 攝)

泉州知名文史專家劉志成曾認為“蓮花荼襟”石刻是僧人明惠所刻。因為,在現有的“蓮花荼襟”石刻巨石下,還有一塊“蓮花巖”石刻,共有8個字,右邊刻著一字“晉”,中間刻著“蓮花巖”三字,左側則刻著“僧明惠刊”。“晉”和“蓮花巖”均是篆體,“僧明惠刊”為楷書。因“蓮花巖”石刻上有一“晉”字,且與“蓮花荼襟”石刻相距非常近,所以,他推測,兩塊石刻很可能都是僧人明惠刻寫,“晉”則代表了該僧人所處的朝代。

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原九日山文管所所長胡家其認為,明惠應是唐朝的僧人,不是“蓮花荼襟”的刻寫者。唐代的詩人秦系在明惠禪師僧房題寫的詩作《答明惠上人房》:“檐前朝暮雨添花,八十真僧飯一麻。入定幾時將出定,不知巢燕污袈裟。”表達了詩人對明惠潛心佛學、淡泊名利的贊揚。時明惠已80歲。詩人秦系隱居南安豐州九日山西峰的時間是在唐建中初至元和元年(780—806年)間,而從秦系所處的年代可推出明惠大概生活在唐中期,所以“蓮花巖”石刻應是唐中期的作品。既然明惠不是晉代人,而“蓮花荼襟”時刻的雕刻年代又在晉代太元元年(376年),自然就推翻了“蓮花荼襟”是“晉代僧人”明惠刻寫的說法。

“蓮花荼襟”何人留筆至今依然是未知數。有人說,這是當時茶農的作品。權當如斯,那茶農或是鄉村一位有文化有歷史觀的人士。晉代“永嘉之亂”,大量漢人南渡,有的家族擇居晉安郡(南安古稱)豐州城一帶,并在重建家園時上山開墾種茶,其中定然不乏識字者,刻寫“蓮花荼襟”的或是他們中的某位雅士吧。

責任編輯:蘇慧敏
泉州經濟網建設聲明: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

另类国产ts人妖视频网站,狼人香蕉香蕉在线28,日本第一福利片在线观看中文,欧美在线视频一区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日韩6页 亚洲亚洲影院第一页 | 久久精品—区二区三区美女 | 亚洲aⅴ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天天爽夜夜操一区二区 | 一本色综合久久 | 午夜性色福利在线视频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