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美麗社區 須保留大樹
小區綠化越來越少,讓人住得特別難受。王小姐住在泉州市區迎津新村13號樓,她說,父母住在浮橋,門前大樹成陰,感覺一回家溫度就低了好幾度。可從她家陽臺望出去,滿眼都是灰撲撲的建筑,夏天讓人感覺很煩躁。
眼前長了十幾年的大樹,因為小區的停車位規劃建設,不得不讓了位。小樹苗是會再成長,但在它長大長高這幾年,我們的眼睛成了犧牲品。
必須保留大樹
豐澤區建設美麗社區領導小組辦公室豐澤區住建局介紹,“美麗社區”是為民辦實事項目,重點解決群眾急需、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環境整治項目。
2011年,豐澤區開始推廣老舊小區整治,2014年正式提出美麗社區項目建設。現在,新城區建設項目要求,園林綠化用地面積占建設項目用地總面積的比例不低于30%。創建中,綠化為停車位和消防通道讓位,不是因為綠化不重要,只是和居民人身安全和日常需求比,綠化不是最重要的。
但在縮小綠化面積時,要求必須保留大樹。根據《泉州市城市園林綠化管理規定》,自2013年3月21日起,居住小區的綠化養護,由所在的社區及物業管委會負責,無需審批,但需要經過一半以上有表決權的業主表決通過。
目前,豐澤區已確定29個社區142個項目列入2015年度“美麗社區”建設項目,項目總投資2800萬元,豐澤區財政投入至少1500萬元,其余由街道和社區籌措。
慎重選擇樹種
綠化面積與停車位之爭原因在于地少。豐澤區交通與市政公用局介紹,在建議發展立體綠化時,需防范風險,同時樹種選擇很重要,要選擇適宜亞熱帶生長的植物。立體綠化指利用陽臺、建筑外墻發展綠化,但泉州不鼓勵在建筑外墻發展綠化,怕植物損害墻體,或招來蚊蟲。
部分老舊小區面臨樹種困擾。泉州市園林局科研所的一位工作人員說,像榕樹科,根系發達,不太建議種在空間較狹窄的地區。以橡皮榕為例,如果種在綠地中,根系發展很快,很容易對路面地基產生影響。最好是種在四周有水泥地的地方,可以減緩樹根生長,即便這樣,10多年后,樹根還是會漸漸破壞水泥,需要重新灌入水泥。
2003~2013年,泉州市園林局對小區的綠化進行審批,如果有不太適合的樹種,會提供建議。
例如一些帶刺的樹木,如木棉樹,就不太適合種在靠近行人居民的路邊,一般建議種在綠化區里面。夾竹桃科的樹木開花時會分泌毒汁,尤其是小孩活動區域,不建議種植。漆樹科如芒果樹,有些人會過敏,不建議種在離樓房較近的位置。一些飄絮類的樹木,不建議種得離住房太近。
小區綠化有講究
福建農林大學曾玉榮教授說,現代住宅小區,植物景觀應以喬木、灌木、草兒花卉、藤本植物有機結合,從園林植物的改善功能和葉面積指數關系入手,換算城市最佳效益結構為喬木+灌木+草(含地被、綠籬)。以鄉土樹種為主,成活率高,養護成本相對低。
社區綠化是為住戶生活服務的,應最大限度地考慮住戶生活和休閑的需要。除了具有觀賞價值外,綠化也可用來遮擋視線,以增強住宅底層的私密感;形成林陰道,方便居民出行;復合型的植被,還能將活動區與街區和周圍交通小道進行隔離,強化居住外部環境與步行系統、綠化系統的相互滲透和有機結合。其優點是:利用率較高;豐富街道景觀;分隔居住建筑與城市道路,阻滯塵埃,降低噪音,防風,調節溫度、濕度等,有利于社區小氣候的改善。
綠化所創造的環境氛圍,要滿足不同年齡階段居民。在小區入口,甚至是住宅入口,都要進行布景、綠化,同時在綠地中配有不同特點的活動場所,如兒童樂園(秋千、滑梯、沙坑等)、老人休憩場所(樹陰下及花池邊的桌椅)及中青年活動場所(單杠、羽毛球場)等。
□他山之石
1.林陰式停車場
林陰停車場是指,停車位間種植有喬木或通過其他永久式綠化方式進行遮陰,滿足綠化遮陰面積大于等于停車場面積的30%。林陰停車場的主要綠化形式有四種,即樹陣式、喬灌式、棚架式和綜合式。山東、安徽不少地方都有開展建設。
2013年10月,湖北襄陽的第一個生態林陰停車場投用,規劃面積4200平方米,擁有停車泊位46個,共栽植胸徑22厘米以上的欒樹56株,其他各類喬木301株,灌木2000余株,綠化面積1800平方米,綠化面積達40%以上。所用的高規格欒樹采用樹陣式種植,以數列的形式栽植于兩列停車位之間。同時,該生態林陰停車場還引入雨水收集利用循環系統,通過透水磚的使用,可有效收集雨水,引入地下排水系統,用于綠化植物的灌溉,促進節水節能和生態環保。
2.“私養公助”模式
為了提高社區綠化率,武漢滿春街去年開始探索新的社區綠化供給模式。由街道、園林局、社區三方完成社區綠化所需的花壇、花臺建設以及大型花草樹木的種植后,由社區內花卉愛好者對種植的花草樹木進行自愿認養,負責社區綠化日常維護,即“私養公助”社區綠化新模式。
認養人與社區居委會簽訂“認養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和職責。時間久了,養花護花成為所有認養人的生活習慣,每天早晚他們都會到自己的負責區去看看,給花澆澆水,利用空閑時間整理清洗一下花壇,如果碰到其他認養人,他們還會聚在一起,相互交流花卉養植心得,改善人際關系。(海都記者 花蕾 彭思思 謝明飛 編輯:沈桂花 劉榮寅 美編:葉炎平 龔長旺)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