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合”成為最重要的關鍵詞:一批包括能源、航運在內的傳統巨頭兼并重組,力求消化過剩產能以成為更有效率的領軍者;一批包括滴滴快的、去哪兒攜程在內的新興企業合縱連橫,整合同質業務催生出各自行業的小巨頭。在產業升級、互聯網+、創新創業大浪潮的拍打下,“新巨頭時代”或已來臨。
新華網財經部將陸續播發年終策劃《新巨頭時代》系列稿件。
系列稿件之三——2015互聯網開啟融合之年 頻做加法誕生幾多新巨頭?
新華網北京12月22日電(記者萬方)如果說2014年的互聯網行業還是硝煙彌漫的戰場,那么“聯姻、融合”則給2015的互聯網圈帶來一絲看似溫情的色彩。
無論是細分領域內的“死對頭”開始大談“戀愛”,還是長期盤踞巨頭之位的BAT向圈內外大佬頻拋橄欖枝,都印證了騰百萬成立新聞發布會上馬化騰的那句話,“融合是趨勢”。
在融合大潮的滌蕩中,互聯網原本混亂的格局更顯明晰,隨著各個企業大打縱橫捭闔之牌,新的巨頭應勢而生。整合后的資源聚合,讓市場寡頭地位愈顯突出,同時小企業生存空間愈發逼仄,互聯網圈層從整體生態到細分行業正在迎接“新巨頭時代”。
“小小”聯姻 卡位細分領域頭把交椅
今年以來,出行、本地生活、OTA(在線旅游)等互聯網細分行業相繼曝出老大老二合并的消息。原本價格戰大行其道,非你死便是我活的硝煙戛然而逝,取而代之的是為看客津津樂道的互聯網“新小巨頭”。
2月14日,一度苦陷燒錢大戰的滴滴、快的情人節“浪漫牽手”,宣布實現戰略合并,被戲稱為互聯網圈子內最會燒錢的兩家企業 “閃婚”,讓人大呼神奇。有分析認為,在外部競爭壓力、政策環境加劇,內部燒錢模式無以為繼的關卡前,同質化嚴重的兩家公司選擇走到一起實在意料之中。
合并閘口一開,浪潮洶涌而來。
4月17日,58同城宣布戰略入股趕集網,雙方共同成立58趕集有限公司。根據協議,合并后兩家公司將保持品牌獨立性,網站及團隊均繼續保持獨立發展與運營。
10月8日,美團、大眾點評兩公司宣布合并后的格局,美團CEO王興和大眾點評CEO張濤同時擔任聯席CEO和聯席董事長。
10月26日晚間,攜程方面發布公告,稱與去哪兒網合并,此次合并以與百度達成股權置換交易的方式進行。
原本水火不相容的對手紛紛聯姻,動因不盡相同。既有如滴滴快的、攜程去哪兒,長期正面對壘身心俱疲后,減少內耗共同設置壁壘;也有如美團大眾,雙方本就是差異化競爭,尋求以合并達到整合資源互補長短的效果。
盡管初衷各有不同,但合并后的新巨頭對市場的高占有率卻是雙方喜聞樂見的。據第三方研究機構統計,滴滴快的合并后第三季度市場份額高達83.2%。
融合之勢給原本火藥味十足的市場帶來的影響顯而易見,通過實現各方資源的有效整合,提高資源使用效率、降低運營成本、開發新的產品。
合并潮,從某種角度上印證了中國互聯網聯合橫縱的途徑,正是資本的力量讓這個原本分割而分裂的市場,成為寡頭積聚的航母。在資方看來,新巨頭的頻繁誕生是市場的必然走向,畢竟環顧國外成熟市場,在同一個細分領域很少出現三四個對手“分庭抗禮”,這種必然也會促使原本竭澤而漁的市場重構更為有序的規則。
“強強”攜手 融合開放沖擊新高度
坊間戲言,“未來是屬于年輕人的,未來是屬于創業者的,但最終是屬于BAT的” 。雖然是句玩笑話,但某種程度上道出了目前互聯網圈從“百花齊放”到“三足鼎立”的格局演變。
在2015年層出不窮的并購案中,BAT的身影不斷隱現。滴滴、快的原本就背靠阿里、騰訊,突然合并被業界解讀為 “資本推動的聯姻”; 新美大的誕生亦是騰訊助推的結果,美團、大眾點評合并后的融資便由騰訊領投10億美元;就連近年一向低調的百度,也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搶占了OTA垂直領域的先機,通過主導攜程、去哪兒換股的方式牢牢坐穩行業第一把交椅。
據粗略統計,到目前為止,阿里的投資已有100余筆,涉及資金超過1000億元,觸角伸向文化、體育、醫療、O2O等各個領域,有網友戲言馬云“幾乎買下了中國互聯網的半壁江山”。
事實上,除了在互聯網圈子內更加密集的落子布局,構建自成閉環的生態圈以外,處于第一梯隊的BAT也以自有的擴張邏輯,在今年頻頻與“圈外”巨頭確立“戀愛關系”。
8月10日,阿里巴巴宣布以約283億元人民幣戰略投資蘇寧,成為其第二大股東;蘇寧以140億元人民幣認購不超過2780萬股的阿里新發行股份。
消息一出業界嘩然,因為就在三年前,張近東還曾放話“競爭對手不是劉強東而是馬云”。背后的利益邏輯清晰明了——屢攻線上無果的蘇寧需要阿里的用戶和流量,急需O2O戰略落地的阿里也看中了蘇寧成熟的物流體系以及遍布全國的門店網點。
10月17日,騰訊與京東共同宣布推出全新戰略合作項目“京騰計劃”,這是自去年騰訊宣布戰略入股京東,京東吞并后者電商業務之后祭出的又一深度合作。
11月18日,百度與中信集團在北京聯合宣布,雙方達成戰略合作,百度與中信集團旗下中信銀行發起設立百信直銷銀行。
中國民營企業“強強聯合”的潮流,與目前國家倡導的“互聯網+”相映而生。蘇寧董事長張近東就曾多次表示,誰抓住了線下,誰才有能力沖擊更高的高度,這也是BAT紛紛轉型積極擁抱線下和傳統產業的原因,“未來5年最大機遇是互聯網與實業結合”。
中間層轉型互聯網+ 誰能成為下一代巨擘
與垂直領域以資本操作實現合并、BAT以開放平臺尋求線上線下融合相比,在外界看來,處于第二梯隊的360、京東、小米等中間力量則顯得更像“獨行俠”。除了在企業內部的經營廣度上持續深耕外,似乎鮮少聽到與外部產生聯姻的舉動。
事實上,在互聯網+的政策助推下,互聯網的中間力量也以自身的核心資源為起跳點,精準搜索合作伙伴。
3月,華策影視宣布,已與小米科技達成戰略合作,華策將開放節目總時長高達10萬小時的版權庫。小米以終端優勢為依托,繼續探索影視內容產業與渠道的深度融合模式。
年中,長達數月之久的360、樂視、酷派的“三角戀”,是年內兩大互聯網公司爭相“娶妻”的另一經典案例。死磕樂視、酷派的周鴻祎,正是手持“高流量“的令牌,強勢進軍線下智能硬件。
時至年末,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和京東集團創始人劉強東的Q版形象更是在大小屏幕強勢刷屏,雙方聯手明確傳遞信息:“沒有互聯網,你會明珠暗淡。沒有先進制造業,你是空中樓閣。那我們攜手,讓世界愛上中國造”。與京東一樣,“互聯網+制造”已成為目前不少互利網企業瞄準的新風口。
互聯網第二梯隊的開放融合之路,走得更加小心翼翼:既不能如BAT般,大舉投資或是與行業外大佬直接孵化新公司,畢竟話語權和實力決定了行動范圍和深度;也不能如小巨頭般受資本助推被動合并,因為雷軍、周鴻祎們的骨子里還存有與BAT一爭天下的決心。
有分析認為,從對資本流量的汲取能力、人才的儲備情況、現在的體量和占有率來看,小米、360等第二梯隊企業最有可能成為沖擊BAT的力量。當然,互聯網行業的機遇稍縱即逝,究竟誰能成為下一代巨擘仍然是未知數。
無論是圈內戀愛,還是向圈外突破,歷經二十年繁榮的互聯網行業走過了前十年門戶頂梁、后十年BAT引路的黃金發展期。進入第三個十年,互聯網的影響力度已然更上一個臺階,沒有哪一個企業可以單憑一己之力把握住“互聯網+”的融合大潮。
或痛苦或甜蜜,互聯網企業們都以各自的方式擁抱和迎接發展旅程中的“伙伴”,而可以預期的是,處于瞬息萬變的因特網中,一個個新的巨頭將在融合浪潮里以或嶄新或轉型的方式出現在你我視野。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