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15年,對世界來說是命運多舛的一年:巴黎爆發恐襲震驚世界、艾蘭之死引爆難民危機、俄機被炸兩百多人遇難……本報今日推出年終特稿,回顧2015國際大事,希望來年這個世界更加和平與安定。 (宗和)
亞投行
6月29日,醞釀半年多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在北京簽署,5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代表齊聚北京見證這一歷史時刻。中國主導籌建的亞投行,將翻開國際金融體系新的一頁。 人民幣“入籃”
11月3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批準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至此,“貨幣籃子”就開始有新興經濟體的貨幣了,金磚國家要求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金融體系,現在顯然邁出了一大步。IMF認為,人民幣“入籃”將使“貨幣籃子”多元化并更能代表全球主要貨幣,從而有助于提高SDR作為儲備資產的吸引力。
東盟共同體
11月22日,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10個成員國的首腦在吉隆坡宣布,在12月31日正式建立以政治安全、經濟及社會文化作為三大基礎支柱的東盟共同體,同時還通過了指出未來10年發展方向的《東盟:愿景2025》文件。這是亞洲地區第一個次區域共同體。這不僅是亞洲區域一體化的里程碑,某種程度上,也是世界格局“區域化”的里程碑。這一區域超過6.3億人,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6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7位,估計可在2030年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相對于中東和其他發展中地區,東盟共同體相對政治較為穩定,經濟發展速度名列前茅,在今后世界格局變化中將擁有更大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氣候峰會
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于11月30日至12月12日在巴黎舉行。大會目的是促使196個締約方(195個國家+歐盟)形成統一意見,達成一項普遍適用的協議,并于2020年開始付諸實施。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主席、法國外長法比尤斯11月28日宣布,已有183個國家作出了有具體數字目標的溫室氣體減排承諾,“這是一個巨大的成功”。12月12日,經過長達兩周的緊張談判,終于簽訂了《巴黎協定》。《協定》指出,各方將加強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全球應對,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并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全球將盡快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達峰,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
打擊伊斯蘭國
11月13日,巴黎發生“黑色星期五”恐怖襲擊,造成百余人死亡,震驚世界,被認為是第二個“9·11”事件。“反恐”,已成為今年影響全世界的大事。標志性的影響和災難除了今年年初法國發生恐怖襲擊“查理周刊”編輯部事件,還有10月31日俄羅斯民航飛機在埃及上空爆炸,機上217名乘客和7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伊斯蘭國不僅威脅歐美等國,展開多點襲擊,而且向全球蔓延,搞得人心惶惶。9月下旬,聯合國安理會舉行反恐峰會,一致通過2178號決議,強調要努力遏制恐怖主義對國際和平與安全構成的威脅,為全球反恐合作(聯合或攜手合作打擊恐怖主義)創造了可能性。俄美法德等國發動密集軍事打擊行動。
俄土交惡
11月24日,俄羅斯一架蘇-24戰機在土耳其與敘利亞邊境墜毀。事后,俄土雙方確認了這一消息,并先后表示,該架戰機系被土耳其F-16軍機擊落。土耳其方面則辯稱,該國有權擊落侵犯領空的外國戰機。俄總統普京用極其嚴厲的措辭譴責了土方,稱其行為是“背后捅刀”,并表示土耳其方面將付出沉重代價。戰機被擊落事件后,俄開始加強在敘利亞的軍力,部署S-400防空導彈系統,并將再增派戰機。與此同時,俄總理梅德韋杰夫打響了對土制裁的“全面經濟戰”。普京簽署總統令對土耳其實行大規模制裁,項目包括旅游、貿易、人員往來。
難民危機
9月2日,敘利亞小難民艾蘭和家人乘坐的船只沉沒,他的尸體被沖上土耳其海灘的照片傳遍全世界,凸顯難民危機的辛酸景象。深受戰亂、貧窮困擾的中東、非洲難民鋌而走險,一路顛沛流離、風餐露宿,前往心中向往的歐洲,造成歐洲出現二戰后最嚴重的難民危機。十年前美國入侵伊拉克、利比亞造成的亂局持續發酵,幾年前橫行北非中東的顏色革命惡果繼續顯現。
隨著中東局勢持續動蕩,歐盟委員會預計,這波難民潮可能持續到明年,明年年底前踏入歐盟的難民總數預計達到300萬。歐盟多次就難民問題舉行會議,各成員國陷入紛爭,最終出臺的歐盟轉移安置難民方案難以真正解決難民壓力。
尼泊爾強震
4月25日,尼泊爾發生8.1級地震。截至2015年6月11日,地震至少造成8786人死亡,22303人受傷,中國西藏、印度、孟加拉國、不丹等地均出現人員傷亡。聯合國尼泊爾駐地協調員辦公室報告說,尼泊爾全國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即800萬人受災,其中140萬人急需糧食援助。在聯合國呼吁協調下,全球迅速為尼泊爾募集到將近4.75億美元捐款,承諾的捐款總額則達到41億美元。在向尼泊爾震區派出國際救援隊的國家中,中國是第一個有重型救援隊到達震中、第一個全面展開施救、第一個救出幸存者的國家。中國國際救援隊在尼泊爾震區創下的一個個第一,頻頻贏得國際社會的贊揚。
伊朗核協議
6月至7月,伊朗與聯合國五常加上德國在維也納展開最后一輪密集磋商,并在兩次延期加時磋商后,于7月中旬完成這場長達9年的長跑談判。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伊朗核協議。長達10年的對伊朗制裁將被取消。伊朗核協議達成,一方面有利于緩和中東地區緊張形勢,另一方面,也引起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等國的不滿,它們和伊朗的斗爭將進一步激烈。這將促使中東戰略格局出現新的變化。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對達成限制伊朗核計劃的“歷史性”協議表示歡迎,稱這會幫助中東地區獲得和平。
反戰紀念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5月9日,俄羅斯開啟本國史上最大規模慶祝衛國戰爭勝利紀念活動,150座城市舉行游行慶祝或閱兵。5月8日前后,西歐各國相繼開展“歐洲勝利日”紀念活動。9月3日,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首次以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為主題舉行盛大閱兵。
與此不和諧的是,日本政府9月30日正式公布了允許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的新安保法,該法將在公布后6個月內實施,標志著日本戰后“專守防衛”的安保政策發生重大轉變,遭到在野黨、憲法學者、普通民眾等日本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對。
美古復交
古巴駐美國大使館7月20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升旗開館儀式;同一天,美國駐古巴利益代表處正式升級為使館。按照美國與古巴先前達成的協議,兩國在7月20日零時過后正式恢復外交關系。美國國務卿克里表示,美古兩國在時隔54年后正式恢復外交關系并重開大使館,這是“歷史性的一天”,也是為兩國關系發展“清除障礙的一天”,這代表冷戰早已結束,兩國之間相互接觸比相互疏遠更符合雙方的利益。古巴外長羅德里格斯表示,古巴愿在尊重、平等、不干涉古巴內政、不損害古巴獨立和主權的基礎上與美國開展合作,推進兩國關系正常化;盡管雙方有深刻分歧,但古巴相信兩國能夠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以文明的方式實現“合作與共存”。他呼吁美國取消對古巴的經濟、商業和金融封鎖、歸還強占的關塔那摩海軍基地,尊重古巴主權。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