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年古井曾為泉州絲綢出口做出貢獻,明朝府邸見證中國與琉球國的友好往來,昔日名家留下明代東亞外交史重要詩作
小漁村珍藏“海絲”史跡
崇武潮樂村至今保留有不少“海絲”遺跡,下庵井就是其一。
□記者 吳志明 文/圖
核心提示
“我們村的一個水井看起來很古老,不知道是什么朝代留下來的。”昨日,崇武鎮潮樂村的村民致電本社24小時熱線96339反映后,記者隨同泉州學研究所所長林少川前往一探,發現那是一口南宋時期的古井,距今已經800多年。走訪期間,記者一行還發現,在崇武古城潮樂村水關內這片古樸而滄桑的土地上,俯拾皆是“海絲”史跡和東亞文化交流史的見證,經氏千戶府舊址、送別琉球學生時的詩作……
800年古井 漂染絲綢出口海外
村民所說的這口井位于崇武古城北面200多米一村民的院子里,外沿呈六角形、由水泥砌成、高約1米,井深3米多。乍一看與普通的井似乎沒有什么差別,但走近細看,就會發現其中的奧妙,和井沿不同,井內為四角形,井四周古樸滄桑。
據《泉州歷史人物》、《崇武文庫》等文史資料記載,此井叫“下湖井”,是南宋晉江人張顯開鑿的。張顯為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進士,后擔任連江縣丞,因反對秦檜賣國,為岳飛鳴冤,于乾道元年(1165年)被貶邊戍小斗(即今崇武)。
據崇武鎮潮樂村黨委書記張漢輝介紹,張顯當時住在蓮花山前的潮樂村,他開鑿了“下湖井”用以發展絲綢印染為業。據了解,這也是崇武第一口水井。
據潮樂村現存的《文獻黃氏家譜》記載,當年潮樂一帶夏布生產很興盛,吸引了外地直至晉江安海的商人前來收購。據嘉靖版《惠安縣志》記載,崇武一帶加工編織的夏布,早就銷售到國外。
而在古城西南處水關內100多米處,也有一口宋代開鑿的井——下庵井,外沿呈四角形,井內則為六角形,井深3米,常年出水量大。清代中期,下庵井北側經營絲綢、布匹的林氏廣記商號創建有相當規模的漂染作坊,就是取此井水漂染絲布。“林廣記”在當時很發達,店面綿延近百米,崇武人至今流傳一句話:“廣記布,穿不破。”其絲綢、布匹自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出口海外,為泉州絲綢出口做出貢獻。
古濠舊家見證了中國與琉球的友好往來史
古濠舊家 贈送官船交好琉球
從崇武古城水關沿著石板路往東走,走了100米左右便見到了一個石楹門,只剩下兩邊的門框和上面的門楣,門楣上鐫刻著“古濠舊家”4字,這就是有名的經氏千戶府舊址。據傳,其先人經勝于明朝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授崇武所第二伍“百戶”,其后人于1569年在大岞擒斬倭寇立功升“副千戶”,傳至崇禎年間襲授“千戶”,建千戶府。清初遷界時府邸被焚,只剩下石楹門及石埕三層。
據《崇武所城志》記載:“百戶經,掌勇字五十九號,四百料官船一只。此船后送琉球國中山王尚巴志”。對于琉球人而言,此舉在當時是很有意義的。據日本浦添市教育委員會編印的《琉球-中國交流史》記載,在朝貢貿易時代,船是中國與琉球友好往來的唯一工具,明初的琉球航海能力相當薄弱,尚處于“縛竹為伐、不駕舟楫”階段,就更不用說造船技術了。因此為確保朝貢和貿易的順利進行,琉球國向明朝統治者要船只的事情就時有發生,文獻資料也多有記載。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泉州市與浦添市結為友好城市,這一史實為泉州與琉球友好關系史留下了一段佳話。
外表普通的下湖井已有800多“歲”
《送琉球生返國》 異國情緣記錄外交
“圣教無天外,華風自海中。三臣辭卉服,五載入槐宮。返國君恩重,談經漢語通。片帆看漸小,萬里去無窮。托宿憑鮫客,傳書倚水童。重來應有日,臨別此心同。”此詩名為《送琉球生返國》,作者是惠安崇武潮樂村人黃吾野,字孔昭,他的詩、書、畫在明代嘉靖、隆慶、萬歷年間相當有名,世稱“三絕”。當時人稱:“山有武夷,人有孔昭。”
古代琉球與福建關系異常密切,朝廷如有遣員出使琉球,或琉球派貢臣、使節來華,多是從福建出入。明代以前,琉球就與泉州有貿易往來,明洪武五年(1372年)被列為15個免于征稅的國家和地區之一,因此與泉州關系尤為密切。
明萬歷八年(1580年),琉球派遣三個大臣到南京國子學學習中華先進文化。黃吾野游歷南京時,與他們結識,詩酒往來,結下了一樁異國情緣。當這幾個琉球留學生結束學業準備歸國時,黃吾野酒酣耳熱,欣然揮毫作詩以贈。詩中談及琉球三臣子辭官來華留學,現在學成回國,分別之際,雙方依依難舍。
這首詩反映了明朝與東亞國家友好往來的真實情況,是我國外交史上一篇不可多得的重要詩作。
專家:見證“海絲之路” 應加以保護
小小的地方就留有這么多遺存和史料,讓泉州學研究所所長林少川十分興奮。他告訴記者,絲綢、茶葉、陶瓷是“海上絲綢之路”出口的三大宗產品,如今它們都有了各自的升級版,安溪的茶葉走向世界,德化陶瓷享譽海內外,晉江、石獅的服裝也可算是絲綢的升級版。難能可貴的是,潮樂村的漂染水井見證了當時的染絲加工業的發達,而族譜里記載晉江安平商人從這里購買了夏布,再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出口到國外,因此這些古井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文物見證,值得好好保護,發揚光大,重振“海上絲綢之路”的雄風。
贈送戰船則說明了泉州造船歷史的悠久,印證泉州代表了中國古代造船技術、航海技術的最高水平,這在雙方的史料中都有記載,雙方的往來也見證了一段友好的歷史。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