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市城鎮化快速發展。2003年我市城鎮化率為45.9%,而在2011年達到59.5%,十年間,城鎮化率提高近15%。泉州人口數量從2003年的752萬增至2011年的821萬。2012年,全市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參保率分別達99.5%和95%,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7%,全年發放低保金2.75億元,完成2.8萬套保障房開工建設任務,完成率達100%,社會保障更加全面。但總的看,我市城鎮化依然明顯滯后,離發達國家80%的城市化率還有很大差距。2013年3月12日《中國經濟周刊》聯合中國社科院發布《中國城鎮化質量報告》顯示,泉州市城鎮化質量指數為0.5345,在全國286個地級城市中排名第63位。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這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新型城鎮化蘊含了泉州未來發展的諸多要素:土地、勞動力、市場、財稅等。新型城鎮化不是簡單的造城、移民,而是經濟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從需求的角度看,我市正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城鎮化不僅可以通過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投資,而且可以通過把農民逐步轉成市民促進消費等,能提供更大的需求空間。據測算,城市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能帶動居民消費總額增加1200億元。2015年我市城鎮化率將達63.5%,會帶動居民消費總額增加4000多億元。而從供給的角度看,城鎮化可以提高生產效率,生產效率的提高就能擴大經濟總量。同時,城鎮化也是產業平臺,許多產業必須放在城鎮化的平臺中才能發展。城鎮化將成為未來我市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泉州在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中,要重視破解以下難題:一是工業化和城鎮化不協調。一方面許多地方工業產能過剩,工業化率遠高于城鎮化率;另一方面,有的地方產業發展散、亂、小,沒有形成競爭合力。二是城鎮空間存在低效開發的情況。三是未能突出人在城鎮化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管理上,城鎮內部二元結構問題顯露、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滯后等。這些問題的存在,提醒我們必須加強城鎮化的頂層設計,加強規劃。
城鎮化是產業支撐的問題,也是擴大內需的問題,更是改革的問題。要使新型城鎮化真正成為我市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就必須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破除制約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制度和政策障礙。一是新型工業化與城鎮化要相協調。新型城鎮化中政府一定要在規劃與執行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產業發展是城鎮化的重要支撐,應立足自身優勢,科學規劃產業布局,因城而異,因地制宜,充分解決動態的產業轉移和靜態的城鎮規劃之間的矛盾,做好產城融合以及產業對人的帶動作用。二是城鄉互補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不僅包括城市地區城市化過程,更主要的是廣大農村地區的變化。一個城市的生長發展是有其地域規律和經濟規律的,不要一刀切,要以人為本,因城而異,非均衡發展才是合理的。三是土地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相協調。新型城鎮化不僅僅是在土地上或是景觀上實現了城鎮化,而且應該強調相應產業和人口支持。要規范土地征用,建立合理的土地征用補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四是居住城鎮化與社會保障城鎮化相協調。新型城鎮化強調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及公共資源的均衡配置。改革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應根據實際情況,結合現有財政實力,進行長期規劃,統籌安排,建立起農業人口跨地轉移進城的成本分擔機制,穩妥解決農民市民化問題。五是新型城鎮化要走內生型金融支持之路。需要將城市內的生產要素轉化為金融資源,發展綠色金融、產業金融以及社會創投等新金融模式。王金水 林育芳
(作者系中共泉州市委黨校科研處主任、教授/科研處副教授)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