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庵遺存見證宋元古韻悠悠
文物古跡星羅棋布,宋元時期瓷器殘片、磚瓦散落古道,名人軼事點綴其間,展示泉州古時商業繁盛
核心提示
近日,有市民稱,在泉州大小陽山的“心肝頭窟”——莊庵發現阿育王塔的須彌座、唐宋時期的龍頭墓首和古時百姓們在高山上修建房屋遺留下來的瓦礫等建筑構件。
記者進一步了解發現,除了上述物件外,莊庵石階古道上宋元時期的瓷器殘片、磚瓦遺物俯仰可拾,證明當地古代不僅商業繁盛,而且人類活動頻繁。由此也牽出了莊夏、施瑯等歷史人物與莊庵相關的故事。
近看大小陽山
“心肝頭窟”莊庵地處大小陽山間
近日,記者與泉州市知名文史專家王贊成和洪少霖前往現場采訪,車子沿著普明路一直往西,進入北峰地界;穿過高速公路橋底,順著一條寬僅兩車道、陡峭異常的水泥路盤旋而上,抵達莊庵。莊庵村落地處豐澤區北峰街道群峰社區,屬于清源西北山麓,又恰好位于大小陽山之間的雙乳心窩之間,俗語稱它為“心肝頭窟”,給人一種“半嶺回巒景豁然”之感。
大小陽山,俗稱“雙乳山”,它們并列雙峙,如一大一小兩個哺育幼兒的雙乳,給人溫馨、美好、柔和之感,泉州市區百姓如是她們哺育的孩童。“若虎而蹲,若龍而奔,黛滴藍噴,藏煙泄云,自遠而來,豁然屏開,雙峰對峙,中坦數里。二山木星,有儒朋氣象。”古人以此形容大小陽山之氣魄;“橫岡疊獻總縈蟠,忽有雙尖削翠巒,并蒂秋開金菡萏,連枝露浣碧瑯干”,此古詩形容其山貌與意境。
位于大小陽山“心肝頭窟”的莊庵,其得名與泉州古代名人莊夏有關。莊夏,字子禮,南宋永春人。任贛州興國知縣期間,對赤貧戶欠稅逃亡則給錢代納,政聲卓著。莊夏出任漳州知州時,奏請屯兵大池故寨,增建小澳、南嶺二寨,以控制汀、潮二州。次年,他捐資在柳營江上建大木橋,名為“通濟橋”(即今江東橋),免除了兩岸人民擺渡、覆舟之苦。莊夏卒于嘉定十六年,被追贈少師。
20多年前,王贊成曾在莊庵發現莊夏的墓道碑一塊,并應莊氏后人所請,送至泉州市博物館作為館藏石碑。那么莊庵又是如何與莊夏聯系上的呢?“莊夏后人曾從永春遷播到泉州,莊庵即是他們的山產。莊氏在泉州繁衍期間,家族中有部分女性未婚,她們就在大小陽山的‘心肝頭窟’筑庵為先祖守墓,當地也因此被稱為‘莊姑庵’,后人隱去‘姑’字,稱為莊庵。”王贊成說,當地曾經還有一個節孝坊,表彰未婚女子守墓崇德之舉,只不過該坊現已淹沒不見。
古道與舊物見證古時商旅之繁盛
莊庵發現阿育王塔的須彌座
柱珠橋
市民李先生發現的阿育王塔的須彌座、唐宋年代的龍頭墓首位于橫穿莊庵的古道旁“柱珠橋”附近。
“柱珠橋”地處一個深達十多米的山澗上方,地勢險峻,雜草叢生,由石柱、石塊構筑而成。橋面并不寬,橋墩建筑風格古樸,由于年代久遠,大部分石墩已覆蓋上一層薄薄的苔類植物,變得烏黑難辨。據村民介紹,通過這座唐宋年間構筑的“柱珠橋”可以走到附近的古道,是古時當地人對外交通的唯一通道。
石階古道
而古道分為云霧、九峰兩道,皆是石階古道,一頭蔓延至永春,一頭往福州方向,曾為泉州、福州之交通要道。“這條交通要道不是官道,官道較寬,可通馬匹。它是民間小道。”洪少霖說,當時有許多人從豐州城到仙公山去求神拜佛,走的就是這條小道;古時洪瀨百姓想到泉州城內交易土特產,如地瓜粉、花生等物,也大多要經過此古道。直到前些年朋山嶺隧道通車前,仍有不少人走這條小道。
閩南的古人經常用“幾鋪路”來測量路程的遠近。一鋪路就是10里路,相當于現在的5公里。“從泉州古城到莊庵,再從莊庵到仙公山,大約都是1鋪路的路程。莊庵就是泉州古城到仙公山的中點。”村民說,傳說仙人在這段路的中點和終點各留下一個“仙足跡”。莊庵的“仙足跡”在云霧嶺“半嶺宮”向上百米左右,一棵老榕樹下。其五趾分明,后腳跟清晰,整體稍顯瘦長,形似人之左腳。如果那一只腳能夠穿上休閑鞋,大概需要45碼鞋子。莊庵曾有放牛娃,將那樹下石頭當作床鋪,在放牛過程中躺在上面睡覺。古時,達官貴人駕車馬前行至此處時,大多會在半嶺宮前休息并遙望泉州城。半嶺宮右側現水泥路拐彎處,原有石牌坊一座,今已不見。
清雍正十年(1732年)維修古道之碑記
據介紹,清朝水師名將施瑯的后人曾主持重修過古道。如今,前往莊庵的古道旁邊,還有清雍正十年(1732年)維修古道之碑記一方,記錄當時參與重修古道的人。“里面有很多姓馬的,很可能是阿拉伯人的后裔。他們在元朝時很有權勢,明朝建立后受到迫害,躲到莊庵。”王贊成說,只不過這些姓氏的人同莊姓一樣,后來大部分又從莊庵遷出,如今莊庵以蔡姓為主。
正是由于古道在古時候非常繁盛,因此,往來的商旅非常多,古道上有亭子、寺廟等便不足為奇了。市民李先生發現阿育王塔須彌座的古道旁邊,原來就有一座名叫“普顯古寺”的寺廟,寺廟旁邊長了一些野生中草藥。“寺廟里供奉觀音,傳說全身都是金子做的。”61歲的莊庵村民蔡世安說。據不完全統計,此前泉州共發現阿育王塔13座,它們分布在開元寺、承天寺、洛陽橋、南安豐州、南安詩山等,大多為宋代產物。此次在莊庵的發現,為泉州阿育王塔的數量實現了“13+1”,這也是研究泉州佛教的又一實物佐證。
據推斷,除了寺廟外,古代當地也有不少人居住。曾有附近村民發現土層里面有許多零零碎碎的宋代瓷片、碗、瓦片等,洪少霖認為:“瓷片可能是商旅留下的,瓦片說明古時候當地有民居,因為瓦片不大可能是商旅遺留在當地的。”此外,當地還發現龍頭墓首和一個用于碾壓稻谷等農作物的石碾,這些都是古時候人類居住的證據。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