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德化4月22日電(記者 張志濱)在外人印象里,陶瓷產區大都是煙囪林立、濃煙彌漫的,作為中國三大古瓷都之一的德化會是怎樣的景象?22日下午,“福建生態文明建設進行時”大型系列報道聯合采訪團來到泉州德化,看到的卻是山青水秀。
讓“外來文化”與陶瓷業完美結合,轉型升級跨越發展
22日,聯合采訪團走進福建泉州順美集團坐落于德化的產區,其文化長廊展示了陶瓷工藝的歷史變遷,迪士尼動畫、動物家園等元素制成的工藝品琳瑯滿目,展廳內擺放的西式家居生活用品高端別致,古色古香的茶具透著濃厚的中國茶文化韻味。
“要導入各國文化,不斷開發新產品。”福建泉州順美集團董事長鄭澤洽介紹所,在德化,陶瓷企業有1400多家,從業人員近10萬人,大多數企業都有不少于30個的國外市場。而順美集團不再只是大批量、高能耗生產陶瓷產品,而是通過研發節能減排技術,并從國際市場帶來各國文化,讓“外來文化”與德化陶瓷產業完美結合,以提升陶瓷產品的附加值。
德化縣長歐陽秋虹對陶瓷產區的轉變深有感觸,她經常帶領德化陶瓷企業家到外地走訪,在看到其他企業文化成果展示后,同行的企業家都非常激動,“但不能只是激動,關鍵還要動起來。”歐陽秋虹說,這就要轉變傳統的生產模式,讓德化陶瓷能與各國文化相融合。
動起來!放眼當前的德化,通過轉型升級實現陶瓷產業的跨越發展,已經走在了生態環保建設的前頭,順美集團正是一個縮影。
如今,德化正通過生態工業工程、生態農業工程、生態森林工程、生態旅游工程、生態家園工程、生態文化工程等“六大生態工程建設”,建設“中國瓷都·生態旅游宜居城市”,搶占新一輪發展的競爭高地。
德化通過全面鞏固工業污染治理成果,開展廢棄物綜合利用,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控制新建工業項目產生環境污染,確保工業企業穩定達標排放。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發展科技型、環保型、資源綜合開發型企業,注重發展循環經濟,大力推進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清潔生產工藝和ISO1400環境管理認證。加快淘汰落后產地,徹底清理“十五小”,優化調整工業結構,引導推進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產業升級。通過在政策、資金、用地等方面對生態工業項目進行引導、扶持,不斷提升工業發展的可持續能力和水平。
推進生態農業的品牌化,增加農民收入
同時,德化深入開展基本農田保護、農田土壤改良,引導農民有效回收利用農用產品,推廣家雜費、生物肥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秸稈回田、人畜糞便沼化還田,大力開展作物病蟲害生物、物理防治工作、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氣候條件,把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重點發展毛竹、茶葉、德化梨、淮山等農業支持產業,建成各類生態農業基地,擁有無公害農產品22個,“三黑三黃”等特色農業從無到有,由小變大,德化黑雞、黃花菜列入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德化黑雞、德化黑兔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榮膺“中國早熟梨之鄉”、“中國油茶之鄉”等稱號。通過推進生態農業的產業化、標準化和品牌化,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德化還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改變傳統營林方式,實現由“造、管、封”向“封、管、造”的轉變,“十一五”期間林木蓄積量凈增219萬立方米,總量達1309萬立方米,占全市55%;加大綠化工程建設,精心打造“三區兩園”,創建戴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岱仙湖國家水利風景區、石牛山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和國家級地質公園等5個國家級生態品牌。
同步推動生態旅游工程,成為“中國最佳生態旅游縣”
環境變好了,生態旅游工程也在同步推動。德化堅持旅游開發規劃服從服務于全縣生態環境建設總體規劃,根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不同區域功能和環境特點,按照“核心區、緩沖區堅持不開發,實驗區適度開發”的原則,合理開發旅游景點,適度利用自然遺跡、水庫、森林等旅游資源。積極倡導旅游“綠色消費”,使全縣旅游業發展與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強化景區生態環境的建設、保護與管理,防止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行為發生。通過對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旅游環境生態保護狀況良好。全縣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每年以30%的高速度增長,被列入“全國低碳旅游實驗區”,榮獲“中國最佳生態旅游縣”等稱號。
生態建設的落腳點在于生態家園建設。在城區,德化按照“適應需求、完善配套、集中財力、保證重點、提升品位、改善環境”的總體要求,修編完善了城區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編制城區垃圾處理、排水、綠地系統等專項規劃,加強城市交通、通訊、能源、給排水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公共綠地和生態用地比例,推進城市生態文化廣場等休閑場所建設;加快建設城區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處理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在農村,進一步完善集鎮規劃體系,準確定位農村集鎮功能,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深入開展“家園清潔”行動和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積極推廣“戶保潔、組收集、村運轉、鄉鎮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模式,落實保潔措施,著力打造一批環境優美、管理先進、生活舒適的農村生態人居環境典范。
堅持“以人為本”,德化把提高公眾生態文明水平與轉變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結合起來,統籌到生態縣建設中去。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培訓,將生態縣建設內容及有關知識納入干部培訓、中小學教育內容。深入開展文明縣城、文明單位創建,增強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使生態倫理標準成為公眾自覺遵守的道德模范。同時,利用每年的“六?五”環境日和其他重大節日,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主題實踐活動,依托戴云山自然保護區青少年自然保護與生態建設科普教育基地、陶瓷學院、中小學校,通過編印校刊校報,開展環保志愿者活動,以“大手牽小手”的形式,深入千家萬戶廣泛宣傳。積極開展綠色創建活動,把改善生態環境與綠色社區、綠色學校創建相結合,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水平。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