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底,福建省首個“中國陶笛藝術教學實驗基地”將在豐澤區第三實驗小學揭牌;泉州地區第一個小學國家級課題——《“詩笛”辦學特色與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研究》即將結題。作為在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立項的小學國家級課題,該課題不僅在我市是第一個,在我省也是極少的。作為一所創辦不到五年的小學,豐澤區第三實驗小學何以取得這個課題并順利實施?學校辦學有何與眾不同之處?記者走進豐澤區第三實驗小學進行采訪。
人物名片
蘇偉毅,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第三實驗小學校長,“小中高”教師,全國骨干校長,福建省小學語文學科教學帶頭人,泉州市小學教學名師,豐澤區引進優秀人才。曾獲得福建省第四屆中小學藝術教育校長論壇一等獎。現主持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教育部規劃課題《“詩笛”辦學特色與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研究》,在學校管理與語文教學有著較為顯著的研究成效。
以“誠”文化為立校思想之源
豐澤區第三實驗小學創辦于2011年8月,是豐澤區政府高起點進行規劃創辦的一所新校。蘇偉毅通過全省公開競聘成為學校的首任校長。有人說,蘇偉毅趕上了一個好時機,全新的一所學校一張白紙可以大展宏圖實現自己的教育信念。也有人說,全新的學校除了兩棟高樓什么都沒有,什么都要重新開始,很難!
面對這所新校,蘇偉毅冷靜思考: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觀念,需以文化為載體,提高學生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促進學校內涵式發展。為構建新辦校的文化內涵,他以《中庸》、儒學的“誠”文化為立校的思想之源。他立足于對傳統文化內涵的思考,從“誠”文化出發,著力于辦真校,治真教,育真人,以校名中的“三”、“實”,提出了“三實”校訓:“真實、信實、踏實”。真實,即真實地教育、教學,辦符合教育規律、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真”學校,老師做到真抓實干,學生得到真才實學;信實,即信實地為人、處事;踏實,即踏實地工作、學習,不浮不躁,謙虛謹慎,作為全校師生的訓誡。他還結合“和諧、靈動、智慧”的教育思想,進行“和諧家園、靈動學園、智慧校園”的構建,引領學校的發展。
以“詩笛”為特色弘揚傳統文化
梳理辦學理念的同時,蘇偉毅校長立足于傳統優秀文化藝術的沃土,以“文化藝術”為突破口,從中抓住“詩詞”與“陶笛”這兩個點進行傳承與創新,提出“吟誦詩詞三百首,會吹陶笛一小把”這一辦學特色。豐澤區第三實驗小學雖然年輕,其辦學特色卻具有豐厚的歷史底蘊。
“傳統文化、傳統藝術在學校缺失的現象比較普遍,我們從一開始就提出文化藝術教育‘復位’,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精華,觸摸傳統藝術的靈魂,在幼小的心靈中植下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蘇偉毅表示。為讓“詩笛”文化真正落地,學校組織編寫“詩詞課程”,從詩山詞海中遴選出適合小學生誦讀的300首作品,啟動“三讀行動”,并用詩詞形式構建走廊文化和電梯文化。對傳統藝術,他從陶笛入手,加強“校本研究”,習練陶笛演奏技巧,探索教學方法,并開發“校本課程”。結合小學音樂課本,選取部分歌曲,編成各個學期陶笛吹奏練習曲;還將部分朗朗上口的古詩譜上曲子,用于陶笛吹奏和學生吟唱;也選取一些閩南童謠、泉州地方歌謠,譜成陶笛吹奏曲。學校還通過聯系陶笛藝術委員會的專家輔導培訓,結合校內自我學習培訓的方式,來加大陶笛課程的推廣。
“校園有了文化,底蘊更為深厚;校園有了藝術,精神更顯靈動!” 蘇偉毅認為,學校不僅僅是“做技能”的習練,更從“做文化”層面去探索與實踐,力求讓傳統文化與藝術走向融合,逐步形成學校辦學特色,從而涵養學生人文精神,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為學生終生發展奠基。
□本報記者 曾聰虹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