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福建金圖網絡科技股份等15家公司后,安溪一茶企近日登陸天交所。在資本市場沉寂多時的鐵觀音茶業,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
茶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和渠道建設,開始發力資本市場(陳小陽/圖)
□商報記者 劉倩 實習生 楊文萍
在資本市場沉寂多時的鐵觀音茶業,近日因一家企業登陸天交所,旋即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在中小企業眼里,天津股權交易所素來被視為上市融資的橋頭堡。在安溪鐵觀音集團、華祥苑等茶企止步于主板IPO時,昭德茶業終于在上月末打破沉默,在天交所泉州運營中心掛牌,這是繼福建金圖網絡科技股份等15家泉州企業登陸天交所后,安溪首家登陸資本市場的茶業品牌。
安溪茶企天交所掛牌
在資本市場沉寂多時的鐵觀音茶業,終于在上月末打破沉默,開啟了一場傳統制茶產業殺入國內資本市場的“破冰之旅”。3月28日,來自安溪的一家鐵觀音企業在天津股權交易所(以下簡稱“天交所”)掛牌上市,成為首個在國內資本市場上亮相的茶企。因企業創新性、成長性等幾項重要評估要素被看好,福建省昭德茶業股份有限公司通過了天交所的各項審核,并掛牌上市。這標志著安溪茶產業正式登陸資本市場,國內制茶企業內地掛牌記錄破“零”。
盡管茶企上市已不算新鮮事,此前已有臺資企業天福,借殼龍發制藥上市的龍潤,以及收購武夷星轉型的中國礦業三家茶企上市,不過他們都不約而同選擇了香港市場。在國內深滬主板市場,“茶業第一股”至今仍無人問鼎。作為開門七件事之一的茶葉,久久未實現在A股市場的“零”突破,這無疑令茶葉行業大佬們如芒在背。
企業主板上市的橋頭堡
根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發布的《2011中國茶葉行業發展報告》,我國茶葉的種植面積197萬公頃、產量147.5萬噸、農業產值530億元,均居世界首位。但尷尬的現實是,“中國七萬茶企不如一個立頓”的說法,始終如大山般難撼,全國最大茶企天福2011年增長40.6%的營收僅17.53億元。由此,上市做強做大成為茶企“雪恥”首選,也是眾多成長中的中型企業的奮斗目標。據昭德茶業相關負責人葉總介紹,天交所掛牌只是該企業上市之路的第一步,而最終的目標仍然是謀求在A股或H股的登陸。
不過,業內人士分析,就目前國內A股IPO排隊情況來看,茶企登陸國內主板市場的形勢并不明朗。隨著3月31日中國證監會IPO財務核查的自查報告提交大限到來,除去近50家的撤單企業,仍有841家企業在審。A股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以安溪鐵觀音集團為標志的A股茶企預備勢力,已經急流勇退。
而作為輔導中小企業上市融資“進修學校”的場外交易市場,卻在這個時候表現出了適時的熱鬧。天交所泉州運營中心負責人高軍對此分析道,國內主板市場IPO審核趨嚴,對于本就沒有成功上市范本的茶產業而言,這無疑是一個更大的挑戰。制茶產業作為一個傳統行業,本身受低附加值、低成長空間等因素的束縛,如果沒有很好的創新渠道,很難在資本市場上一展身手。“茶企的主板上市之路需要更多演練和專業輔導。”高軍表示,在場外交易市場中,茶企的上市也同樣是一個全新的課題,目前,天交所正摸索性地實踐一種適合這個產業的資本運作模式。
資本市場更關注成長性
回顧國內茶企上市之路,其實最早上市的茶企,當屬2010年9月在港交所掛牌的碧生源,雖其“功能袋包茶”有別于傳統茶,但以“茶療”定位開辟了獨特品類方式,且其產品定位、傳播方式、渠道運作均實現跨界,在茶市場獨占一隅,令傳統茶企驚艷。而在這一波場外交易市場上市熱潮中,成長中的中小型茶企多少有借鑒前輩成功經驗之意。
昭德茶業相關負責人葉總告訴記者,現階段企業正在籌備向海外市場投放一項創新產品:可以直接沖泡的便攜式“一杯茶”。對于傳統行業“舊茶新喝”的做法,天交所泉州運營中心高軍表示了很大程度上的認可。他認為,茶業要成為資本市場上的新星,有兩種主要進取模式,一是在品牌上做文章,這也是許多籌備上市的企業正在做的;二是在創新上做文章,與其他產品或領域進行合理嫁接。他透露,此次昭德茶業能夠在天交所成功掛牌,優勢就在于該企業在經營方式和產品上的創新。在茶葉加工環節,企業有自身的核心技術;以茶葉為載體,企業又結合消費市場橫向開發出獨特的品類。“安溪有很多大規模的茶企,但他們不是我們的選擇對象。資本市場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是投入回報比,傳統行業要想在這個方面贏得信任,就必須創新,向外界展示它良好的成長性。”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