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文旅產業»正文

加快推進文化強市、旅游強市建設

http://www.merchenaries.com【泉州經濟網】2024-08-22

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切實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加快推進文化強市、旅游強市建設

【編者按】今天,泉州市文化強市建設暨2024年文旅經濟發展大會隆重召開,這是我們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關于文化建設、旅游工作部署要求的一次重要會議,也是我市加快推進文化強市、旅游強市建設的一次有力動員。

從海絲起點到世遺瑰寶,從千年古港到GDP萬億名城,泉州這座世遺之城、奮斗之城、國潮之城、煙火之城,正不斷描繪著古時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新畫卷,并賦予新的文化內涵。從入選“中國十大旅游向往之城”,年旅游收入超千億元,到全城全域文旅聯動、亮點迭出,泉州文旅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

文化是一種訴諸長遠的視野和情懷。一個城市要走在時代前列,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和正確思想指引。中共泉州市委宣傳部、泉州晚報社策劃推出專題《理論》版,邀請各縣(市、區)、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臺商投資區主要領導就未來如何推進當地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分享實踐探索和理論成果,為泉州擦亮“宋元中國·海絲泉州”城市品牌凝聚文化和思想的力量。

以文塑旅 以產興旅

推動文體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中共泉州市委常委、晉江市委書記 張文賢

晉江文脈源遠流長。近年來,晉江市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論述,創新發展“晉江經驗”,高效整合、科學配置全域文體旅資源,縱深推進文體旅融合發展,加快打造全國體育城市、閩南文化保護核心區和全域旅游目的地。

一、以文塑旅,賡續城市歷史文脈。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對泉州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高度重視,親自研究部署泉州項目申報世界遺產工作。晉江市始終牢記囑托,堅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原則,一體推進“固態保護、活態傳承、業態提升、常態培育”,把文物古跡、古老建筑、傳統村落、非遺民俗等全方位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融入現代、融入日常、融入生活,持續浸潤五店市、梧林傳統村落等傳統街區的煙火氣和文化味,增添南音演唱、高甲木偶等活態非遺項目的生活性和趣味性,打造一批創新場景和精品線路。我們深刻領悟到,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與“魂”,必須不斷挖掘本地傳統文化的多重價值,協同推進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和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讓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城市繁榮的動力源泉。

二、以產興旅,構建文體旅融合格局。堅實的工業基礎、深厚的文化底蘊、靈動的自然風光、豐富的體育資源,為晉江文體旅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廣闊的前景。晉江市主動融入清新福建、海絲泉州發展大局,把山海美景、世遺資源、古厝古韻和國潮品牌、體育賽事、閩南美食等串聯起來,拓展“文旅+”工業、體育、演藝、展會、鄉村等業態,開發一批具有晉江特質的文體旅精品、消費新場景,完善全要素配套,擦亮“美好生活、來去晉江”文旅品牌,縣域文旅融合綜合競爭力位居全國第六。我們深刻領悟到,必須始終堅持立足本地優勢選擇最佳方式,發揮世遺、非遺和實體經濟基礎等獨特優勢,構建特色鮮明、附加值高、成長性好的文體旅融合現代產業體系,實現世遺之城、體育之城、品牌之都匯聚交融、互促并進。

三、以人為本,涵育群眾精神文明。黨的二十大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晉江市堅決扛起新時代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把創新發展“晉江經驗”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華僑文化、探尋閩臺文化、挖掘海洋文化相結合,壯大文化人才隊伍,講好晉江故事,抓好文化遺產活化利用,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我們深刻領悟到,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不斷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體系,促進人民群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晉江將堅持“晉江經驗”引領,以文體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為抓手,堅定走好獨具特色的旅游發展之路,力爭2025年全市旅游人數超16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超230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達250億元,在推進新時代文化強市、旅游強市建設中擔綱主力領軍。

推動城市文旅“長紅”要下好“繡花功”

中共泉州市豐澤區委書記 高金全

文化和旅游共生共榮,要牢牢把握新時代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的規律特點。近年來,豐澤區堅持把發展文旅作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傾心打造“有家有業有同行、有詩有畫有遠方”目的地,2023年全區接待游客1043萬人次、旅游收入112億元、增速均居全市第一。今年1—6月接待游客551.79萬人次、比增16.1%,旅游收入60.55億元、比增19.3%,獲全省首屆文旅經濟工作正向激勵。

一、以“好機制”帶出“好資源”,為文旅融合聚力。服務全省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泉州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范城市建設,需要更加堅實的機制保障。豐澤區成立區文旅經濟發展總指揮部、蟳埔民俗文化村保護提升指揮部,創新“政府+國企+自治組織”模式,專班運作、專業運營;率先出臺影視、酒店等扶持政策,實行15個工作日兌現機制;率先成立文體旅、媒體等12個紅色矩陣,600多個矩陣成員單位幫助招引文旅項目超86億,通過“報、網、端、微”為豐澤文旅發聲1萬多條次。

二、以“好項目”賦能“好產業”,為文旅融合增勢。文化旅游已成為泉州投資重點、消費熱點,作為縣域一級,更需要在全域化格局中找準坐標、挖掘特色。豐澤區圍繞打造“這YOUNG的豐澤”主題,從產業規劃、項目投資、業態融合、繁榮商圈夜經濟上發力,騰挪法石、金鳳嶼、后渚等7800多畝土地空間,策劃簽約濱海浪漫線、鐘盧山等項目87個、總投資569億元,創新拓展“文旅+”新業態,改造、提升、培育10大消費商圈和10個夜經濟示范點,帶動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18%,商圈綜合體流量、銷售額增長超35%,撬動旅游消費增長44.8%。

三、以“好文化”擦亮“好招牌”,為文旅融合鑄魂。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旅融合發展首先要先留住城市的根和魂,我們深挖世遺文化、海絲文化、閩南文化,重點培育“南少林、南武當、簪花圍”三大文旅IP,串聯打造一系列主題線路,聯動經營、聯動引流,以簪花圍熱帶動全域旅游,舉辦“海絲·蟳埔”民俗文化節、國潮非遺文化節等高端時尚活動超百場,帶動“蟳埔·簪花圍”傳播至全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游蟳埔、簪花圍、美自己”成為全國文旅頂流。

四、以“好服務”塑造“好口碑”,為文旅融合保質。真誠的服務、完善的配套、規范的環境,才能讓“頭回客”變成“回頭客”。完善“吃住行游購娛”全要素,實施酒店住宿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到2025年將新增高端酒店30家、床位6000張以上;推出“一部巴士”游豐澤專線,策劃生成一批旅游公廁、停車場等項目,全鏈條補齊服務短板。同時,堅持標準引領、規范引導、行業自律,注冊簪花圍商標、版權、標準,成立餐飲、旅拍、簪花圍協會,加強文旅市場監管執法,為文旅產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文化薈萃出圈 壽鄉煥新出彩——泉港區文旅共融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共泉州市泉港區委書記 楊昌文

瑰麗秀美的山川,豐饒廣袤的大海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泉港發展文旅經濟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泉港區搶抓機遇、乘勢而進,以“中國長壽之鄉·福傳泉港”為文旅IP,立足資源稟賦、梳理文化脈絡、根植城市基因,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續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一、主打長壽文化,做活“山海”文章。泉港依山傍海、人壽民淳,7個鎮(街道)全部獲評國家級生態鎮,是全國少有的經濟發展型“中國長壽之鄉”,擁有開發觀光游、生態游、避暑游、休閑游等文旅業態的良好基礎。因此,泉港區以綠色打底,深入推進文旅資源串珠成鏈,迭代升級樟腳、黃田、五里海沙、惠嶼島等山海資源,力促壩頭溪“只此青綠”“中國壽鄉 泉100”“薦福書院”等重點文旅項目落地見效,并重磅推出泉港浮粿、長壽鮑、長壽面等101道珍饈美食菜譜,全力打造“山海泉港 常來長壽”特色名片。特別是圍繞全國和美海島、全市唯一的海島行政村——惠嶼島,充分利用島上自然風光、人文景觀、生態休閑等自然稟賦,引入詩歌、電影等元素,量身打造惠嶼世界電影島,目前已籌備18部電影入島取景拍攝。

二、傳承非遺文化,唱響“民俗”強音。放眼全國,甘肅敦煌、江西婺源、麗江古城等沉浸式文化體驗是文旅經濟的主戰場。近年來,泉州非遺文化火熱出圈,游客激增,泉港區積極融入全市文旅圈,深入挖掘北管、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海鹽傳統曬制技藝等非遺文化底蘊,搶救性保護提升非遺項目《七星燈》,舉辦“舞龍文化節”“樟腳板凳游龍燈”“鳩林迴龍燈”等傳統民俗活動,并赴北京、福州、廈門等地開展“北管”“文管”“薌劇”等非遺展演,全面展示泉港民間文化魅力。同時,以“媽祖升天處在泉港西吳宮”的事實弘揚媽祖文化,深度開發九龍崗文化園項目,吸引八方來客探尋瞻仰媽祖文化。此外,堅持以文興業,推出“峰尾海城文旅美食節”“后龍鎮年貨節”“南埔高鐵經濟圈+文旅融合發展”等活動,帶動人氣匯聚、經濟增長。

三、巧借賽事文化,打造“康養”之城。隨著大眾健康意識增強,人們在游覽景區之余,還會選擇燃脂慢跑、徒步探索、綠道騎行……泉港森林覆蓋率高,氣候清爽宜人,是首批“福建省森林縣城”。今年以來,泉港區以涂嶺鎮入選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鄉鎮為契機,搶抓全國“跑馬熱”,以大型賽事引流,舉辦泉港首屆中國田徑協會C類認證馬拉松賽事,吸引全國各地萬余人參賽,使“半馬”成為泉港一年一度的全民賽事。同時,攜手全國百校聯合會,謀劃百個特色景點串點成線,規劃形成120公里山地馬拉松越野跑賽道,通過“百校、百景、百公里賽道”工程,逐步推出體育旅游精品路線,力爭將泉港打造為具有全市乃至全省影響力的體育旅游目的地,探索出具有泉港特色的“旅游+體育+森林康養”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以數字化轉型賦能文商旅融合發展的鯉城實踐

中共泉州市鯉城區委書記 黃輝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鯉城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上級要求,依托世遺古城品牌勢能,堅持保護傳承、賡續文脈、創新發展,努力將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在激烈的競爭中突圍制勝。

一、實施“數字+”策略,驅動生產力煥新。合力構建跨界融合的產業鏈,引導新技術、新業態激發文旅創新活力。建設快速響應創新、智能預判需求、實現數據驅動的文物監測、旅游調度等數字中臺,串聯保障旅游服務要素。匯聚“數字+大文創”“數字+新商貿”企業入駐孵化、建圈強鏈,打造AI數字人、海絲唐卡百米長卷等特色文旅項目,培育形成一批龍頭企業。通過數字化的形式,加強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對全區223處文物保護單位和964項非遺線索進行全覆蓋數字化處理,建成不可移動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一體推進文脈梳理、保護傳承、立體呈現。在新質生產力引領推動下,數字文旅經濟成效明顯,全區文化產業增加值連續3年保持20%以上增長,酒店住宿載體日常、周末、長假入住率分別達到60%、80%、90%以上。

二、實施“品牌+”策略,激發經濟新活力。深入挖掘海絲文化、閩南文化內涵,打好“宋元中國·海絲泉州”大IP牌,融合傳統技藝、當代藝術與國潮藝術,創新打造海絲家族城市IP、“龍眾九子”生肖藝術IP等泛文旅國潮IP。適應客群、消費等領域新需求,聚焦交通、住宿、休閑、研學等方面,開展“酒店及民宿發展”“導游擴量增質”等行動,建成一批精品住宿、文化空間,多渠道創構古城劇游、數字祈福等“好看好玩、高級低碳”的數字文旅場景,拓展文旅新體驗,提升過夜游占比。以政策疊加、項目支撐、產業拉動為融合途徑,加快推動文商旅品牌化、項目化、產業化“三化”同步發展,形成一批文創、旅游、娛樂、商購等知名品牌,建設IDG泉州演藝劇場綜合體等支撐力強、融合度高、規模效益好的產業項目,引領帶動文商旅融合發展。

三、實施“文化+”策略,持續擴大影響力。必須始終從堅定文化自信高度看待古城的時代價值,秉承留“形”更要留“魂”的保護理念,堅持“微干擾、低沖擊、最小干預”原則,“一片一策、一街一策”實行西街、中山路等綜合改造提升,推動古城整體保護更新。必須始終堅持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圍繞22個世遺點和各縣域歷史文化特點,集聚文旅優勢資源,圍繞三朝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特色文化資源,推出12條涵蓋廉潔文化、紅色文化、華僑文化等主題的研學路線,策劃“縣域特色進古城”系列活動,加快與“絲路友城”“關帝五廟”互鑒交流、資源互惠,搭建跨區域、跨產業、跨系統的協同發展生態圈,賦能文商旅、數字創意和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文旅融合、創新發展的標桿城區。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以全域文旅融合助力洛江高質量發展

中共泉州市洛江區委書記 顏麗明

近年來,洛江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旅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依托自然生態優勢、深厚文化底蘊,以好山好水好故事塑造文旅精品,“悠游洛江”全域旅游品牌持續擦亮。2023年接待國內旅游人數、旅游收入分別同比增長55.2%、67.8%,增速均排名全市前4;今年上半年兩項增速均排名全市前列,全區文旅產業呈現量質齊升、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一、以全域化統籌,做大文旅文章。打造洛江全域大景區,強化頂層設計和機制建設,構建“大文旅”格局。成立文旅經濟發展指揮部、專項領導小組及區文旅公司,出臺文旅發展專項規劃,設立文化產業專項資金500萬元,一體化推進、專班式推動。拓展“點線面”路徑。深挖世遺點洛陽橋、仙公山等“四名”文化資源,“點線面”推進景區(點)梯次培育。點上,培育14個省市級旅游村、休閑示范點;線上,串點打造2條全國鄉村旅游路線、10條精品文旅路線;面上,連線打造洛陽橋海絲游、虹山全域游等6大特色板塊。緊盯“項目化”抓手。加快建設橋南古街海絲文化主題街區等項目7個,包括省級文旅重點項目4個,總投資18.5億元。主動對接深圳華僑城、中譽集團等知名旅游龍頭企業,達成初步意向,2023年以來簽約文旅項目29個,總投資201.6億元。

二、以多元化融合,做活文旅業態。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拓展升級“文旅+”,形成獨特旅游產品。文旅+智造。串聯鐵拓機械、春生堂等20家企業資源,形成集生產展示、觀光體驗、教育科普為一體的工業旅游線路,培育2家市級觀光工廠。文旅+農業。發展休閑康養、采摘體驗、農村電商等,培育4條農業觀光線路,策劃舉辦特色節慶活動超60場,“文旅產業+數商興農”模式獲省委副書記羅東川批示肯定。文旅+研學。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培育世遺文化、彭祖養生文化、印尼僑文化等9個研學精品,每年吸引學生參加實踐活動超2萬人次。文旅+體育。打造冰雪輪滑錦標賽、兩岸青少年武術文化交流活動等體育品牌特色賽事。文旅+數字。利用數字技術打造沉浸式旅游新場景,投入超200萬元建成智慧旅游云平臺,讓游客身臨其境“觸摸”風景。

三、以精細化理念,做優文旅服務。用景區標準打造城市,用游客眼光經營城市。堅持文旅便民。實施“五化”提升工程,建成3個百畝以上公園,大手筆推進萬虹路、西環路等道路改造提升,投資42億元建設美標美豪等4個高端酒店,城鄉面貌更美、配套更優,讓游客來得了、待得下、住得好。堅持文旅惠民。搶抓春節、“五一”等旅游窗口,舉辦家裝節、汽車節等促銷活動,常態化組織洛陽橋惠民演出、“山水相約”等主題文化活動。堅持文旅富民。發揮景區輻射效應,吸納周邊村民參與服務接待,引導發展伴手禮、農家樂等,讓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過上好生活。

串珠成鏈 全域賦能

打響“宋元中國看泉州 海絲航標看石獅”文旅品牌

中共石獅市委書記 蔡永生

文旅經濟是流量經濟,一頭連著游客的“詩與遠方”,一頭連著消費、就業與民生。石獅發展文旅經濟潛力巨大、前景廣闊,連續四年躋身“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行列。我們將搶抓時代機遇,發揮山海優勢,努力打造全國濱海休閑旅游城市、美食文旅之城。

一、以“美”的筆觸,寫好“山海經”。石獅海域面積968平方公里,海岸線長68.7公里。近年來,我們大力實施海岸帶規劃建設,堅持把最好的岸線還給自然,把最美的海景留給市民,用心打造“山、海、城”聯動發展的城市空間格局,小鐮倉、小威海、洛伽寺、十里長堤、祥芝問海、永寧橘若、海上運動……一個個濱海寶藏打卡地“熱辣滾燙”。我們將繼續寫好“山海經”,全方位挖掘“海洋基因”,加快建設十里黃金海岸度假區、觀音山主題公園等濱海景區,高標準布局建設高正酒店、臺風酒店、紅塔灣酒店等高端酒店群,發展休閑民宿、房車露營、海濱燒烤、特色美食、音樂演藝等新業態;推進“漁業+旅游”深度融合,加快建設一批“水鄉漁村”休閑漁業基地,發揮高正等龍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綜合體,真正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

二、以“特”的視角,打響“文化牌”。石獅擁有六勝塔、石湖碼頭、萬壽塔三處“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世界文化遺產點;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楊孫西文化館包容萬千傳世臻品;景勝別墅、楊家大院、華山古民居見證僑領鄉賢打拼天下;八卦街、永寧老街串聯城市古今脈絡;閩臺端午對渡習俗、盧厝獅陣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燈謎、南音、踩球舞等數十個非遺項目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我們將進一步深挖海絲文化,把蚶江海上潑水節、祥芝漁民文化節、永寧城隍文化節和永寧元宵民俗廟會等做成常設性活動,以此為抓手拓展文化內涵,舉辦跨年文旅消費季、半程馬拉松等活動,開發海絲史跡、漁港風情、古城古街、濱海休閑、紅色精品等一批旅游產品和線路,推動宋元國際海絲城、海絲文化主題街區等特色文旅項目建成運營,真正讓更多“老地方”成為“熱地方”。

三、以“鮮”的味蕾,做足“美食篇”。潤餅、松茸包、鮑魚飯、紅膏蟹、水煎包等石獅美食小吃名聞遐邇,蘿卜飯登上央視《舌尖上的中國》,具有石獅特色的“宋元海絲宴”讓游客享受在舌尖上穿越千年的美食之旅。我們將以泉州爭創“世界美食之都”為契機,持續實施“閩南美食·海絲共享”薪火計劃,策劃打造“宋元海絲宴”沉浸式應用場景,舉辦“海絲美食節”“閩南菜傳承創意大賽”等美食活動,規范提升紅塔灣、古浮灣、金相路夜市等一批網紅美食街區,創新推出“美食+直播”推廣模式,不斷促進美食與旅游文創的融合發展,通過“美食”打動游客的“舌尖”、帶動游客的“腳尖”,真正讓“網紅”石獅變為石獅“長紅”。

打響“海絲源頭、成功故里”IP

以大產業視角推動文化旅游體育融合發展

中共南安市委書記 張桂森

南安市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民族英雄鄭成功故鄉。近年來,南安市深入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將文旅體產業納入“4+2+N”現代產業體系,以大產業視角推動文化、旅游、體育融合發展,已培育國家級景區14個、旅游度假區2個,2023年接待旅游人數768萬人,旅游收入106億元;2024年上半年接待旅游人數、旅游收入分別增長18%和22%,全年預計實現文旅體經濟增加值超200億元。

一、以大格局視野謀劃文旅體新質產業,培育未來經濟增長極。堅持以水為媒、以路為線、以文為脈、以產為融,系統性、差異化謀劃布局文旅體產業格局;瞄準打造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全國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全省體育強市目標,深入挖掘多元文化,科學編制“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全域旅游總體規劃。一是依托九日山、五里橋、蔡氏古民居、李贄文化園等文化瑰寶,打造石海相擁·文化休閑體驗區;二是依托山美湖、鳳山寺、葉飛將軍故居、國家級訓練基地等獨特資源,打造“山水人文·運動康養”度假區;三是依托九牧工業園、中國水暖城、世界石材城、英良石材歷史博物館等產業文化,打造“工業主題·商務研學”旅游區;四是依托東田抽水蓄能綜合文旅小鎮等生態旅游資源,打造“人文休閑·特色體驗”娛樂區。

二、以消費供給新場景策劃三個“十大工程”,解鎖文旅體經濟流量。高規格組建文旅體經濟發展指揮部,按照“季季有主題、月月有賽事、周周有場景”,精心策劃和實施三個“十大工程”,培育一批文旅體消費品牌,打響“海絲源頭·成功故里”城市IP。一是推出南安文廟、西溪里文旅街區、大盈溪流域田園風光、國際成功文化交流旅游名鎮等“十大項目”,計劃總投資150億元,塑造文旅體新地標;二是推出鄭成功文化節、鳳山文化旅游節、“成功家宴”、低空旅游等“十大場景”,不斷熱絡市場、激活經濟;三是推出全國滑翔傘邀請賽、全國汽車場地精英賽、福建省“王文教杯”羽毛球公開賽等“十大賽事”,全面擦亮“奧運冠軍之城”名片。

三、以全要素配置手法破解體制機制問題,激發文旅體融合動力。以人才激活力,組建南安市文旅體集團,做強南安市體育學校,成立成功體育人才培養基金會,嫁接專業運營團隊300支和專業人才超300人,培育出李發彬、黃東萍等多個奧運冠軍、世界冠軍。以資金聚項目,設立1億元文旅體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出臺36條配套措施,集聚文旅體企業83家、成功申報專項債等資金5.2億元。以配套優環境,科學謀劃16個重點片區更新改造,植入城市“五館”、萬人體育場、西溪兩岸夜經濟、溫德姆酒店、唐道金座636、成功文化園等配套。以科技催動能,構建文旅體數智平臺和“一張圖”導覽系統,植入“海燕游南安”虛擬數字人,開發20多個沉浸式場景,讓游客在互動中體驗人文魅力。

打造茶鄉特色旅游目的地

擦亮叫響“三鐵三世遺”文旅品牌

中共安溪縣委書記 吳毓舟

近年來,安溪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論述,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扎實走好具有茶鄉特色的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子。

一、下好文旅“一盤棋”。全盤謀劃、精準落子,走好文旅經濟發展每一步。一是高位推動。堅持規劃引領,借力專家智庫,啟動編制《安溪縣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規劃》,力促全域化布局、差異化定位。組建縣文旅經濟發展指揮部,推進扁平化指揮、高效化調度。二是項目驅動。推進鳳山書院、戲曲中心、青陽冶鐵遺址公園、清水巖溫泉度假酒店等文旅地標項目建設,以點帶面促進文旅要素匯聚和文旅配套提升。三是內外聯動。對內突出內容培育,建成國家3A級以上旅游景區6家,省級全域生態旅游小鎮2個、省級旅游休閑集鎮2個、省級觀光工廠5個。對外突出抱團發展,與永春、德化等周邊縣協同組建文旅發展聯盟,舉辦“國潮泉州·安溪德化茶瓷產業融合”活動,推動資源共享、互惠共贏。

二、打好文旅“融合牌”。立足優勢、突出特色,加快推動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一是“全縣域”統籌。注重串點連線,整合200多處紅色革命遺址,深挖“三鐵三世遺”文化內涵,推出8條精品旅游線路,打造金谷溪岸藝術公園等網紅“引爆點”。深化茶文旅融合,建設各具特色的茶莊園41座,推出全國首條以新茶飲為主題的旅游線路,強化品牌跨界合作,喜茶將直播間“搬進”安溪茶莊園,累計曝光2億次。二是“嵌入式”賦能。突出文化賦能,創作茶文化·大型主題系列情景劇《鐵觀音》、戲曲電影《玉珠串》、高甲戲《李光地》等一批文藝精品,推動“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福建分庫”落戶。三是“場景化”營銷。開展“溪時有味”系列主題活動,常態化舉辦各類民俗文化活動,以節造勢、以節聚人。大力發展“文旅+”產業,構建龍門科技游、湖頭工業游、三鐵世遺游等文旅場景矩陣,精心打造溪禾山“海絲茶緣”、湖頭古街海絲文化街區,打造“一茶三香”(清香型、濃香型、陳香型)、“一城三香”(茶香、書香、心香)特色文旅IP。

三、練好文旅“基本功”。主動靠前服務,做好要素保障,讓游客想來、愛來、常來。一是聚力宣傳更走心。線上借助新媒體平臺,全方位推介安溪,位列全省文旅新媒體傳播力指數前10名。線下既“請進來”,定期邀請知名博主打卡推介安溪,又“走出去”,常態開展各種形式的“文旅推介”,到文旅熱點城市打造“縣域會客廳”,推動流量入安。二是聚力暢游更舒心。聚焦“吃住行游娛購”,推出“相府家宴”“鐵觀音茶膳”等一批特色美食,建好用好佰樂等一批高端酒店集群和29家“茶鄉人家”民宿,創作一批富有安溪元素的文創產品。三是聚力監管更用心。緊盯“五一”、國慶等重要節點,強化市場監管,嚴打文旅亂象,維護游客權益,讓游客乘興而來、盡興而歸。

堅定文旅融合戰略 勇當全域旅游示范

德化縣人民政府縣長 方俊欽

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曾兩次深入德化視察,并作出重要指示。20多年來,德化堅定不移地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明的方向前進,構建了以縣城陶瓷文化為主體,石牛山、九仙山為重點的“鳳凰展翅一體兩翼”全域旅游發展格局,榮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連續兩年入選全國縣域旅游發展潛力百佳縣。新的起點上,德化將按照省、市文旅經濟發展大會部署,堅定文旅融合戰略,勇當全域旅游示范,為泉州打造全國最具煙火氣旅游城市、世界海絲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做出貢獻。

一、全方面動員、全社會參與。文旅融合是系統性工程,必須引導各方共同參與。一要政府主導。堅持“國企+基金”模式,推進石牛山、瓷藝城、紅旗坊等項目建設,既打造一批龍頭景區,又壯大國有企業實力,為培育旅游上市企業打好基礎。二要鎮村齊抓。深化黨建引領跨鎮聯建工作機制,支持3大片區圍繞東、中、西旅游精品線開展項目布局,每個鄉鎮培育2個以上的景區景點,星羅棋布、眾星拱月。三要社會共投。用好縣文旅經濟發展總指揮部,提升文旅產業獎補力度,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文旅企業,特別是加快冠城農旅等項目建設,為文旅發展注入新活力。

二、全產業融合、全方位帶動。堅持“文旅+”理念,實現“一業興帶百業旺”。一要做精陶瓷游。千年瓷韻是德化的最大優勢。加快德化窯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提升“一城瓷器百館游”,打造全省唯一的陶瓷文化旅游景區。高水平舉辦駐華外交官陶瓷文化活動、國博雅集藝術鑒賞會、中國美術館藝術展等重大活動,并到海外開展“中國白·德化瓷”國際巡展。二要做美生態游。自然山水是德化的最美底色。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發展山水游、棲養游、健康游等產品,培育“春看花海、夏玩山水、秋游田園、冬泡溫泉”的全季節旅游產品體系。三要做強鄉村游。美麗鄉村是德化的最廣腹地。實施農林業牽手旅游業發展行動,持續提升春秋葡萄酒莊園等示范點,鞏固和拓展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創建成果。

三、全鏈條管理、全要素配套。“吃住行游娛購”六要素,既是配套,也是吸引。一要升騰煙火氣。德化擁有12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全省縣域最多。用好“德化農優”區域品牌,舉辦“原味德化”美食節,提升特色餐飲街區,積極發展夜市經濟,打造舌尖上的德化。二要溫馨家味道。結合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引導各界爭做“主人翁”,讓游客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扎實推進希爾頓酒店、榜上精品民宿群等建設,為游客營造輕松溫馨的家味道。三要提升體驗感。每年組織2場以上的全縣性旅游節慶活動,支持各方舉辦“原味德化”美食節、“瓷”聲美好音樂節、“向往德化·清涼一夏”山地旅游節等,確保月月有活動、季季有熱點,打響“世界瓷都·自在德化”品牌。

全力打造藍色海灣文旅綜合體

助推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共泉州臺商投資區黨工委書記 蘇延輝

建設文化強國、推動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泉州臺商投資區突出文旅經濟是全區亮眼所在,因地制宜、精耕細作,全力打造藍色海灣文旅綜合體。

一、堅持科學規劃,“三線”串連、構建文旅融合“新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臺商區充分挖掘“依山面海、沿江擁湖”資源稟賦和“唐雕宋橋元港”文脈底蘊,謀劃布局打造“水線、綠線、文線”三條文旅主軸動線,2023年,全區接待游客超280萬人次,增長率全市第一。我們深刻領悟到,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立足資源稟賦,著眼長遠規劃,不斷優化空間布局,推動文旅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發展勝勢。

二、突出政策引導,項目帶動、培育全域旅游“新業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旅游是發展經濟、增加就業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產業。”臺商區以文旅經濟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亮點,以項目建設和精準服務作為產業發展的助推器,出臺“1+N”文旅產業發展政策體系,探索“國企+民營”“村企協作”“國企聯動”等開發模式,大力建設海峽雕藝文化產業園,陸續引進洛陽灣世遺文創小鎮、閩投深海牧場、蔡國強當代藝術館、“夢回刺桐港”等精品文旅項目,總投資超300億元。我們深刻領悟到,推動文化和旅游有機融合、協同發展,必須結合自身產業特點,推動形式多樣的“文化+”“旅游+”新產業、新業態,融合發展,提質升級。

三、聚焦場景創新,多樣薈萃、塑造沉浸體驗“新品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著力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加快建設旅游強國,讓旅游業更好服務美好生活、促進經濟發展、構筑精神家園、展示中國形象、增進文明互鑒。”臺商區整合“三線”沿線景點、餐飲、住宿、文創等資源,以節會活動為平臺,高質量舉辦“潮起聚海絲”兩岸沙雕藝術節、草莓音樂節等活動,構建集“吃住行游娛購展節賽”為一體的全域多元旅游環線。今年“五一”期間,全區共接待游客80.6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63億元。我們深刻領悟到,當前人們更加追求個性化、多樣化、有文化味的旅游產品和便捷周到的旅游服務,必須堅持供需兩端發力,豐富文化和旅游產品供給,推動文旅市場加速升溫,切實讓流量聚起來、人氣熱起來、消費旺起來。

奮進新時代、擔當新使命,臺商區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論述,認真貫徹落實全省文旅經濟發展大會精神,落實全市大拼經濟、大抓發展“項目創優年”工作部署,堅持“以產為根、以文筑魂、以人為本”,延伸產業鏈條,推動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持“兩個結合”賡續千年文脈

深化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惠安實踐”

中共惠安縣委書記 王春雷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持續做好文化遺產“物化、活化、教化”三篇文章,讓文化遺產在新時代活起來,煥發新的光彩。

一、堅持保護第一、傳承為先,持續做好“物化”文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全力保護林則徐、冰心等名人故居,指導修復閩王祠、琉球館等遺跡。到中央以后,“文化足跡”更是遍布大江南北,每到一處都反復叮囑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我們要牢記囑托,增強珍愛之心、尊崇之心、責任之心。對物質文化遺產,重在留形留魂。要堅持“漸進式、微擾動”理念,有序推動崇武城墻等254處不可移動文物和66幢傳統歷史建筑分批修繕,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重在活態傳承。要充分挖掘88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延伸布局傳習所、文創展館,培育特色課程、傳承人,持續為非遺保護注入新鮮血液、青春力量。

二、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續做好“活化”文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近年來,福建將文旅經濟作為“四大經濟”之一,全力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泉州以“世遺之城”IP為牽引,做熱古城游玩、民俗演藝。我們要主動融入省市發展大局,有機結合山海城稟賦優勢、“三惠”文化品牌,爭創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要整合濱海風光與惠女風情,打造“海的女兒”民俗體驗區。以32公里G228惠安段為軸,串聯崇武古城、惠女精神傳習地、小岞美術館、問海等網紅點,擴大“最美海岸·風情惠安”知名度和影響力。要整合閩南建筑與南派雕藝,打造“惠安工匠”研學觀光區。以雕藝文創園、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傳習所為載體,布局技藝體驗、個性定制等工業旅游業態,擦亮世界石雕之都、中國建筑之鄉金字招牌。

三、堅持根植人民、服務人民,持續做好“教化”文章。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人民立場貫穿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全過程,親自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體系和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我們要牢記人民是文化遺產的創造者、傳承者、共享者,要策劃推出更多高品質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硬件上,重在建強載體陣地。持續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規范化建設,打磨提升新圖書館、博物館等95個文明實踐點,營造更多主客共享文化地標。軟件上,重在豐富活動形式。持續開展“非遺進村居進校園”、媒體鄉村行、“厝邊的藝術”“我們的節日”等系列活動,將文化文藝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

堅定信心、下定決心、保持恒心

全面譜寫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中共永春縣委書記 呂建成

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多次蒞臨永春調研,三次為永春題詞。近期,習近平總書記對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著力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加快建設旅游強國,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新時代新征程,永春縣將牢記囑托、砥礪前行、奮楫爭先,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縣域文旅實踐。

一、信心來源于我們既有的資源稟賦。永春是千年古邑,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內陸起點之一,是國家生態縣、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也是福建省重點老區縣、蘇區縣。“香、醋、瓷”三大有根產業、現代農業、文旅康養、先進制造業齊頭并進,形成了五業興旺、物阜民豐的壯美景象。正是在這些資源稟賦的交織作用下,我們乘勢而為、順勢而發,沿著“十四五”規劃確定的“生態之都、文化之旅、康養之地、智造之谷”發展目標,全力打響“有一種生活叫永春”的文旅品牌。進入新時代,我們將圍繞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使命任務,立足資源稟賦,加快推進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更多高品質文化和旅游服務產品,開辟新時代文化高地建設新境界。

二、決心來源于我們面臨的難得機遇。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這一論述明確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基本原則和根本方向,對于文旅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近年來,我們努力在工作推進、實踐探索上走在前,精心打造一系列有影響的文旅品牌。五里古街重現“無永不開市”輝煌盛景,與馬來西亞雞場街締結友好街區,共同亮相央視《美美與共》欄目;魁星文化不斷弘揚推廣,成為新的窗口名片,文旅知名度顯著提升。站在新起點,我們將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主題,錨定目標,推出更多標志性的文藝作品、標桿性的文化品牌和項目載體,形成更多可推廣的模式、可參考的路徑、可復制的案例,彰顯永春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靚麗成色。

三、恒心來源于我們擁有的外力聚合。高質量的文旅產品越來越成為高品質生活的必需品,有深度的文化體驗越來越成為旅游的重要吸睛點。近年來,我們注重突出“大企業支撐、大項目帶動”,與華僑城文化集團、省旅游發展集團、省高速指揮部、市文旅集團、安騰集團等合作,落地五里街歡樂小鎮、牛姆林景區提升工程、魁星書院、海峽兩岸農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岵山“十里桃源”等五大文旅項目,引“他山之石”,蓄發展之能,形成“國家級、省級、市級”三級文旅集團同臺助力文旅經濟發展格局。著眼新征程,我們將把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作為重要抓手,不斷推出新的融合業態、載體和模式,豐富高品質多樣化文旅產品供給,同時推動“旅游+”向“+旅游”轉變,實現文化和旅游與其他領域融合互促,讓文化產業、旅游業成為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幸福產業。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

加快打造新時代泉州開發區文化強區發展新名片

中共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 王小陽

“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部分,為推動中華文化展現獨特魅力、綻放時代活力、保持永恒生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緊抓全市文旅經濟新發展的重大機遇,立足工業園區天然稟賦,深挖用活工業文化資源,以“國潮”帶動品牌,以工業帶動旅游,著力將工業旅游打造為園區高質量發展的嶄新名片。

一、“謀”字當先,強化規劃引領,繪制美好藍圖。以紡織鞋服、電子信息、機械制造、醫藥食品等四個主導產業為代表的產業集群,是開發區發展工業旅游的最強優勢和最大底氣。為引導工業旅游高質量發展,開發區聘請專業機構編制優化工業旅游發展總體規劃,進行頂層設計,制定“文旅+”項目工作方案及細則,從品牌建設、要素配套、項目建設、文旅融合、文旅消費、城市營銷6個方面協同推進。制定產業扶持政策,對企業創建文旅品牌(觀光工廠、工業旅游示范點)、發展研學旅游、開發文旅伴手禮等進行獎補,鼓勵企業以游客走進廠區參觀、體驗為契機,加強自身品牌建設。同時,成功引入世樂網絡科技、游維空間等十幾家新業態文化企業,引導參與創辦2024年度“海絲新空間”戲劇孵化計劃,創設泉州人物IP、名勝古跡建模等,助燃全市文旅發展熱潮。

二、“實”字為本,深挖發展潛力,打造文旅精品。當前,工業旅游已從單純參觀游覽,進入可體驗、可參與、可休閑、可度假旅游的新階段。緊跟新趨勢,開發區將多個有特色的代表性企業、工廠串聯起來,首批推出“味道的秘密”“創意的力量”“報紙的誕生”等3條工業研學精品旅游線路,融合科技智能、非遺技藝、國潮風尚、文化傳承等元素,兼具知識性、科技性和體驗性。同時,圍繞培育扶持優質數字文旅企業,探索“數字文旅+傳統產業”新模式,推動更多企業投身工業旅游發展浪潮。在傳統文化節日活動中,開發區舉辦“百店迎春 惠購清濛”“煥新消費 樂購五月”“煥新購車節”等活動,聯動區內50多家商貿、鞋服、汽車等品牌商家,全面提升工業旅游消費。

三、“融”字貫穿,完善要素配套,提升園區能級。重點打造國際IP創新設計中心、鞋類研發設計中心、數字科技研發設計中心等三大中心,集聚一大批研發設計中心。區內國潮品牌設計優勢逐步凸顯,一批標桿企業通過市場創新、理念創新和技術創新,成為國潮品牌的閃亮名片。開發區文化活動服務中心順利揭牌,設置國際IP產品發布廳等多種文化娛樂功能,成為展示文化形象、發展工業旅游的重要窗口。此外,整合完善區內餐飲、娛樂、停車場站等配套設施,進一步滿足游客參觀、食宿、購物、娛樂等需求,引導客流進入國潮品牌特色商貿街區,助力產業與園區雙提升。

責任編輯:蘇慧敏
泉州經濟網建設聲明: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

另类国产ts人妖视频网站,狼人香蕉香蕉在线28,日本第一福利片在线观看中文,欧美在线视频一区
免费一区二区日韩精品视频 |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专区 | 在线精品自在视频观看 | 亚洲一级免费在线免费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日韩精品有码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