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這學期即將結束,晉江陳埭溪邊民族小學的閩南語水平測試也即將開展。報名的學生如果通過測試,會領到一本《等級證書》,同學們都將它視為榮譽。這已是溪邊小學開展閩南語進課堂的第5個年頭。不只有溪邊小學,今年9月,晉江陳埭鎮19所小學一、二年級以及1所幼兒園的學生也開始學起閩南語課程。陳埭的小學里有近85%來泉務工人員子女,對于他們來說,每周一節的閩南語課是融入當地的起點。
然而,當陳埭的小學生們開始講閩南語時,近日,記者走訪發現,一些土生土長的泉州小朋友,卻不講甚至不會講閩南語了。專家呼吁,普通話和閩南語并不對立,保護閩南語傳承刻不容緩。
□泉州網-泉州晚報記者 陳靈 石偉琴 文/圖
現象篇
走訪中,記者發現,不少孩子不講閩南語,很大部分原因來自于家長。他們或覺得孩子講閩南語難融入學校環境,或認為自己講不好,也不想教孩子。
年輕父母講不好 不愿意教孩子
“從小到大,我只跟父母說閩南語,其他場合基本都說普通話,這導致很多閩南專有的詞匯、俗語我都不會說了,只能用普通話音譯,實在音譯不了的,用普通話代替。”安溪的洪女士今年剛滿30歲,和記者交談時,已不能連貫地講閩南語,遇到某些詞匯也是用普通話替代。她用閩南語自嘲道:“雞母屎,半黑白。”
“我自己都說不好,也就不愛跟孩子說。”因此,她跟4歲的女兒一直都用普通話交流。“我老公是德化人,閩南語腔調和我老家的不同,有的我聽不懂。認識他之后,我們夫婦也是用普通話交流的,他也就不和女兒說閩南語了。”
當被問及是否擔心女兒今后不會說閩南語時,洪女士倒是有些許擔憂,“在幼兒園里,老師和同學都說普通話。她只有回老家時,才能接觸到閩南語。照這樣長大,可能真的不會說了。”
老人幫忙帶孩子教出“地瓜腔”
“多七蘇菜,不然長不高。”奶奶把小白菜夾到孫女碗里。
“不喜歡七。”小孫女嘟起小嘴。
見女兒的普通話說錯了,坐在一旁的鄭女士趕緊糾正她,“是吃蔬菜,不是七。”
惠安的鄭女士夫婦在泉州市區一家公司上班,女兒在市區的小學念一年級。由于上班時間不固定,夫婦倆便把女兒的奶奶接來幫著帶孩子。“我們從她小時候就跟她講普通話,也想給她打造一個說普通話的環境,因此要求爺爺奶奶也跟她說普通話。”鄭女士說,女兒和他們夫婦講話時,普通話明明挺標準的。在學校時,老師也從未反映過她普通話的問題。然而,孩子的奶奶來市區一段時間后,他們發現,女兒的普通話就變味了,“她自己都沒意識到,和奶奶說話時帶‘地瓜腔’,所以每次講錯,我們都要糾正過來。”
學校都講普通話 擔心孩子融入難
今年32歲的小蓮是一個7歲孩子的媽媽,早在懷孕之時,她便與老公、公公婆婆等商量好,等到孩子出生,在孩子面前全家都要說普通話。“他兩歲多時我們就送他去早教班了,那里的老師和孩子都是說普通話,如果不教他,怎么學?”小蓮說,幼兒園、小學也全部是普通話授課,兒子若是說不好普通話,怎么融入學校的環境?
因此,直到7歲,小蓮的兒子還是不會說閩南語,甚至連聽都不會。“到現在我們還是主張要用普通話交流,畢竟孩子現在在學校的教育是最重要的,閩南語想學的話,等他長大之后還是可以學的。”
覺得閩南語“土”孩子不愿意說
上周末,小斯帶著4歲的女兒回安溪虎邱的老家,當孩子們一起開心地玩耍時,小斯卻發現女兒不太與當地的孩子交流。“一直不怎么說話,要不然就是小朋友用閩南語問她,她卻用普通話回答。”這一幕,著實把小斯嚇到了。
“平常在泉州都是奶奶帶,可是也會和孩子說閩南語啊。”小斯說,女兒小的時候,他們用普通話交流比較多,從女兒2歲開始,全家人便使用“雙語”,因此她不僅會聽、也會說閩南語。“不過平時她閩南語就說得不多,會不會是因為周圍人大部分時間都是說普通話,孩子便覺得閩南語有點‘土’,不愿意說呢?”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