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特別強調“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11月8日,以“傳承弘揚、創新發展‘晉江經驗’,加速推動‘泉新智造、質勝未來’,勇當建設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排頭兵”為主題的2024年泉州市創新大會隆重舉行。
此次大會由福建省科學技術廳、福建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指導,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主辦,泉州市科學技術局、泉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承辦。來自國內知名院校、頭部企業、高層次人才團隊、科技特派員、金融投資機構以及山海協作城市三明等相關單位的代表出席大會。
科技創新是泉州高質量發展的戰略之舉、長遠之策、制勝之道,必須下大力氣、花大功夫。繼上半年成為全國萬億城市中的GDP增速冠軍后,泉州精心籌備了這場創新大會,把握“創新、融合、闖新路”等關鍵詞,拿出“闖新路”的擔當,解答如何“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的時代命題。用“建設高水平創新型城市、科技強市,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產業創新高地和區域創新中心”的明確目標和實施路徑,為傳承弘揚、創新發展“晉江經驗”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新”在創新主體的踴躍參與 科學家和企業家攜手強信心唱主角
大會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參會人員涵蓋三類主要創新主體,企業家、科學家等約1000人。其中,企業占比達60%,150名龍頭企業代表,150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代表,150名國家、省專精特新企業代表,100名創新型中小企業代表,以及工業設計機構、工業互聯網平臺負責人等共謀發展。來自高校、科研機構代表也占到20%,香港理工大學、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天津大學、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以及眾多企業異地研發機構、技術轉移機構、大院大所的母校和母公司等負責人共聚一堂。泉州市委、市政府弘揚新時代企業家精神、激發企業創新源動力的堅定決心,給予廣大企業家、科學家堅定的信心。
科學家和企業家雙向奔赴,院所找到了市場、企業找到了科技,以簽約兌現彼此的合作誠意。大會簽約市級“揭榜掛帥”重大技術攻關項目12項,研發總投入6880萬元;簽約科技產業招商項目40項、總投資額546.2億元:40億元的高仙機器人生態產業園項目、35億元的中化石油化工研究院項目、20億元的聯東U谷·南安無人機產業園項目等一批優質項目紛紛落戶,一個永不落幕的科技成果供需對接平臺正在成型。
大會現場大咖云集,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踴躍交流,共同碰撞全新的思維火花。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主任周濟作“發展新質生產力 推進新型工業化 努力加快建設制造強市”主旨演講。大院大所代表、中國皮革制鞋研究院黨委書記、總經理段力民以“打造公共服務平臺,賦能鞋服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進行了發言。華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黃輝分享了關于“強化科技創新能力,服務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深刻見解。龍頭企業分享行業領先經驗:安踏集團首席運營官陳科與福建中科光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蘇輝,基于各自企業的發展歷程,對企業創新變革提出了獨到的思考與建議。長城戰略研究所董事長武文生,結合其專業背景,對“競逐未來產業,創造‘泉’新未來”進行了深入探討。一個個精彩發言,為與會者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泉州乃至更大范圍內的產業升級與創新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新”在堅持抓創新促應用的鮮明導向 配套三層政策體系
去年舉辦的首屆創新大會,圍繞“開放創新、智造未來”,出臺“1+3+N”政策包,收獲了企業的普遍好評。今年的創新大會,突出“泉新智造、質勝未來”,以獲批全國首批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等試點政策為契機,尋找創新應用的場景,先后出臺12份政策舉措,透過三層政策體系,彰顯泉州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創新的號召、路徑與擔當,以及支持企業創新發展、廣聚全國創新資源的深謀遠慮。
一層體系突出獎補研發。出臺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升全社會研發投入水平“11條措施”、科研院所市場化產業化轉型“5條措施”,支持企業研發投入、高新企業增量提質、激勵科研院所創新。如,首次設立超過1億元的企業研發投入獎補資金,讓企業愿創新、敢創新、會創新;支持企業牽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設研發中心,給予3年最高1000萬元的設備購置貼息補助。
二層體系突出補齊短板。率先制定出臺關于中試孵化、設備更新、“三首”等政策,打通創新鏈堵點,推動更多創新成果在泉州落地轉化運用。
突破中試基地方面,在全省率先制定出臺加快中試孵化政策,最高給予500萬元的非財政資金購置設備軟件費用補助和300萬元的運營績效補助,支持提供工藝驗證、產品可靠性驗證、工程樣機生產、小批量試制等測試驗證服務。目前已推動打造28家中試驗證平臺基地,其中13家已基本滿足中試驗證條件;建成20多條中試驗證產線,正在籌建3家、在建12家。
突破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方面,與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合作共建泉州分中心及“滬泉聯合孵化中心”,并啟動建設泉州技術轉移轉化數字化平臺,力爭通過5年建設發展,形成資源匯聚、供需對接、技術交易、科技金融、創業孵化、人才培養、政策服務等全方位的專業服務矩陣。在全省率先支持科研院所采用“先使用后付費”方式,將專利技術成果許可給中小微企業使用,并對試點科研院所最高給予30萬元獎勵。
突破“三首”政策方面,銜接國家、省、市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行動部署,出臺支持研發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應用“三首”政策,在全市范圍內征集一批“三首”產品,建立產品庫,并策劃更多創新場景對接活動。鼓勵企業聯合大院大所開展核心技術、重大設備及關鍵零部件攻關,對獲評國家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的,補助100萬元;對納入首批次重點新材料生產應用企業名單的,按年度銷售額予以最高5%、300萬元獎勵;對購買首版次軟件的予以30%、最高10萬元補助。
三層體系突出“未來經濟”。聚焦人工智能等新賽道出臺方案,對新建100P以上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的,予以最高250萬元補助。對租用算力資源的,予以費用30%、最高30萬元補助。圍繞智能機器人、數字孿生等領域關鍵技術需求,鼓勵企業聯合高校院所“揭榜掛帥”,最高補助200萬元。
大會現場還發布了一批未來產業創新場景清單,以“現有產業未來化、未來技術產業化”為主線,瞄準低空經濟、衛星物聯網、氫能、前沿新材料等四類未來賽道,打造未來場景創新示范標桿,吸引前沿技術產業化落地。
“新”在將縣域重點產業鏈作為主戰場 “一縣一特色”發展新質生產力
聚焦“傳統產業高端化升級、新興產業規模化拓展、未來技術產業化落地”,泉州加速構建“南高新、北石化、環灣崛起、縣域做強”的新質生產力空間格局。
一方面,現有的產業空間正加速集約,釋放出更大的創新空間。泉州以獲批低效用地再開發國家試點為契機,深入實施百個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項目,以園區標準化建設推動國土空間高質量重構,以創新推動產業鏈高質量重塑,加快推動大院大所、中試孵化、工業設計等創新要素進園區。
另一方面,現有的產業鏈群正蓄勢發力,形成更大的創新集群。從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路徑看,縣域重點產業鏈潛力大、突破點多,將為縣域經濟發展開辟新領域新賽道,打開產業集群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嶄新格局。為此,泉州從優勢產業鏈、戰新產業鏈、未來產業鏈三個角度梳理出50條縣域重點產業鏈,引導各縣(市、區)因地制宜、集中資源、培育壯大,并全力爭創現代體育產品先進制造業集群等。
在大會上,13個縣域重點產業鏈典型案例集中推介發布,包括鯉城紡織鞋服產業鏈、豐澤人工智能產業鏈、洛江機械裝備產業鏈、泉港石油化工產業鏈、石獅紡織服裝產業鏈、晉江集成電路產業鏈、南安建材家居產業鏈、惠安石油化工產業鏈、安溪光電信息產業鏈、永春香產業鏈、德化陶瓷產業鏈、開發區運動鞋產業鏈、臺商投資區智能電網產業鏈。各縣(市、區)黨委主要領導一起上臺,點亮了泉州縣域重點產業鏈地圖。在大會前后,泉州還策劃多個主題板塊,分主題、分行業在市直部門、各縣(市、區)開展一系列創新活動。
一張泉州產業創新發展的新藍圖正徐徐繪就。傳統產業包括紡織鞋服、建材家居、石油化工、工藝制品、食品、紙業印刷等6大產業,31條細分賽道;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人工智能、高端裝備等4大產業,14條細分賽道;未來產業積極布局衛星物聯網、低空經濟、核醫療、氫能、生物醫藥等5大產業……一個高能級的產業矩陣已見雛形。
“新”在促四鏈耦合 創新路上一個也不能少
大會發布榜單常見,一口氣發布16個榜單不常見。
本次大會,16個榜單累計表彰145個獲獎對象。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5個,2024年國家級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6家,國家、省科技獎獲獎項目11項,特級人才創新實驗室7家,首臺(套)裝備8項、首批次材料3項、首版次軟件5項,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3家,中試驗證平臺基地28家,高能級創新平臺3家,異地研發機構13家,創投基金投資“硬科技”典型案例10個,專利獎獎項6項,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創新企業28家,創新創業大賽獲獎項目9項。
把這么多類別的獲獎對象在盛會上褒獎,并請上講臺,體現了泉州市委、市政府尊重創新者的強烈信號。細細解讀榜單,這些榜單和大會配套政策,貫穿了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的全鏈條,暗合了泉州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圍繞產業鏈凝聚資金鏈、依托資金鏈優化人才鏈、借助人才鏈激發創新動能、加快四鏈深度融合的雄心。
以人才鏈為例——緊扣省委點題的“先進制造業人才集聚平臺建設”,深耕人才“港灣計劃”,推進“涌泉”行動、選優生、柔性引才等專項工作,籌備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特別是升級青年人才政策,為青年人才提供生活補貼、購房補助、租金減免、創業資助等,為泉州產業創新注入人才的智慧活力。
再以資金鏈為例——持續營造資本支持創新、參與創新、助力創新的濃厚氛圍,發揮680億元母基金和1700多億元產業基金作用,鼓勵各類資金參與科技創新投資,不斷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并且,還建立科技融資擔保增信機制,對不同額度貸款提供80%或50%的風險補償等,為泉州產業創新注入資本的源頭活水。
隨著四鏈有效貫通、良性循環,泉州正逐步提升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2023年,全市全社會R&D投入達239.06億元,增長19.4%、居全省第一;R&D占比達1.96%、提高0.31個百分點,研發強度的提升幅度創歷年新高。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近三年實現倍增達3084家,去年凈增722家,增長30.57%、居全省第一。大院大所從2020年的18家增加到2024年的30家。累計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64個。技術合同成交金額近三年增長2.6倍達14.74億元,今年1—10月技術合同成交額比增53.52%……
一組組扎實數據,見證著泉州在創新上的不停步履,也令我們相信,泉州必定能在創新的征途上策馬揚鞭,在創新的大潮中奮勇爭先,用“闖新路”的全新成績,為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福建實踐作出應有的貢獻!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