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2024年,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擘畫“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宏偉藍圖10周年。為生動展示新福建農村基層治理的生動實踐,深入反映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顯著成就,今年我省以“好班子好班長:鄉村振興的新福建畫卷”為主題,聚焦宣傳農村基層黨組織抓黨建促發展的好故事,講述推動山海巨變的思想源頭、生動實踐、理論感悟。即日起,“好班子好班長”專欄將陸續推出展示我市的8個典型代表故事。
南安水頭鎮樸一村:機制活 創新鄉村治理體系 走鄉村善治之路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鄉村“善治”,才能振興有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從‘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是要推進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村財僅有10余萬元,卻能投入600多萬元建設基礎設施;拆除舊房建公共活動場所,村民不要任何補償款;村道旁建房,村民不僅不占道,還主動退讓……這些看似不可思議的“奇跡”,都發生在南安水頭鎮樸一村。近年來,樸一村通過聯村聚力、人才聚力、凝心聚力,因地制宜創新鄉村治理體系,探索實現“鄉村善治”路徑。
南安市水頭鎮樸一村景色
村民呂振劇展示自己的地票
村支書呂子孟(右一)入戶走訪群眾
一張地票穩民心 首創無償拆遷
“老呂,快來快來,剛泡好的茶。”在樸一村泉珍埕,79歲的呂良山每天都會認真清洗家門口的石桌石椅,靜待同村幾位老友到來。茶余飯后,老友們三兩作伴,到一旁的泉珍公園愜意散步。
誰能想象,過去的樸一村,由于早年重建設輕規劃,村路難行,破敗的土坯房旁盡是雞鴨圈,垃圾遍地,污水橫流。因為蚊子多,呂良山開的小賣部蚊香生意特別好。
2015年,呂良山翻建房子,村干部多次上門做“工作”。原本175平方米的地,要他讓出足足75平方米。起初,一家人都很抵觸。后來,呂良山被村委會一句“我們保證十年內讓村里變美”的承諾所打動。看著自家房前有好幾座破瓦房,還有一個旱廁,出門看到的是雜草、垃圾和滿目的破敗,年過古稀的呂良山何嘗不想家鄉變美。“讓!”他答應得鏗鏘有力。
作為當事人,樸一村支部委員會副書記呂煒明記憶猶新。“村莊想發展,必須騰出空間。村委會商討后決定從拆和建入手,逐步規整村莊大環境。”
拆房屋,這可是吃力不討好的事,做得不好容易引起村民阻撓。村委會率先拆除舊村部大樓,建成第一個村級公共活動場所。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舊村部大樓拆了,村黨支部書記呂子孟不僅拆了自家祖厝,還捐資80多萬元用于舊村改造;老書記呂良剪家的老房子、老黨員呂振鵬經營20多年的小賣部,也都先后拆除……有了黨員干部表率在前,許多村民也積極行動起來。為確保群眾利益,村兩委創新推出證明土地使用權證的“地票”,明確只是暫借給村里做公共場地,解除了大家的后顧之憂。
而想要拓寬村主道,勢必要拆除道路兩旁民房,這個很難做到。村委會轉變思維,既然“拆不了”,就決定在建設方面下功夫,為村道“讓路”。
經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后,新建房屋自動退讓寫進了村規民約。在房屋較密集的村道,如有新建的民居房屋和廠房靠近路邊一側的,一律在原有基礎上退讓1.5米。而在進出村主道上,則在原有基礎上退讓5米。
“村道人人都要經過,路寬了,這種利于全村的好事肯定要支持。”村民呂朝陽當年翻建石頭房時,就自動向后退讓1.5米。至今,全村共有300多戶村民簽訂“地票”,無償拆除3萬多平方米,為村里的公共建設騰出空間。
“這幾年蚊香不賣了,我心里反倒樂開花,因為家鄉變美了。”呂良山笑著說道。
一群義工聚人力 共建共治共享
要建設好美麗鄉村,不僅要回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更要實現鄉村共建共治共享。
“你又來啦!”每周六是樸一村一周一次的衛生大掃除義工活動。參加活動的鄉親們手持掃把、叉子等清潔工具,兵分三路,從樸里“黨建+”鄰里中心出發,沿街清掃。村民呂聯伏長期在海聯工業區居住,但是每到大掃除的時候,他都會出現在村里,和鄉親們一起打掃。
“早期村里流傳了一句話:‘要嫁樸一村的姑娘,陪嫁一定要有一雙水鞋。’”村民呂星鋒說,樸一村地勢較低,一到下雨天,周邊村莊的雨水大多匯聚于此,加上排水能力不足,村里經常內澇。加上房前屋后都是垃圾、鴨糞、塑料、紙等,村莊整體面貌很不好。
村容村貌這么差,村兩委也犯難,經歷了幾次整改,但都收效甚微。直到2015年年底,樸一村組織村兩委班子成員和村民代表,前往浙江、臺灣、香港等地參觀、學習,下定決心要對環境衛生進行徹底改善。
村委會召開村民大會,結合道路整治討論排水溝整修事宜,得到村民一致贊同,當天就籌集了建設款200多萬元。改造之后,全村再也沒有發生過內澇。現在很多村民說,下再大的雨,在樸一村,只要拿著雨傘穿著皮鞋,就可以在全村道路上隨便走。
“出去學習先進理念、經驗后,成立了樸一村義工隊,當時參加的只有14個人,發展到現在有500多人,義工活動參與人數達上萬人次。在外經商的人、周末放假的孩子,回到村里也會積極參與活動。”呂子孟欣喜地看到,通過每周一次的衛生大掃除統一行動,村民的環境保潔意識不斷提升,全村齊心共建的凝聚力也不斷增強。
以環境衛生整治起步,凝聚鄉村力量,鑄造文明鄉風。就這樣,水頭鎮首條村級瀝青道路、彩色休閑漫道、10個停車場、4000多米長的排澇水溝陸續建成,樸一村舊貌換新顏,一躍成為福建省“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麗鄉村”。
一本農經繪藍圖 村美人和共富
如果說村容村貌改善、鄉風文明和諧是一個村的“面子”,那么特色產業發展、村集體經濟壯大就是這個村的“里子”。
盛夏時節,樸一村南港農業公園里,沿著大盈溪的水泥機耕路成了欣賞生態田園風光的風景道,一邊是波光粼粼、溪水淙淙,一邊是村民采收蓮藕、花生、蔬菜的農耕畫面。這片基地是樸一村今年剛成片流轉的耕地。只用短短20余天,就流轉了上千畝土地。
“原來,我的田地租給蔬菜種植戶,一年就收一兩百元租金。這次租金不僅漲了10倍,一租還租10年,坐在家里就能收租了。”說起土地流轉的好處,村民呂良種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樸一村通過雙溪水閘休閑公園與濱溪休閑漫道的建設,開展果蔬采摘、生態垂釣等現代特色都市休閑農業,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呂子孟算了筆賬,采取“黨支部+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壯大起來的特色都市休閑農業,不僅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每年也增加了20萬元的村賬。念好“農”經,深耕希望的田野,如今,千畝沃土良田蜿蜒綿長,一幅“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新“豐”景逐漸照進現實,鄉村振興的種子也在田間悄悄萌芽。
鄉村振興拔窮根,產業發展是根本。依托當地僑親多、規模石材企業多的優勢,樸一村鼓勵村民利用僑資興辦企業,并培育出一支幾乎覆蓋全村人口的石材經銷隊伍,有力帶動了村民共同富裕。目前全村共有19家石材廠,從事石材經銷和生產的有600多人,石材廠年產值超2.1億元。
鄉村振興,要“塑形”更要“鑄魂”。以“富而仁義、兼濟天下”的鄉賢呂振萬為榜樣,樸一村先后成立了7個村級慈善基金會,主要用于扶貧濟困、助殘助學等項目,目前基金總額已超2000萬元。
抱樸守一,村美人和。從樸一村看去,一個個解鎖著鄉村“善治”的密碼,串珠成鏈、以線帶面,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照進現實。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