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綠色,是一座城市的生命底色。
“草經冬而不枯,花非春仍綻放”,亞藝節期間,已入初冬的泉州,一派翠綠的景象給海內外嘉賓留下了美好印象。在街頭巷尾閑庭信步,繁花妝點滿眼春;于清源山上舉目遠眺,翠筆染綠一城景……這樣畫面,得益于泉州市歷屆黨委、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和國土綠化工作的高度重視。
自2012年底提出創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以來,泉州始終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創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作為一項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與經濟社會發展同規劃、同部署、同落實。經過三年來的深入推進,全市各項指標均已達標,這座千年歷史文化名城,因綠意的縈繞,更顯靈秀俊俏、活力脈動。 □本報記者 陳林森 朱娟娟/文 陳起拓/圖
綠色城市 刺桐城里推窗見綠
“創模”激起一城春水,數年耕耘,如今一年四季刺桐古城掩映在滿城“春色”之中。
近年來,濱海公園、桃花山公園、潘山公園、江濱公園、閩臺緣西側公園、泉州海絲藝術公園、市行政中心廣場及周邊綠地等一大批主題鮮明、功能多樣、風格各異的綜合性、區域性公園和綠化廣場、街頭綠地相繼建成,公園服務半徑不斷縮短、配套設施日臻完善。城在林中央,推窗即見綠,數據統計顯示,近三年中心市區累計新增公園綠地722公頃。值得一提的是,我市還將豐厚的城市文化底蘊和歷史元素融入公園建設之中,切實提升綠化品位,目前已規劃新建4815畝的泉州植物園,擬按5A景區標準配置旅游景觀及服務系統,建成集科研、科普、游覽、休閑功能于一體的城市植物園,預計2016年可局部開放,屆時市民游園又多了一處“綠色氧吧”。
放眼中心市區,不論是行駛在沿江沿海的濱海街、豐海路、山海路、東海大街,還是漫步在城市中心的刺桐路、田安路、溫陵路、豐澤街,所到之處花團錦簇,綠意盎然。在全面整治城區原有園林景觀路、林蔭路、主次干道綠地和河道綠地的基礎上,我市實施城市綠化、花化、彩化工程和綠化景觀提升工程,推進城市道路綠化景觀改造,先后完成了近20條城市主次干道的綠化建設及20余條城市道路的綠化景觀提升。而巨資建設的橋南立交互通區、晉江大橋南北互通、田安大橋北立交互通、朋山嶺立交互通等城市主要出入口50多公頃的景觀綠地也已形成日趨完善的城市綠色廊道。
再將目光轉至身邊,25個單位獲評全國綠化先進單位,70個單位獲評省級綠化紅旗單位,76個單位獲評省級花園式單位,21個居住小區、28個單位庭院被評為省級園林式居住小區、省級園林式單位庭院……這豐碩的成果得益于近年來我市持續深入開展園林式單位庭院、園林式居住小區創建活動和臨街單位、居住小區及城市干道、重要景觀節點等臨街圍墻拆墻透綠行動。近三年我市累計新增居住區、單位庭院附屬綠地380.79公頃。
綠色鄉村 美麗家園山清水秀
就在不久前的國慶黃金周,美麗鄉村游異軍突起,成為泉州今年旅游的一大亮點。市民暢游在青山綠水間,隨處可見的綠色,已不僅僅是養眼而已,更平添了幾分醉意。
為改善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建設鄉村綠色家園,我市積極引導農民通過利用道路、河道兩側,房前屋后,公共綠地和庭院,發展非規劃林地造林,完善村莊綠化布局,構筑多樹種、多層次、多功能的村莊植被生態系統,實現村莊綠化美化。2011年以來,全市完成綠色村鎮綠化彩化花化造林精品示范片建設,累計完成綠色村鎮綠化14.9萬畝,創建綠色村莊524個、綠色鄉鎮76個,建設省級示范綠色村莊12個。
珍貴樹種進城入村和鄉村風景林建設活動特色鮮明,每年有50個村莊獲贈珍貴樹種苗木,自2013年開始,我市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建設,年打造30個“風景林示范村”,目前已建設71個鄉村風景林示范村。
綠色通道 沿線景觀精心營造
交通要道兩側的景觀往往決定了個人對一座城市的初印象。在泉州,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省道被營造成“四季皆綠、四季有花、四季變化”的森林通道,綠城魅力與日俱增,風景這邊獨好。
我市優化森林通道景觀即科學又講究,選擇具有較高生態效益的鄉土樹種為基調樹種,采取近自然的人工森林群落型林帶建設模式。以植樹造景為主精心營造公路綠化景觀,2011年以來,全市累計完成綠色通道建設3.99萬畝,鐵路、公路沿線可綠化的宜林地綠化程度均超過95%;2012年在全省率先完成沈海高速公路泉州段森林生態景觀通道建設4932.3畝;2015年實施莆永高速公路泉州段森林生態景觀通道建設1600畝,福廈高鐵沿線綠化整治120畝。
綠色屏障 一方水土盡心守護
大江大海給泉州這座濱海城市帶來美景,也對水土保持提出了挑戰。造林綠化在裝點城市風景的同時,更是守護水土的重要保障。
為進一步鞏固沿海生態屏障,泉州加快了防護林體系建設的步伐,實施大項目、更新沿海基干林帶、風口造林、營造灘涂紅樹林、建設縱深防護林。2012年以來全市已完成沿海防護林體系造林6.2萬畝、封山育林90.7萬畝,沿海地區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老林帶更新難題取得突破性進展。
被稱為“地球之腎”的濕地在泉州同樣得到重視。在洛陽江大力開展以治理互花米草和種植紅樹林為重點的濕地生態修復工程,洛陽江紅樹林面積已由原來的257畝增加到近7000畝,成為全國現存面積最大的連片鄉土樹種人工紅樹林。此外,我市還編制了泉州市“四山兩江”保護規劃、泉州灣河口濕地保護規劃、清源山風景名勝區保護規劃等,加強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20萬畝。
綠色森林 生態功能日趨完善
森林覆蓋率直觀反映了一個地區森林資源的豐富程度,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地區的生態環境。
一段時間以來,我市所有宜林地、跡地被列為造林對象,在此基礎上大力拓展造林空間,持續開展“大造林”活動,實施疏林地補植和非規劃林地造林,2011年以來,累計完成了造林綠化124.5萬畝,年均造林綠化面積比“十一五”期間增加45%,在全市掀起了新一輪造林綠化高潮。不僅如此,封山育林、撫育管護等措施加大,完成森林撫育171萬畝、封山育林87萬畝,極大地改善森林整體質量,更加有效地發揮了森林生態功能。2012年至今,全市森林覆蓋率穩定在58.7%以上。
綠色產業 發展成果全民共享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城市綠起來,更要百姓富起來。
從“生態美”到“百姓富”,堅持以綠化促產業發展,將成果給予全民共享。市政府連續出臺了花卉產業扶持發展意見,推動花卉產業發展壯大,在結構優化、設施化建設、新品種研發創新等方面持續走在全省前列。目前,全市花卉產業總產值達46億元,比“十一五”期末凈增30多億元,擁有苗木基地9萬畝,溫室大棚面積103萬平方米,花卉企業550家、專業合作社51個,專業戶2000戶,擁有69個省、市級花卉生產示范基地,吸引4.3萬人就業,花農戶年均純收入增加了1萬多元。
此外,依托“美麗鄉村”建設,生態旅游蓬勃發展。在科學地指導下,農民積極發展森林人家、休閑農業、林下種植養殖等。全市現有森林人家45處,其中四星級森林人家1處、三星級森林人家7處;擁有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1家,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鄉鎮6個;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16家。“不砍樹、也致富”的綠色經濟真正惠及千家萬戶。
數字看變化
全市共投入造林綠化資金29.27億元
累計完成造林綠化124.5萬畝,年均造林綠化面積比“十一五”期間增加45%
中心市區累計新增公園綠地722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平方米
森林覆蓋率穩定在58.7%以上,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分別達43%和40.2%
全市完成義務植樹4400.22萬株,義務植樹盡責率達92.6%
花卉產業總產值46億元,年總產值比“十一五”期末凈增30多億元
五大保障呵護生態綠衣
124.5萬畝的造林綠化如何實現?怎樣讓全市森林覆蓋率穩定在58.7%以上?泉州深知創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是一項系統工程,近年來,全市多措并舉,強化五大保障,為城市鄉村披上生態綠衣。
組織保障
按照“黨政主導、部門推動、群眾參與”的理念,泉州成立創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領導小組,市長任組長,各相關部門單位為小組成員單位;各級綠化委員會機構健全,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研究解決把綠化創模工作納入年終績效考核范疇,層層簽訂造林綠化責任狀,將考核結果與干部任免結合起來,確保創模工作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思想保障
廣泛開展創模專題宣傳活動,與泉州晚報、泉州電視臺等主流媒體攜手宣傳創模知識,
在泉州市森林公園和各縣(市、區)森林公園及綠化示范鄉村設立宣傳標牌,利用LED顯示屏滾動播放創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宣傳口號等,不斷提升市民對創建全國綠色模范城市的支持率和滿意度,全市人民愛綠、植綠、護綠的意識明顯增強。
此外,泉州還積極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月活動,開展了以創建“美麗泉州”為主題的“雙擁林、巾幗林、成長林、幸福林、同心林、親子林、碳匯林”等全民義務植樹系列活動。
制度保障
泉州制定并實施《泉州市城市園林綠化管理規定》、《泉州市城市綠線管理規定》、《泉州市城市綠化綠色圖章管理規定》、《泉州市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規定》、《泉州灣河口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規定》、《關于進一步加強泉州市中心市區城市園林綠化管理工作的意見》等文件,對城市園林綠化進行歸口管理,理順市、區兩級綠化管理范圍和工作職責,并分批次完成綠地管養的上移下劃,有效緩解區級園林管理部門綠化投入不足、管養不到位的狀況。
此外,泉州推行園林綠化精細化管理,將市區各類園林綠地養護管理納入“數字城管”及市城市綜合管理考評體系,強化綠化考評監督。
保護保障
持續開展打擊破壞林地、野生動植物資源等專項行動,有效遏制違法犯罪行為,全市破壞森林(綠地)和林木案件、侵占林地(綠地)事件查處率達99.4%。
持續開展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城市重要水源地森林植被保護完好,功能完善,森林覆蓋率達到72%。
規范古樹名木管理工作,建立《泉州市古樹名木信息化管理系統》,認真開展古樹名木掛牌保護試點工作,全面查清泉州市古樹名木資源數量、種類、分布和生長情況,落實各項措施,有力加強全市古樹名木保護工作。
科技保障
為了強化科研能力,林業部門開展“一項目一調研”活動,共申報科研項目24個、調研課題40個,已發表科技論文40多篇,形成調研材料40多份,多次獲得省政府科技進步獎一、二、三等獎。
園林部門開展“泉州市道路綠化樹種規劃與行道樹引種、育種”、“泉州市垂直綠化植物引種與繁育”等多個課題研究。將科研項目的研究成果在實踐中加以推廣應用,推廣良種壯苗、近自然經營,倡導鄉土樹種、闊葉樹種營造,力推節約型園林綠化建設,全市林種和樹種結構合理,長勢良好。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