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泉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獲悉,1―4月,該局共檢驗監管進口葡萄酒61.3萬升,貨值181.0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43%、77%,呈大幅增長態勢。這樣的消息無疑令業界振奮。 “酒類市場繼續保持繁榮活躍勢頭,而葡萄酒年消費量更是超過400萬瓶,并以25%―30%的速度遞增,進口量大增也說明泉州有著龐大的市場需求。”業內人士坦言,然而與之不相匹配的是,我市酒類自主品牌極少,有獨立生產能力的酒廠更是為數不多。
流通企業兩極分化嚴重
在福建酒業市場多年來流傳著一句話:“撬動泉州市場,就撬動了福建的半壁江山。”這句話背后隱藏著一個超5億元且不斷增長的市場蛋糕,吸引著國內大小酒商瞄準入駐并快速搶占。來自市經貿委的統計數據,截至2011年年底,我市酒類流通企業就多達4739家。業內人士表示,即使按照平均每家10人計算,從業人員也多達5萬人。
“這兩年來還不斷有大型酒商進駐泉州,同行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原本以中低端產品為主的市場也開始向中高端化發展,開始形成一個強者恒強、弱者愈弱的市場格局。大型酒商擁有雄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比如,嘉太、泉龍、建發等,他們在競爭中的優勢越來越明顯。”一位做了十多年酒生意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中小酒商因為本身實力相對有限,缺乏有競爭力的產品,占有率在競爭中不斷縮水。
注冊商標多利用率小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流通企業大多為他人作嫁衣裳,‘舶來酒’搶占了大部分本土市場。 ”泉州市名牌研究會會長、利郎國際酒業董事長林棟梁介紹,進口葡萄酒大肆搶灘,國內“茅五劍”高端白酒以及張裕、長城等紅酒在我市也表現出了強大的推廣陣勢。我市原有酒企在上世紀的經濟轉型中沒能把握機遇,競爭力逐漸衰退,在全國叫得響的品牌很少,葡萄酒領域更是匱乏。
“2003年至2006年,四處打廣告,當時火了一陣,但是過后就逐漸銷聲匿跡了。”林棟梁說的是我市一家自主品牌葡萄酒的造牌史。“這可不是個案。”林棟梁扳起手指頭計算,按照2011年的數據,全市注冊商標總量12萬多件,居全國地級市第二位,其中酒類商標3161件,約占全市商標注冊總數的2.6%,但大多數都“躺著睡大覺”,利用率很低,真正在打造品牌的可能還不到10家。
異地建基地“自釀”品牌
“泉州已連續多年成為全國同等城市中最大的酒品消費市場之一,但外來品牌林立,加上假貨、次貨擾亂市場,高端酒類產品又漲聲四起,諸多不利因素給泉州酒商酒企形成巨大壓力,沒有品牌就沒有定價權。”業內人士稱。
林棟梁表示,受地域影響,從土地、氣候、人文環境到人力資源、原材料等因素制約,使得我市不具備生產所有酒類產品的條件,酒廠少、酒商多。除了依托中國糧食交易市場,生產具有傳統優勢的黃酒、藥酒外,可采用現代化的市場營銷手段,依靠OEM(代工生產)方式,在貴州、四川等地生產白酒,在昌黎、煙臺等地生產葡萄酒,滿足大眾消費。把運營總部設在泉州,生產基地建在異地產區,銷售面向國內外,打造自己的強勢品牌。
事實上,目前已有企業開始嘗試此種模式。如,利郎商務酒的紅酒主要是在沙城、煙臺、昌黎三大葡萄酒產區委托生產;十年紅酒業也在昌黎開辟了葡萄種植基地。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