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農商銀行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發放全省首筆設施農業補貼資金質押貸款,讓企業渡過難關——
后補貼變先貸款 遠水瞬間成近水
東南網1月2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程枝文 通訊員 莊子瑜 莊國輝)17日,福建省大象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泉港古縣生產基地100多畝的塑料大棚內熱火朝天。工人們忙著采摘大棚蔬菜、移栽育種幼苗,這是該企業拿到全省首筆設施農業補貼資金質押貸款后,投入設施農業結出的第一批碩果。
“第一撥農作物已收成,因為是無公害農產品,市場銷路很好,僅西紅柿一項已營收100多萬元。”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大象農業總經理李金龍說,他們先后流轉2000多畝土地,投入3000多萬元,本打算建設600畝設施農業,但由于流動資金不足,進展緩慢。泉州農商銀行這筆540萬元的質押貸款,及時紓解了企業發展難題。
按相關政策,發展設施農業可獲財政補貼。比如,在泉港區建一畝標準大棚,能獲得省市縣三級財政配套補貼2萬元,但前提是全建成并驗收合格。而建設一畝標準大棚的成本在5萬元左右,很多農業企業拿出這筆錢并不易,由于基本沒抵押品,也很難獲得金融機構貸款。
如何破解難題?去年3月,在反復調研、磋商和協調的基礎上,泉州農商銀行決定在全省率先探索設施農業補貼資金質押貸款。隨后,不少涉農企業提出質押貸款申請。6月,大象農業成為首批試點企業,以省市區設施農業補貼資金收益權質押,獲得質押貸款540萬元。
那么,如何控制融資風險?“風險點有兩個,一是標準大棚建設能否達標,二是財政補貼資金是否能及時劃撥到銀行。”泉州農商銀行泉港支行行長王錦龍說,為保證塑料大棚建設驗收合格,銀行全程參與標準大棚建設,同時聯合大象農業向泉港區政府遞交報告,商請協調辦理企業設施農業補貼資金質押貸款。
泉港區副區長蘇少波介紹,區政府收到報告后,立即召集相關部門,明確設施農業財政直補資金質押擔保及變現流程。這相當于政府部門出面保證流轉雙方的權責,財政補貼資金將直接劃撥到銀行戶頭。蘇少波表示,這種做法既發揮政府財政補貼資金對信貸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又緩解了設施農業的資金壓力。
540萬元貸款全投入設施農業后,大象農業100多畝塑料大棚在去年10月就建成,不但全達標,并已產生收益。而企業又將這筆收益回籠使用,目前已發展設施農業400多畝。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