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價”“滿減優惠”“先用后付”“先漲后降”——
“尾款人”變“韭菜人” ?“雙11”這些“坑”要當心
“雙11”前夕,淘寶、京東、微信等多個電商平臺和支付巨頭結束多年“相互屏蔽”,探索不同平臺間互聯互通、深化合作,為今年的“雙11”釋放了積極的信號。然而,不少市民和網友卻反映,今年在買買買的過程中依然遇到許多糟心事:滿減券包很難搶、預售價比直接買更貴、一不注意就遭遇“0元購”……消費者吐槽:“這輩子走過最長的路就是商家的套路。”
電商平臺公布了“搶購攻略”日歷(手機截圖)
新的消費券使用門檻降低(手機截圖)
套路一
活動周期延長
消費者直呼心累
從時間來看,今年“雙11”活動來得比以往更早,持續時間也很長。根據不同平臺公布的活動周期,今年“雙11”將持續26—34天,對比去年的22天延長不少,堪稱史上最長“雙11”。
在所有平臺中,抖音商城在10月8日就以“雙11先享好物節”的名義率先搶跑,與去年相比足足提前了12天;10月14日,天貓、京東、拼多多等平臺也拉開“雙11”序幕,比去年提前10天。
“今年的活動劃分得很細,淘寶、天貓分為預售期、搶先購、狂歡節三個階段。而京東有五個階段,分別是‘搶先購’‘開門紅’‘專場期’‘高潮期’‘返場期’。”市民楊女士平常喜歡購物,每年線上購物支出超過4萬元,“雙11”期間更是會例行清空購物車。但在今年,她只下單了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各大平臺分波段搞促銷,分得越來越細,讓人眼花又心累。這么多年我也折騰累了,今年就象征性地隨便買幾樣。”
“活動怎么會有這么多波段啊!14日、21日、31日和‘雙11’,每隔一星期就得搶一次,幾乎一整個月都停不下來。”市民曾女士向記者大吐苦水,“一些平臺還公布了‘搶購攻略’日歷。比如在某平臺上,11月8日是‘會員日’,9日是‘秒送好物日’,10日是‘狂歡熱賣日’……天天有活動,似乎每天下單都是特價,但我不知道哪一天買最便宜。強烈建議回到最初的模式,就11月11日一天,直接顯示優惠價格。”
套路二
優惠規則復雜
眾人吐槽“算不明白”
規則難懂、優惠金額計算困難,是每年“雙11”的熱門話題。今年不少平臺在宣傳時聲稱“無需繁復計算,拒絕花式套路”,但點開頁面依舊是品類券、紅包雨、0元抽爆款免單、商家券、直播間優惠等復雜規則。為了了解怎么買最便宜,市民郭先生點進了某平臺的活動規則頁面,發現有上萬字的長文。“手機滑了好久才滑到底,細讀一遍估計得1小時以上,完全理解太難了。”
“本來想趁購物節囤一些護膚品和化妝品,沒想到竟會如此麻煩。”市民小余告訴記者,她設置了鬧鐘,和男友每天10點、20點“蹲”活動頁面搶2000減280元的限量美妝券,終于在第三天搶到了券。“實際上我需要的美妝產品只需1200元,為了花掉優惠券,我湊了2020元的商品,才發現88VIP有滿3000減240元的券,又花了幾個晚上湊了些可買可不買的生活用品下單。不料過了幾天,88VIP第二輪消費券門檻直接減半,但我已經沒有精力再重新下單了。”
與往年相比,直播間紅包在今年“雙11”出現的頻率明顯提高,各大官方平臺、品牌、達人都會在直播間發放紅包,一些紅包可以在付定金的時候使用,一些則在付尾款的時候抵扣,規則各不相同。“搶紅包和搶券一樣累人,因為紅包雨都是定量的,需要定時搶。”小楊是泉州某高校的大二學生,這幾天她和舍友經常一起蹲在直播間搶紅包。“每次搶到紅包再下單,能抵扣兩三元。”
套路三
莫名開通“先用后付”
需要提防“消費陷阱”
不少消費者反映,在網購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開通了“先用后付”功能,而且在后續過程中默認使用。當確認收貨或者商品自動收貨,收到銀行卡扣款通知時,才發現自己勾選了這項功能。
“今年大促期間我買了不少電子產品,確認收貨時才發現扣款信息。我對‘先用后付’功能較為排斥,每次看到都很謹慎地避開,沒想到這次還是中招了。”家住豐澤區的陳女士說。
記者在自己手機上測試,發現“先用后付”的開通設置很容易被忽略,一般是出現在結算的時候,位于普通支付的下面,一不小心就會勾選。支付時,只用一行黑色小字提醒15天后或確認收貨后自動扣款,消費者不需要額外確認或輸入密碼。
陳女士表示,“結算頁面的‘0元購’對老人、小孩及不熟悉網購的群體具有誘導性,可能認為它是優惠活動,可以免費下單。一些人可能認為沒輸密碼就沒有買,等過幾天包裹堆在家門口才發現自己已下單了。”
“開通‘先用后付’幾乎是無感的,關閉卻需要花費一番工夫。我在小紅書的訂單頁面不小心勾選了‘先用后付’但沒支付,后續的訂單都默認首選‘先用后付’支付。在訂單支付頁面并沒有相應取消功能,最后還是咨詢客服,通過‘錢包’—‘設置’—‘先用后付’三層頁面才找到關閉按鍵。”網友在小紅書發帖吐槽自己的經歷。
套路四
預售“先漲后降”
監管部門發布提醒
最近幾天,不少消費者稱自己在某電商平臺下單時,部分預售產品居然比直接買更貴,本以為預售能“薅羊毛”,不料“尾款人”變“韭菜人”,商家的套路讓人防不勝防。
“我平常喜歡用一款護膚品,因其價格較貴,我都是等‘618’或‘雙11’時再購買。我覺得預售肯定是比后面直接買更便宜,畢竟要下定金,又要付尾款。”10月22日晚,網友“大頭”準備支付尾款時,點開商品鏈接重新加入購物車,對比發現當天的產品價格比之前預售商品便宜了70元,用券后也能多省40多元。“湊滿減、下定金、定鬧鐘,前前后后付出了許多精力,沒想到最后還貴了幾十元!”
今年不少網友遇到了相似的情況。“兩袋同樣的貓砂,定金和尾款總共花了301元,同事直接買只要264元。”“我吃的保健品平常只要64元一瓶,‘雙11’券后75元,真當冤大頭了!”
10月28日,為規范促銷經營行為,維護“雙11”期間的網絡交易秩序,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向主要電商平臺發布了《“雙11”網絡集中促銷合規提示》,包括嚴格規范促銷行為、嚴格加強廣告內容審核、嚴格規范直播營銷行為、及時妥善化解網絡消費糾紛等八方面內容。市場監管部門還提醒廣大消費者,“雙11”期間應理性消費,增強維權意識,遇到違法行為及時向市場監管部門或有關主管部門投訴舉報。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