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同宗村,明清時期福建先民遷居臺灣墾荒拓展而形成的同宗族、同文化或同地名的同宗聚落鄉村,有1.2萬—1.5萬對。
每對閩臺同宗村,緊連著臺灣一個數以千計人口的宗姓家族,連接著兩岸團圓夢。昨日舉辦的首屆閩臺同宗村族譜交流大會,特意選取閩臺各姓氏代表性族譜成規模展出,兩岸學者同場交流,生動再現“遷臺記憶”,進一步深化閩臺宗姓家族的族譜對接和海峽兩岸的融合發展。
蔡裕榮(右二)在蔡氏族譜上認真尋找曾祖父的信息 (融媒體記者顏雅婷 攝)
一個團圓夢:
尋找“源”和“根”
“兩岸同一家族宗親交流的意義最重要的就是尋找‘源’和‘根’,不管‘發芽’到哪個角落,后代子孫的源頭就在大陸。”首屆閩臺同宗村族譜交流大會開幕式的致辭,道出了熱切的團圓夢。
“因為祖籍認同和鄉土文化情節,促使我去做這些事。”來自臺灣彰化縣的臺灣著名族譜文史研究專家蔣敏全,看著臺灣青年后輩通過族譜尋親成功,備感欣慰,“族譜是連接兩岸宗族血脈的臍帶,開展族譜研究與交流活動對兩岸鄉親認祖歸宗具有重要意義。”早在33年前,他就開始研究閩臺同宗村族譜,熱心幫助臺灣鄉親梳理信息破碎的族譜,通過與大陸鄉親的族譜比對,成功促成尋親。他本人也是受益者和踐行者——10多年前,帶著兒子到晉江福全村尋根謁祖。
“兩岸族譜研究與交流已經成為兩岸社會各界的共識。”廈門大學教授、著名文史專家陳支平認為,黨中央、國務院支持福建省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舉辦族譜交流會就是最接地氣的具體行動。
交流大會由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閩臺對渡文化節組委會主辦,泉州姓氏文化交流協會、石獅市博物館承辦,包含首屆閩臺同宗村族譜展、閩臺族譜文化交流對話、閩臺同宗村族譜文化研討會、閩臺族譜文化專題講座、閩臺同宗村族譜對接尋根咨詢服務等系列活動。
泉州姓氏文化交流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交流會最大的亮點是福建省首次專題舉辦閩臺同宗村族譜交流大會,共展出族譜42個姓氏188部220冊,包括閩臺前12大姓“蔡、陳、黃、李、林、劉、王、吳、許、楊、張、鄭”及25個閩臺同宗姓氏族譜,其中,石獅蚶江鎮蚶江村“歐陽”氏族譜等為首次展出。
兩場尋根記:
家鄉是最深的歸途
無論身在何處,家鄉始終是內心最深處的歸途。閩臺同宗村的交流活動,不斷喚起臺灣同宗村民眾到福建祖籍地尋根的訴求。
“昨天,我回到了祖籍地祭祖、掃墓,看到祖先生活過的地方和住過的房間,我太感動了!”來自臺灣臺中市的吳瑞當通過與來自晉江青陽霞梧社區的吳銘旋比對族譜,再次確認了自己的“根脈”,“我們是堂親,族譜從一世開始就對上了。他是宗族第二十二世,我是第二十四世。”
1992年出生的吳瑞當有大半時間待在美國,非常渴望知道祖先來自哪里。兩年前回臺灣,他著手準備尋根,獨自將殘破不堪的族譜整理成冊。今年1月,循著族譜留下的片點痕跡,他只身來到晉江,可惜無功而返。4月,不肯放棄的他試著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后臺留言尋根,得到了積極回應。“通過館藏的族譜《青陽霞浯家譜》比對到了他們宗族的第六七代,后來我們幫忙聯系到霞浯社區,把他們宗族約200年的脈絡都梳理出來了。”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工作人員梁白瑜說。
交流大會上,和大陸鄉親族譜比對上的臺灣鄉親還有1955年出生的蔡裕榮老先生。“找到了,旭文是我的曾祖父,旭踏是他們的曾祖父,他倆是親兄弟。”蔡裕榮老先生指著族譜上曾祖父的名字激動地對大家說。
自1994年首次踏上故土,蔡裕榮就未曾停止過尋根。這條尋根路,一走30年。“聽姑姑講,曾祖父是9歲時跟隨大姐去的臺灣。我們家祖宗牌位上寫著‘泉州府晉江縣蓮塘村’,但具體是哪個蓮塘、親人在泉州何處,卻沒有方向。”
尋根之路的轉機,發生在2017年,在泉州姓氏文化交流協會會長蔡第樂的幫助下,“我在蓮塘草埔蔡氏族譜中找到我曾祖父的名字,又經多方比對核實,并最終確認。”蔡裕榮說道。
三個想不到:
尚有同宗村族譜等待溯源
閩臺宗姓家族的族譜對接,民間力量的深度參與功不可沒。
“福建是廣大臺灣同胞最主要的祖籍地,閩臺約有1.2萬—1.5萬對同宗村。”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原副館長、閩臺譜牒文史專家朱定波十余年來數百次前往臺灣進行田野調查,“我走訪過臺灣數百個家族,每一個家族的祖先給后輩留下的愿望都是——尋根謁祖、修編族譜、認祖歸宗。”他在多個場合表達過自己的想不到:想不到臺灣民眾對同宗村的族譜研究那么認真;想不到臺灣不同階層,無論鄉長、村長、里長,都愿意一起推動族譜對接;想不到兩岸還有那么多同宗村沒有交流,臺胞尋根之路還存在那么多曲折和艱難。三個想不到,更加堅定了他深入對接閩臺同宗村家譜的決心,十余年來,已幫助400多對兩岸同宗村成功實現族譜對接。
此外,作為兩岸規模最大、范圍最廣、影響最深的民間交流盛會,海峽論壇自2007年舉辦以來,已積極促成臺胞回大陸尋根謁祖、續譜聯宗,推動兩岸共修族譜10000多部、對接族譜2000多部。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