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封南洋家書漂洋過海,傳遞著在外游子對故土的情思。“批一封,銀二元”,早年就在晉江流傳的民間歌謠唱出僑批獨有的形式:僑批往往附帶匯款數額,兼具家書、匯款功能。
《晉江鄉訊》“僑批故事”將與晉江市檔案館一起翻開《世界記憶名錄》,尋找僑批背后的故事。
走向世界的“僑批檔案”
曾經,對于眾多的晉江華僑眷屬而言,僑批就等同于糧票,布票,送批的人就是“財神爺”,批信是僑眷的精神寄托,而隨批而來的僑匯,則是他們的物質來源,也支撐起那個時代晉江僑鄉的生活與經濟。
晉江市檔案館
羅裳山下的晉江市檔案館,有著館藏僑批55卷,共計5845件。“現存的僑批主要集中在福建、廣東等地,在構成‘僑批檔案’約17萬件的僑批中,僅閩南地區的僑批就多達2萬多件。”晉江市檔案館黃項飛館長介紹到。
而這其中,晉江市檔案館收藏僑批檔案實體數量為全省領先,主要來源地為東南亞的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國。
晉江市檔案館工作人員翻閱僑批
據了解,2013年僑批申報《世界記憶名錄》的時候,在福建省,晉江僑批的品種是比較豐富的,數量也比較多,是當時福建省申遺的一個主要參與者。
尤為珍貴的是晉江市檔案館還收藏著一些華僑家族的僑批,為我市僑批開發保護利用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素材。
118封僑批
見證一個華僑家族的發展歷程
每一封漂洋過海的僑批,都記載著一段故事。有118封僑批家族見證了一個華僑家族在海外的奮斗史。在晉江市檔案館館藏的僑批中,這個有118封僑批的主人家是深滬旅菲僑商張昌生。
張昌生,1890年生于深滬,家中還有四個弟弟。年少時的張昌生勤奮聰穎,在家鄉商業氛圍的熏陶下,又見家中兄弟甚多,便自行放棄學業,前往菲律賓學習做生意。
在菲期間,他發現菲律賓人沿襲西班牙及美國的洋派之風,上層社會對鞋履穿著特別講究,華僑社會中也大多崇尚西裝革履,皮鞋是必備之物。張昌生由此產生了做皮鞋生意的念頭,并立即付諸行動,后來成立了“履安鞋業公司”。
晉江檔案館藏
這118封僑批大多是1925年至1936年張昌生去世前的12年間,他多次返回深滬家中并在家鄉收到的僑批。據晉江市檔案館的工作人員介紹,共有31位寄批人。這些寄批人除了連襟陳取錫,胞弟張榮華,還有許多親朋好友和生意伙伴,足見張昌生的為人處世。
118封僑批的內容非常豐富,既有親朋好友的牽掛問候,也有生意事項的征詢,還有對晚輩成長教育的關切,更有對家鄉內外事務的掛念。
“昨日有接香港來信云,在香糖市,因罷工風潮仍續,停頓云云,咱擬欲配上海無,如輪船十分困難收載,即在垊發兌開折甚多,如欲暫且維持,應必須再需些款耳。咱滬旅菲諸同人,近日仍再提議組織同鄉會,現尚在規畫進行中耳。所云付去之報紙郵票不足,被罰。來幫當粘足也。未卜咱滬近況如何?……”
這是在菲的履安鞋業公司管事于1925年給張昌生寄回的一封僑批,大概四五百字,內容除了生意上的,還涉及旅菲深滬同鄉會的籌辦事宜。在這封僑批寄回不到兩個月,旅菲深滬同鄉會于1925年8月13日成立。
到深滬尋找張氏家族足跡
聆聽愛鄉往事
深滬僑聯介紹張氏家族善舉
“九十五年的歲月長河,雖然經過許多坎坷與風霜,但旅菲深滬同鄉會與故鄉的臍帶從未隔斷。即使故鄉的經濟已飛速發展,鄉僑們回饋故鄉的熱誠依然如舊。”深滬僑聯的陳榮燦等人為我們介紹到。
他們說,故鄉的學校、水電照明設施、一條條的鄉中大道,都留下旅菲鄉僑無私奉獻的足跡。“這其中,張昌生先生家族是深滬鎮區捐建公共設施、文教衛生、教育機構的先驅,他們是最早回來捐建的一個家族”,深滬僑聯常務副主席陳著賢說到。
陳榮燦細數張氏家族善舉
深滬僑聯榮譽主席陳榮燦還拿出一份材料,上面寫著“張氏三昆仲捐贈深滬公益事業統計”,詳細介紹了受張昌生等父輩人的影響,這個旅菲張氏家族后人一系列愛國愛鄉的事跡。
1964年,張昌生的長子張溫助就曾兩次委托同是深滬人的旅菲鄉僑帶一筆資金回鄉,準備參與家鄉的公益事業建設。不過當時并沒有人敢接手這筆資金,直到第三次帶回,才交由深滬中學校董會,捐建了當時的深滬中學禮堂。
張溫助及其胞弟張文炳捐款的批復
這之后的四十多年里,張溫助及其胞弟張文炳、堂弟張天保,以及他們的后人陸陸續續為深滬公益事業奉獻了許多。至今,陳榮燦還保留著1989年張溫助兄弟倆捐款的兩份批復,而我們也還可以在深滬尋找到張氏家族捐建的建筑。
念慈亭
就在深滬鎮人民政府不遠處,有一座名為“念慈亭”的亭子,這是1983年張溫助回來捐建的。深滬依山傍海的地理環境,民眾在靠海的山上修建房屋,陡峭的山體使得道路蜿蜒狹窄,落差很大,起起落落,彎彎繞繞。
“念慈亭”邊上的坡道就被當地民眾戲稱為“吐血崎”。過去,民眾要背著厚重的物品四處叫賣,確實辛苦。為了讓過路的鄉親有個歇腳之處,張溫助回來捐建了“念慈亭”。
深滬履安路
在深滬,張氏家族的幾座故居也還保存完好。故居所在的路叫做“履安路”,故居被當地民眾親切地稱為“履安樓”。
陳有義講述家族的故事
老房子現在還有他們的親戚居住著,其中,陳有義阿婆是張溫助等人的同輩人。她說,雖然旅菲的溫助等兄長已經過世,但是他們的后人若有回來,都還是會來老房子看看,和這里的親朋好友問候一聲,品嘗一回家鄉的味道。
張氏家族故居不遠處,是匡閨女學的舊址所在處。深滬僑聯的工作人員告知,這就是張溫助等人小時候回來就讀過的學校。
“溫助、文霖、木蘭、繡英、文炳諸小朋友聯鑒:自你們等去后,我十分念你的很。但是光陰如逝水狀的過去,不覺已兩個月了,你們在故鄉內的光景必定已欣賞了嗎。就是接到來信時,知道你們現在匡閨女學內補習。雖然咱故的教育沒有起色,也許是你們的好學令人欽佩啊……”
這一封很有特殊意義的僑批,同樣收藏于晉江市檔案館,是深滬旅菲僑商吳世霖寄給尚在家鄉讀書的張溫助等人的,信中除了羨慕孩子們能夠回家鄉,還鼓勵小朋友們要好好學習。
在這長達一百多年的時間里,中國歷經巨大的變遷,這一封封僑批,見證了海外華僑多年在異國他鄉篳路藍縷,艱苦奮斗的歷程,他們的血淚和夢想!這一封封南洋僑批,傳遞的是無價的真情,還有歷史的印記,以及特別深厚的華人精神,那就是無論何時何地,始終要保持愛國愛鄉的情懷。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