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為本,尊重孩子的個性
那么,誰是家庭教育的主體?《指導意見》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孩子是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法定職責,要進一步明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
“孩子一出生,家庭教育就開始了。”教育部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傅國亮指出,家庭教育不存在“有”或“無”的區別,只存在“自發”還是“自覺”的區別,“任何職業都必須培訓上崗,只有家長不培訓就上崗,堪稱一大怪現象。”
究竟怎樣做家長,才能真正為孩子好?《指導意見》給家長開出了良方:
首先,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職責。廣大家長要及時了解掌握孩子不同年齡段的表現和成長特點,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斷提高家庭教育的針對性;始終堅持兒童為本,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和個性,創設適合孩子成長的必要條件和生活情境,努力把握家庭教育的規律性;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積極發揮榜樣作用,與學校、社會共同形成教育合力,避免缺教少護、教而不當,切實增強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其次,嚴格遵循孩子成長規律。學齡前兒童家長要為孩子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培養孩子健康體魄、良好生活習慣和品德行為,讓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小學生家長要督促孩子堅持體育鍛煉,增長自我保護知識和基本自救技能,鼓勵參與勞動,養成良好生活自理習慣和學習習慣,引導孩子學會感恩父母、誠實為人、誠實做事;中學生家長要對孩子開展性別教育、媒介素養教育,培養孩子積極學業態度,與學校配合減輕孩子過重學業負擔,指導孩子學會自主選擇。切實消除學校減負、家長增負,不問興趣、盲目報班,不做“虎媽”“狼爸”。
第三,不斷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廣大家長要全面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系統掌握家庭教育科學理念和方法,增強家庭教育本領,用正確思想、正確方法、正確行動教育引導孩子;不斷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堅持立德樹人導向,以端正的育兒觀、成才觀、成人觀引導孩子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重視以身作則和言傳身教,以自身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影響和幫助孩子養成好思想、好品格、好習慣;努力拓展家庭教育空間,積極主動與學校溝通孩子情況,支持孩子參加適合的社會實踐,推動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有機融合。
形成合力,學校、社會不能少
“下得了菜場,上得了課堂,做得了蛋糕,講得了故事,教得了奧數,弄得懂語法……”人們這樣調侃“媽媽新標準”。可是,能做到如此“超人”的媽媽能有幾個?正因為家庭教育起點“不平等”,學校和社會支持網絡的力量不可或缺。“由于家庭教育是非制度化、個性化的教育,其教育內容、方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庭的私人領域,而家長的教育素質、教育能力參差不齊、教育效果相差甚遠,需要借助學校、社會等力量做好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叢中笑解釋道。
《指導意見》要求充分發揮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各地教育部門要推動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家長參與、學校組織、社會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中小學幼兒園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機制,統籌各種家校溝通渠道;各地教育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進中小學幼兒園普遍建立家長委員會,中小學幼兒園要將家長委員會納入學校日常管理,制訂家長委員會章程,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作為重要任務,家長委員會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和實踐活動;各地教育部門和中小學幼兒園要配合婦聯、關工委等相關組織,在隊伍、場所、教學計劃、活動開展等方面給予協助,共同辦好家長學校,中小學幼兒園要把家長學校納入學校工作的總體部署。
同時,還要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會支持網絡。各地教育部門和中小學幼兒園要與相關部門密切配合,推動建立街道、社區(村)家庭教育指導機構,利用節假日和業余時間開展工作;利用各類社會資源單位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和實踐活動,擴大活動覆蓋面;指導、支持、監督家庭切實履行家庭教育職責,特別關心困境兒童,引導社會各界共同參與,逐步培育形成家庭教育社會支持體系。
“《指導意見》的頒布,為家庭教育工作的改革發展提供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機遇,給家庭教育工作的發展創造了一個新的空間。但必須強調的是,家庭教育的改革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參與,包括不同部門的協調,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實現家庭教育和整個教育深化改革的目標。”清華大學教授謝維和指出。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