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致力于深化改革,通過打造公共服務平臺,構造制度環境,為民企打開大門
●民企致力于自我突破,通過模式創新和科技創新,在優勝劣汰中實現趕超
●把政府探索創新與民企智慧突破合二為一,這或許就是民營經濟突圍的未來之路
一個擅長實業,一個擅長商貿,相鄰兩市,民營經濟各自面臨瓶頸。今年4月,福建省泉州市和莆田市被列為國家發改委民營經濟綜合改革試點地區。“綜改”如何改?記者專門深入兩地進行采訪。
一個需要“破難突圍”,一個期盼“早點長大”
在以民營經濟為“底色”的福建,其實各地民營的“成色”也各有不同。有的注重于實業,有的擅長于商貿,而這恰恰是泉、莆兩地最大的區別。
資料顯示,2013年,泉州GDP總量已15年雄冠八閩,堪稱福建經濟的“發動機”。全市規模以上的民營企業工業增加值近2270億元,其比重占全市的九成以上。顯然,泉州之強,強在“實”;再看莆田,全國有近90萬莆商,壟斷了全國木材、古典家具、民營醫院三大行業,分別約占全國市場的75%、75%和85%。莆商們在全國其他各地所創年產值幾乎是莆田自身年GDP的3倍。自2003年初,又在福建第一個提出“閩商回歸”戰略之市,民營經濟比重接近八成。相比,莆田之優,優于“活”。
有此一“實”一“活”,“綜改”又“劍”所何指呢?
其實早在去年,泉州便提出“設立全國民營經濟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的設想。泉州市委書記黃少萍將其定位于“建成民營經濟的樂園”。而又在這一年前,“全國第三個金融改革綜合實驗區”的破題,已令泉州先人一步,破難突圍。
對于“難”與“圍”,丁輝榮和蔡著龍有著深刻感受,前者是361°集團副總裁、后者是著龍國際集團的董事長。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橫掃全球時,兩家企業不僅未被沖垮,反而逆勢增長。然而到今天,兩家公司所感受到的壓力與痛苦,絲毫不亞于當年。“貸款難”“升級難”,是眾多泉企面對的頭等難題。即便是上了市的361°集團,吸納了20億港幣投資,塊頭夠大,但僅規模擴建新建便耗去近10億人民幣,日子依舊緊巴;與之相比,著龍是“小個子”,想要進一步做大,可又苦于沒有大集團那樣的人才、研發、訂單實力。
盡管實施“閩商回歸”多年,可要促“商”變“企”再“養大”,對于莆田來說,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過“央企入閩”之役為莆田帶來了一大批港口、能源、鋼鐵、林漿紙等基礎型產業。可這些行業,莆商們誰也沒“玩”過。
“我們也在‘破圍’,”莆田市委書記梁建勇提出,要“破”的是央企與民企合作之“圍”,“我們的策略是,扶持民企站上巨人肩膀長大。”
一方需要更多“探索”,一方要有更大“智慧”
當下的泉州在積極謀變,把推動力量的源頭,由“政策建設”轉向“制度環境建設”。
作為泉州“發動機”的晉江市,更是率先將建設“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公共服務平臺”作為其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豐富“晉江經驗”的主題。“所謂公共服務平臺,就是從‘定制具體政策’變為‘構造公共環境’、從‘強調發展效率’變成‘優先發展公平’。”晉江市委書記陳榮法近兩年,一口氣在晉江引進或成立了“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晉江有限公司”等69家“國字號”研發、檢測機構,讓不管大企業還是小企業,不出家門,便可盡享投身創新的便捷。
當然公共服務平臺的內容,還遠不止在科技創新一個方面,包括城鄉一體化、外來人口本地化、公共利益均等化……凡是不利于民企發展的障礙,都在晉江的“公共”兩字當中,正逐一破解。
去年年底,蔡著龍在參加了晉江市政府為企業家組織的北京服裝學院進修學習班后,身為班長的他一回來就搞出了個“著龍智造企業聯盟”,成員單位共享各種政策扶持、金融服務、工業設計、品牌推廣、科研創新、開拓國外市場等,以上這些由著龍公司免費組織;最關鍵的是,大家共同分享國際大客戶的訂單,每做成一個訂單,著龍提取2%—5%的利潤分成。
這簡直就是個民間版的公共服務平臺!區別就在于,“著龍版平臺”以利益為紐帶,可以復制,也可市場化!當改革越向深層推進時,來自于政府的探索創新與來自于民企的智慧突破,雙方的目標便越是一致!
在莆田,同樣有一場呼喚著“智慧”發展的變革。三棵樹公司董事長洪杰剛從國外進修歸來,一場名為“移動三棵樹”內部培訓就在全公司高管內展開。按照他的設想,就是“傳統工業經濟+移動互聯網”,從管理、生產、營銷,“要用模式的創新趕超技術的領先。”
勇氣與智慧,在“深化改革”與“民營綜改”的大背景下,就這樣走到了一起。
[strong] 一邊要繼續敞開大門,一邊要找到開門的鑰匙[/strong]
有個“熊出沒”的品牌,想要授權給泉州某一家企業。可第一年授權費就要600萬,單一的中小企業大多承受不起。現在以聯盟出面,成員們一道搞定。類似的故事,還在工業設計、銀行融資、科研創新方面,屢屢上演。著龍的經驗,正在被晉江市吸納推廣。
一切似乎都在向著好的方面發生著改變。但實際還遠沒那么容易。最大的問題還是“門”不好進。
前不久,一名臺商準備投資建設一家專門服務于產婦的健康機構,但又不是醫院,這可讓福州的行政服務審批中心為了難——不算醫院,可其他投資名錄中又沒有,到底該算哪類呢?
央企來了后,“擠出效應和對接效應到底誰大?”曾經是莆商的疑問。莆田市為此積極探索——莆田南日島被國家規劃為海上發電基地,這當然得央企干。然而參與合作經營、輔材建設等等卻已被地方爭取來交給了民企。
“為民企進門找鑰匙”。這在當下的綜改背景下,已是泉州、莆田兩地政府實施深化改革中的主旨。“只要能讓央企進的,也要允許民企進。這就是我最大的希望。”梁建勇很有信心,“而且,只要民企能進,也許會有一批因為不適應又退出了,但結果一定是更多民企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新路。”
這條新路,也許便是綜改后中國民企的未來之路。(來源: 人民日報)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