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藝術品不僅展現了高超技藝,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每一件都像是在訴說著一個古老而動人的故事。”3月22日,泉州信息工程學院40余名外籍和港臺籍教師走進泉州多個非遺場所,開啟了一場“走進世遺,奮進泉信”文化體驗活動。
在老君巖合影
40余名教師分別來自印度、美國、也門、沙特、印度、蘇丹、巴基斯坦、烏克蘭、荷蘭等9個國家和中國香港、中國臺灣。他們先后探訪了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清源山老君巖等,并觀看了《遇見泉州》主題歌舞劇,從而搭建起跨文化認知橋梁,助力構建多元融合的校園文化生態。
在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四層展館內,教師們穿梭于石雕、木偶戲、南音等135個非遺項目中。外籍教師ADAM駐足德化瓷燒制工坊前,用手機記錄下“中國白”的淬煉過程:“這些非遺不是博物館的標本,而是持續跳動的文明脈搏。”臺籍教師蕭閔凱在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展區感慨:“榫卯結構與臺灣古厝一脈相承,每道工序都是兩岸同源的實證。”
在泉州非遺館感受非遺技藝的魅力
面對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內13.2米長的宋代古船殘骸,學校黨委副書記許旭明現場授課:“這艘裝載著香料、陶瓷的商船,印證了泉州作為宋元東方第一大港的輝煌歷史。希望教師們能通過這些文物,看到泉州在歷史上作為文化交流樞紐的重要地位,體會到中華民族開放包容、積極交流的精神,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文化在這里匯聚交融,共同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了解泉州海外交通歷史
清源山老君巖造像前,教師們觸摸著歷經八百余年風霜的石刻紋理感慨:“‘道法自然’的智慧超越時空,與閩南人‘愛拼敢贏’的精神形成奇妙共振。”更有人從摩崖石刻中讀解出生態啟示:“這種天人合一的營造理念,與當代可持續發展觀不謀而合。”
了解老君巖的歷史文化
晚間《遇見泉州》歌舞劇以科技賦能傳統文化,通過全息投影重現“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盛景。演員們精湛的表演,讓教師們仿佛穿越時空,親身感受泉州千年的歷史變遷。外籍教師ABDALAZEEM激動地說:“這場歌舞劇是一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讓我對泉州文化有了更直觀、更深刻的感受。它將泉州的多元文化元素完美融合,展現出一種強大的凝聚力,這正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詮釋。”臺籍教師王圣元也表示:“歌舞劇中那些熟悉的閩南元素,喚起了我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讓我更加堅定了兩岸文化同根同源的信念,也深刻體會到我們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責任。”?
觀看《遇見泉州》演出,體驗閩南文化
近距離觀賞提線木偶的精彩表演
與泉州歌舞劇院演員合影留念
此次“走進世遺,奮進泉信”主題活動,不僅讓外籍教師、港臺籍教師領略到了泉州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更通過一系列的體驗活動,增進了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與認同,讓他們更好地了解泉州、熱愛泉州、留在泉州、奉獻泉州。
教師們紛紛表示,要講好泉州故事,積極投身于文化交流與傳播,為學校人才培養和文化交流貢獻自己的力量,共同描繪出一幅多元一體、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