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四季度以來,一些處于退市邊緣的公司開始忙碌起來。為了避免退市的厄運,*ST公司近期各顯神通,掀起新一輪的“保殼大戰”。其中,資產出售、大股東支援、資產重組和政府補貼,仍是不少公司保殼的主要手段。
數據顯示,滬深A股共有49家*ST公司。其中,在三季報中預測2015年度將實現扭虧的有14家,還有9家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已實現盈利。如果沒有觸及其他可能導致退市風險的規定,這23家*ST公司明年將有望摘星脫帽。
說到這,不得不提一下在今年5月21日正式摘牌的*ST二重。
從*ST二重主動退市的背景來看,退市早已是不可避免的情況。2010年上市的二重,在2011年至2013年連續三年虧損,*ST二重股票于2014年4月28日暫停上市。此前披露的2014年的財報顯示,公司去年凈利潤巨虧79億元。此消息更是讓該公司退市成為板上釘釘的事情。
據《證券日報》記者獲悉,去年10月份,證監會頒布《關于改革完善并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見》,對于主動退市和強制退市后的重新上市做了區別對待,前者可以隨時提出重新上市申請,而強制退市公司必須在證券交易所規定的間隔期屆滿后,才可以向其選擇的證券交易所提出重新上市申請。
業內專家指出,這正是*ST二重申請主動退市的重要原因。而*ST二重的主動退市,也是我國自2014年實施退市新規后的首家主動退市的上市公司。
財經評論家溫鵬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ST二重主動退市是退市制度改革后的首個主動退市實踐案例,對于開啟新的退市模式,完善公司結構治理,提高市場有效性,加速與國際市場接軌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溫鵬春指出,對于企業而言,興衰成敗本來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上市公司也不例外,如何保證企業不被強制退市或主動退市,其根本還是在于提高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上市公司避免退市風險的關鍵還是要靠自己。”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楊德龍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首先,企業應努力經營,防止出現連續虧損。如果已經虧損了,企業就需要去尋找更好的資產以實現保殼的目的。因為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殼資源還是十分稀缺的。但總的來看,企業還是要為投資者的利益服務,同時,使本公司更具有投資價值。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