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1月12日報道
人物名片
余光中
祖籍永春縣桃城鎮洋上村的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50年到臺灣。他是當代文學大師、著名詩人,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寫作的“四度空間”。余光中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
這中一個安放鄉愁的溫馨之所。
這是一個散發詩意的文化小筑。
遠處,留安山層林疊翠,青山如黛,被稱為永春標志的留安塔屹立于半山坡上;近處,集納眾山的萬古桃溪水,從面前緩緩流過……在這青山綠水間,一座富有閩南傳統風格的建筑便坐落在桃溪的南岸,背山面水,與留安塔對望。
這座建筑就是余光中文學館。它是兩岸首個余光中文學館,也是永春首個名人館。
隨著11月8日正式開館,這座歷經三年醞釀、建設、布館的文學館,得以讓更多的游客、文學愛好者零距離接觸、了解余光中充滿傳奇與詩意的人生經歷和創作歷程。
這里看立體的余光中
從桃溪流域綜合治理示范區花石段南岸往上游步行500米,便到達位于桃城鎮花石公園西面的余光中文學館。
文學館展廳位于館內最頂部,從靠近桃溪的大門進入必須爬上多級臺階,讓參觀者有種走上文學巔峰之路不易的體會。
整個展廳分上下兩層,共分《鄉愁四韻》《四度空間》《龍吟四?!返热齻€篇章十二小節,全面展示余光中的人生經歷、文學成就以及學者對余光中的研究及評價,可以說展現出的是最全面、最立體的余光中。
其中,“余光中簡介”和“余光中大事年表”采用中英文版,英文是由余光中的二女兒、高雄中山大學外文所教授余幼姍親譯。
“第一篇章主要從原鄉情、故鄉心到離鄉痛、望鄉愁等四個方面,對余光中的祖籍地永春桃城鎮洋上村、出生地以及人生經歷等進行全面展示,讓參觀者對余光中的人生經歷有更深刻的了解。”永春縣文化館負責人劉寶生介紹,“特別是在望鄉愁這一節里面,我們將臺灣詩人洛夫的《邊界望鄉》和永春另一位鄉賢梁披云的《番客謠》也進行展示,體現‘鄉愁’這一人類共同的主題。”
在展廳內,除了以文字的形式對余光中進行全方位展示外,還有他捐贈的300多頁手稿、部分實物等,并采用聲、光、電等多媒體手段,讓參觀者有更直接的感受。
除此之外,文學館還收集了余光中大量的作品、專集500多本,其中不少是余光中先生捐贈出來的,是目前收藏余光中文學作品最多的館所。
這里能體會深深的鄉愁
一首《鄉愁》,牽動海峽兩岸無數同胞的心。
“解我鄉愁,幸有此行。”2003年9月,余光中攜夫人一起回到桃城鎮洋上村,這是他晚年的第一次“原鄉行”。此后,他又數次回到祖籍地,并以“只要是桃溪水流過的地方,就是我的故鄉,我一定不會忘記”來抒發對祖籍地的深情。
2012年12月,余光中文學館奠基,余光中、范我存伉儷再次回到永春。
“那時,我的母親從江蘇坐船到泉州,再換更小的船沿著眼前的桃溪來到永春縣教書,和父親結婚,面對父母的這個遺蹤,我內心是很懷念的。”在文學館開館致辭中,余光中深情地回憶與家鄉、桃溪的一些往事,同時表示,除了將自己的一些文稿、手稿及照片包括叔叔余承堯的紀念物捐給文學館,“還將帶領臺灣的作家、學者過來”。
“建設余光中文學館時,起初范我存女士不大相信,她覺得以一個縣的實力要來投資建設文學館,而且是臺灣詩人的文學館,可能有很大的難度。但到今年8月份開始布館,邀請他們過來看時,他們徹底相信了,并且非常高興。”劉寶生介紹。
這里是文化振興的平臺
“不僅僅是觀光,還可以帶動文化教育的振興。”早在2012年奠基儀式上,余光中對永春建設余光中文學館就表示過肯定。
“近年來,永春縣開始充分挖掘包括白鶴拳、佛手茶以及紙織畫在內的地方特色文化,同時挖掘余光中先生這一名人文化。”永春縣委書記林錦明說,2012年,為促進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永春縣投入600多萬元編排以其詩作《鄉愁》作為背景的交響詩劇《鄉愁》。
“余光中文學館的投用,不僅可以構建對臺對外交流的有效載體,打造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擴大杰出名人的文學影響力和永春知名度;同時還可建設為余光中文學研究的基地和余光中文學作品的展示平臺。”林錦明說。
除此之外,該縣還將把余光中文學館打造為“鄉愁”的發源地及永春文化旅游的代表,做強該縣文化生態旅游品牌。
據介紹,隨著余光中文學館投用,該縣還將常態性演出交響詩劇《鄉愁》,并展示永春民俗以及紙織畫、漆籃、南音、白鶴拳等民間文化藝術,打造一條“聞香品茶、游園看戲、賞花練拳”的精品文化旅游線路。
余光中: 這里有我最深的原鄉情結
“我從1992年到現在23年間,已經回大陸60次以上,有時候一年回來七八次。因為文化,鄉思、鄉愁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余光中說,如今兩岸在文化上交流非常頻繁。每每提到大陸,提到泉州和永春,他總是動容地說:“這里有我最深的原鄉情結!”
“父親生在永春桃城鎮洋上村,我出生在南京,只在小時候回來住了半年。但平常在江蘇,父親跟我們或者跟朋友聊天時,我常聽他講起五里街、云龍橋還有很多永春的事情,所以印象非常之深。”余光中說。
“第一次,準備籌建文學館時,我回來看了現場。第二次回來,大樓框架就已蓋好了,但還沒布館。第三次是今年9月來,到現在不到兩個月時間,沒想到已經完成了布館。”余光中說,家鄉為自己做了很多事,是原來想不到的,“令我一家深深感動,文學館的建設,對民族文化傳承是一個貢獻,文化的作用可以綿延百年、千年”。
“我這次就是專為余光中文學館回來,這里藏著我對父親的回憶,是我感情的原鄉。”余光中說,“在生活上,父親對我的影響沒有母親那么大;但我之所以走上文學道路,卻是因為父親,我內心懷著對中國古典文學的深情。”
“12歲時,父親開始教我讀《古文觀止》等選集,在這方面給我破土、啟蒙,當時讀的大多是偏重理論性的文章。后來舅舅繼續教我古文,那時大多是古文美文了,如《赤壁賦》《滕王閣序》《阿房宮賦》等。”余光中說,“這期的《桃源鄉訊》,刊發了我四天前剛寫的一首詩《五株荔樹》,寫的就是故鄉的古厝及屋后的荔枝樹。”
余光中今年已88虛歲,談到至今能保持這么旺盛的文學創作的動力,余光中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對中文的熱愛,它是母語,這是自己對文化母親的向往和反哺,“這是我創作不竭的源泉”。
“兩岸民間文化交流同根同種,不需要翻譯,這就是血濃于水的一種表現。”余光中說,兩岸的文化交流,最自然、最基本、最靠近人性的是同鄉會。閩南人或者客家人回來尋根,跟同鄉會的關系很大,“在同鄉會里,大家最懷念的就是鄉音,這是經過時間積累加上歷史文化積淀的”。
打造地方文化名片
永春,古稱“桃源”,置縣至今已經1000多年,文化底蘊豐厚。永春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永春紙織畫和永春白鶴拳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時,永春還是著名僑鄉。
然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永春的文化底蘊并沒有散發出真正的文化魅力,文化軟實力只是看起來很美。
如何破局?答案就是要打響永春文化名片,推進文化強縣建設,讓永春的“文化瑰寶”綻放異彩。
近年來,隨著該縣對文化的重視和加大投入,我們欣喜地看到,包括白鶴拳文化、香文化以及名人文化正在成為該縣的一張張響亮文化名片,特別是由該縣投資建設的首個名人館——余光中文學館的建成投用,讓小縣大文化越走越靚。
文化不僅能夠展現一個地方的形象和魅力,同時也是發展軟實力。但同時,文化投入大、見效比較慢,許多地方的政府對此并不十分熱衷。
在這種情況下,做文化必須摒棄功利與浮躁,以實實在在的態度來逐步推動文化的發展。同時,在發展過程中,應該充分挖掘當地的優秀傳統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做好保護與傳承的工作,讓更多的群眾喜愛文化、參與文化發展。
從這個意義上說,永春余光中文學館的創辦,就是在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基礎上,打造的一張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名片,它不僅是對余光中文學活動、文學成就的展示,更是對永春人文精神的彰顯。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