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的前一個30年,愛拼敢贏的晉江人創造了發達的縣域經濟,競爭力持續領跑全省乃至全國。當前,晉江上下在開展憂患意識大討論,晉江人憂的是,下一個30年發展的后勁在哪里?
后勁在于發展的質量與效益。目前,晉江正在探索以新型城鎮化帶動服務業提升和傳統產業升級的路徑。
城市“大變臉”
改革開放以來,晉江不斷書寫經濟奇跡,創造了“晉江經驗”和“晉江模式”。
然而,與之相比,晉江的城市名片和亮度卻遠不對稱。長期以來,城市化發育不足、水平不高,尤其是中心城區的輻射能力偏弱,是晉江一大軟肋。
為改善城市面貌,更為原有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經濟結構的優化造就優良的環境,2010年,晉江開始大規模推進城市建設。以梅嶺組團為出發點,晉江拉開了“全市一城、一主兩輔”的城市建設布局。近年來,晉江市相繼實施352個重點城建項目,推進16條道路的功能完善、景觀提升和立面綜合整治。
城市化的大規模推進,吸引了更多的服務業項目。在晉江世紀大道兩側,隨著祖昌體育館、萬達廣場、寶龍廣場、金融中心等地標大樓拔地而起,這一帶正在崛起成為晉江商貿服務業和總部經濟區。
在位于青陽街道的洪山文創園內,多幢別具風格的創意產業大樓巍然矗立。這些大樓,全部由老舊的皮革生產企業廠房改建而成。今年3月底,已有包括清華大學工藝美術學院、廣東工業設計總公司在內的11家工業設計企業和設計機構進駐。據悉,今年還將有一大批國內外工業設計機構和公司入駐。這些企業和機構選擇晉江,就是看好晉江良好的工業基礎和城市化快速發展帶來的投資機會。
鄉村城鎮化
晉江的民營經濟發端于草根,多數布局在鄉鎮。從產業分布看,東石的傘具、英林的夾克、陳埭的運動鞋服、羅山的食品……一鎮一品特色非常明顯。如果只是簡單地做好中心城區建設,難以帶動和輻射密布在鄉鎮的眾多產業與民企。
按照“全市一城”思路,晉江把全市陸域649平方公里、121公里海岸線作為一個城來規劃建設,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推動基礎設施、公共配套向農村延伸覆蓋,讓鄉鎮和農村也能享有優質的公共服務。
在自來水領域,目前,晉江389個建制村全部通上自來水;在環境整治領域,晉江市財政每年投入1億元,實現城鄉環衛一體化;在公共安全方面,晉江組建了3900多人的巡防隊伍,將治安力量配到村一級;在保障制度方面,醫療、養老等各項制度正在走向城鄉一體化……隨著城鄉各項公共服務日趨完善與統一,密布鄉鎮、鄉村的眾多民營經濟發展得到有效支撐。
在晉江南部的金井,拔地而起的辦公大樓、優美的現代化小區、遍地分布的公園、嶄新的星級酒店,與晉江中心城區已不相上下。由于配套完善,七匹狼等多家民營企業將企業總部建在這里。
外來人員本地化
與此同時,農民與市民的界限正在變得模糊。在磁灶鎮大埔村,有整齊劃一的小洋房,3000平方米的農民休閑廣場、干凈整潔的菜市場、文體活動中心、休閑中心廣場、體育健身路徑、燈光球場、老人活動中心及藏書近7000冊的農家書屋。這里,與城市早已別無二致。
人的城鎮化還體現在百萬在晉江務工的外來工身上。2011年7月,晉江啟動居住證制度,凡年滿16周歲,且在晉江務工滿30天以上的外來務工人員均可申領居住證。以居住證取代暫住證后,外來務工人員可享受子女教育、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22項市民待遇。截至目前,全市已有近60萬外來人員申領了居住證。
外來人員本地化、進城農民市民化,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晉江正向人的城鎮化方向探索、邁進。
這些,都是晉江新型城鎮化的新注解。 人民日報海外版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