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裝備業邁向千億的自動化向智能化生產的轉變,南安百家機械裝備企業正把機械裝備這一產業,推向一個500億元的特色產業集群。
泉州市機械裝備制造業發展迅猛,產值位居福建省前列。近日,記者從南安獲悉,1-6月份,該市機械裝備業完成規模產值112.0013億元,比增26.3%,增速在全省處于較快水平。
據介紹,繼石材陶瓷、水暖廚衛之后,機械裝備產業正成長為南安經濟的重要一極。
南安市委書記黃南康表示,今后將引領企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將機械裝備制造業打造成在全省、泉州市具有引領力的特色產業集群。根據雄心勃勃的擴張戰略,南安機械裝備業2015年產值將達500億元,經過3至5年的努力,將成為一個千億元產業集群。
現狀 為產業下蛋的“母雞”
機械裝備行業可謂是眾多產業的基礎,用達宇重型數控機床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泮水的話來說:“我們這個行業好比是一只母雞,我們下的‘蛋’最終孵化成其他產業的發展根基。”正因為如此,機械裝備行業成為了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實力的重要參考依據,為國家和地方所重視。
南安在打造出水暖衛浴、石材等兩大千億級產業集群之后,將焦點聚焦在機械裝備行業。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機械裝備行業已然取得不俗的成績。據了解,更具專業性、針對性的產業機械在南安的機械裝備行業中占據很高的比重,主要服務于石材、水暖衛浴、陶瓷等行業。而在這些產業機械裝備的有力支撐下,水暖衛浴、石材、陶瓷、食品等多個行業都實現了較高的自動化程度。如石材、陶瓷的加工設備已實現極高的自動化程度,形成整體的生產流水線。切割、打磨等工序皆可進行自動加工,大大減輕了人力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并滿足批量化生產中對產品質量、精確度等方面的要求。
為此,巨輪機械公司副總經理蔡建華自豪地說:“產業機械方面,我們的國產設備占據市場的90%,只有10%是進口設備。這就充分說明了,我們的產業設備達到了國內乃至國外的領先標準,并得到市場的廣泛認可。” 敏捷機械董事長蔡聰敏也指出:“我們泉州的陶瓷行業發展了二十多年,到現在應該說也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頂峰。而可以說是為服務陶瓷行業而生的我們,在技術上同樣實現了與之匹配的高度。”
動態 打造本土“機械手”
“繼自動化設備普及后,智能化是我們要達到的新高度!”巨輪機械公司副總經理蔡建華說道,“自動化實現了人力成本的減少、流水化生產等目標,而智能化所要達到的目標就是讓機械像人一樣思考,具備自主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他介紹說,巨輪機械現已和廈門大學合作,研發一款能實現三維雕刻的機械手,目前已完成70%的研發工作。據了解,該款機械手只需將要雕刻的模型圖等數據輸入,就能自動雕刻,并且在雕刻過程中,它的傳感器會自主發現包括精度、紋路等方面的細節問題,并提供多種解決方案來讓操作者選擇。可以說,這款機械手的研發將解決石雕產業中雕刻師傅后繼無人的現狀,以及石雕批量化生產的實現。
無獨有偶,陶瓷產業機械也開啟了機械手的研發進程。據了解,敏捷機械就與德國一家公司進行合作,研發一款針對陶瓷收、撿磚階段的機械手。蔡聰敏介紹說:“陶瓷行業一直面臨這樣的問題,在收磚與撿磚等工序中,瓷磚溫度相當高,工人的工作環境非常差,但這兩個工序對于人工的要求又很高。這款機械手研發成功后,將會替代這一工序的人工,不僅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也能改善工作環境和提高效率。”
而在達宇重型數控機床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記者看到了一臺磨床設備,董事長陳泮水自豪地介紹說:“我們現在是寶鋼集團唯一一家列入供應商目錄的國內機床企業。”達宇憑借自主研發的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MGK84125×6000數控軋輥磨床以及領先國內的一流磨削精度和磨削質量成功打入國企以及印度等海外市場,還成功打破了國外高端軋輥磨床領域的技術與專利壟斷。據其介紹,這款數控軋輥磨床憑借傳感器等電子設備,通過超微量等技術自主對鋼、鋁等材料進行軋輥,在過程中自動檢測相關數據與參數,并快速反應和解決,最高可以實現30納米的精細度要求。
延伸 高級人才亟待儲備
“在南安的眾多家機械裝備企業中,同樣也普遍存在產業聚集度不夠、溝通不流暢和人才缺乏的行業短板。”巨輪機械公司副總經理蔡建華同時也談到了行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困惑。
與其他產業相比,機械裝備對上下游供應鏈的要求更高,尤其是一些零部件的精細度、材質、規格等有相當高的要求,而這一點也是影響企業生產成本的一大因素。“我們需要的一些配件,這邊生產不出來,只能是在天津鑄件,然后再轉到杭州進行加工。無形中就加大了運輸成本和時間成本。”陳泮水指出缺乏專業性的配件供應商,加大了機械行業的生產成本。
此外,人才的培養同樣是一大難題。據了解,目前南安機械裝備的人才絕大多數是從企業內部培養的,少部分引進外來技術人員。“其實這個行業真正發展起來也就二十來年,具有從業資格的能達到工齡二十年以上的就數鳳毛麟角,缺乏高級人才的儲備。”蔡建華說道。而年輕技術人才的培養也不順利,陳泮水介紹說:“從事這個行業,需要一定時間的沉淀。我們公司要達到熟練工的標準,一般來說需要三到五年的積累,這點很多年輕從業者不具備這個耐心。我們曾與省內某高校合作,當時來了五十多名學員實習。也就一兩個月的時間,沒有一人留下。加上一些核心技術也不能隨便傳授,只能是挑選幾名比較有沖勁且致力于技術研究的員工,進行學徒式的培養,整個行業發展受到人才因素的制約。”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