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5年,對于泉州文化而言,值得永遠銘記。續接東亞文都的輝煌,泉州佇立于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揚帆出航。在萬眾聚焦的宏大舞臺上,泉州叩響了文化共生、民心相通的大門,延續傳承千年的海絲精神;在生機勃發的文化浪潮中,泉州譜寫自己的篇章,用敢為人先探索和實踐,詮釋東亞文都新的內涵。文化帶動古城復興,助推業態更新,引領新區發展,同時也在重塑城市的靈魂,讓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油然而生文化的自信、自覺與自豪。
1
非遺瑰寶傳承新路
泉州木偶藝術傳播交流中心香港揭牌
2015年新年伊始,由晉江市掌中木偶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和香港偶影藝術中心攜手打造的“福建晉江木偶藝術文化傳播交流中心”揭牌儀式在香港舉行。據悉,這是內地首個藝術院團在香港設立交流中心。這一項目得到國家文化部支持,入選文化部2014年十項“對港澳重點項目”之一。
晉江木偶藝術文化傳播交流中心成立后,依托香港偶影藝術中心為基地,充分利用兩地的藝術資源,創新文化工作思路,拓展兩地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弘揚與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
“這是香港和晉江木偶院團交流里程碑式的‘攜手’。內地木偶院團對傳統表演藝術保留得十分完好,香港木偶院團吸收了西方的藝術,表演形式更為多元。此次合作有利于提升兩地木偶藝術創新能力和表演水平。”香港偶影藝術中心主任黃暉說。
2
市民暢享文化成果
五大劇團公益演出鬧元宵
正月里來鬧元宵。2015年在“戲窩子”泉州,一臺臺傳統大戲輪番上演,南音、木偶、梨園、高甲、歌舞等五大劇團聯袂為市民獻上連臺好戲。
元宵佳節前后共25場精彩的公益演出讓文都正月看點十足。千年雅樂既有《望明月》、《梅花操》等經典唱段,也有由中國曲藝牡丹新人獎獲得者莊麗芬表演的《滿空飛》等唱段;梨園戲《皂隸與女賊》、《李亞仙》、《蔡伯喈》等,大部分是宋元時期流傳至今的古老劇目,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劇中許多表演形式和語言均保留著古代文化色彩;泉州提線木偶戲《古藝新姿活傀儡》精彩不斷,高超的表演藝術受到熱烈歡迎;泉州市高甲戲劇團連演三場新編高甲戲《范進中舉》;泉州歌舞劇團在泉州音樂廳為市民獻上兩場交響音樂會,兩場演出曲目各異,以民族路線為主,把西洋交響樂民族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安排了南音交響演出。
3
文壇譜寫海絲新篇
著名作家組團來泉“絲路采風”
今年3月底,以中國散文學會會長王巨才為團長的2015中國著名作家“海上絲綢之路”采風團,深入泉州海上絲綢之路景點考察,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建言獻策。此次來泉的采風團中,有阿來、葉梅、關仁山、肖克凡、陳應松、邱華棟、張楚、潘向黎、楊少衡等近20位著名作家。
此次采風活動由福建省文聯、《人民文學》雜志社主辦,在泉期間,采風團先后到開元寺、清凈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清源山老君巖、馬可·波羅出航處和蟲尋埔蚵殼厝等地采風,感受泉州千年海上絲綢之路燦爛文化,同時助力泉州文學發展。
采風團認為,當前我國全面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泉州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重要組成部分,這里的人民形成了一種很好的文化觀念,這種優良的文化傳統十分重要,要堅守自己的根,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特別需要有這樣的文化自信。
4
藝術大師再出力作
蔡國強故鄉炸出驚世“天梯”
6月15日凌晨,著名藝術家蔡國強在故鄉泉州泉港區惠嶼島點燃500米“天梯”,迎著晨曦對話宇宙,實現了他21年的夢想。
準備了21年的“天梯”作品,是蔡國強獻給故鄉泉州的禮物。“天梯”連接著地球和宇宙,連接著現實與無限,連接著自己與故鄉。這件作品創作先在地面鋪一條500米長、5.5米寬的繩梯,借助系留球將它拉起,升入夜空。點火后,好像一座金色焰火梯子剎那間拔地而起,帶著人們仰望天空,與無限宇宙對話。這一構想,經歷1994年在英國巴斯、2001年在上海APEC、2012年在洛杉磯的一次次挑戰和挫折,“天梯”已被廣泛介紹,感動許多人,但一直未能實現。此次成功創作后,蔡國強說,他在家鄉美麗的惠嶼島優雅地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5
泉籍影人嶄露頭角
最火電影咱厝導演擔綱
根據國家電影專項資金辦公室數據,2015年全國上映電影300多部,累計票房突破400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近50%,其中,約60%的票房由國產影片創造。在影視產業迅猛發展的今天,泉州籍電影人也逐漸嶄露頭角,備受矚目。
今年,最火的國產無疑是《捉妖記》。今年7月《捉妖記》上映,第8天后票房突破10億元大關,7月26日刷新《泰囧》保持了兩年的華語票房紀錄,登頂華語電影票房冠軍。最終《捉妖記》以24.23億元的成績刷新了華語電影的票房新紀錄,擔綱本片導演的就是咱厝人許誠毅。1989年,許誠毅開始在夢工廠工作,代表作品有《怪物史瑞克》,該片曾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憑借《捉妖記》許誠毅進入一流導演行列。
導演紀錄片《我的詩篇》的晉江人吳飛躍也是廣受關注的影壇新星。《我的詩篇》將視角對準寫詩工人這一獨特群體,上映后引起很大反響。先后獲得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紀錄片,第52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提名、最佳剪輯提名的紀錄片。12月10日,在2015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上,《我的詩篇》還被授予年度最佳紀錄片榮譽。
6
文化盛事再續佳話
2015世界閩南文化節金門舉行
9月17日至19日,2015世界閩南文化節在金門舉行,開幕式上舉行了具有濃郁閩南風情的文藝演出,泉州的高甲、木偶、梨園、南音等精彩節目,深受金門民眾歡迎。
2015世界閩南文化節內容豐富,包括世界閩南文化節開幕式及閩南藝文匯演、金門所在地文創展、閩南學術研討會以及金門采風等,通過一系列活動弘揚閩南文化,促進閩南文化交流傳承,同時也體現金門在閩南文化圈中的獨特地位。金門保留了不少閩南文化風貌,尤其是傳統聚落、建筑及民俗文化,是一座“閩南文化的寶庫”,本次世界閩南文化節在金門舉辦,較全面地展示金門與閩南文化的歷史人文之美。
世界閩南文化節由2010年在泉州舉辦的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節發展而來,繼臺灣、泉州、澳門之后,金門成為世界閩南文化節的第四個舉辦地。2016世界閩南文化節將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市舉辦,將進一步深化“海絲”沿線主要國家在文化、經濟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為閩南文化傳承發展帶來更多機遇。
7
文創產業收獲碩果
第八屆文博會泉州榮獲最高獎
在10月30日-11月2日舉行的第八屆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上,泉州參展團受到兩岸客商的高度關注,也得到文化部和省領導的肯定,成為最具人氣的展區之一。此外,泉州還榮獲優秀組織獎(最高獎)及最佳展覽展示獎入圍獎。
本屆文博會,泉州63家文創企業參展,展位多達164個,創歷屆之最,也成為本屆文博會除廈門外參展展位最多的地市。在文博會期間共簽約文化產業項目20個,總金額達110多億元,同時,征集文化產業投融資項目31個,金額達168.69億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泉州工藝美術大師共有98件文創作品入圍兩岸工藝最高獎——“中華工藝精品獎”,其中榮獲金獎5件、銀獎11件、銅獎25件,最佳傳承獎5件、最佳創意獎6件、最佳技藝獎2件;同時還有29件作品榮獲中華工藝優秀作品獎,其中金獎7件,獲獎作品均為全省最多。
8
情系亞洲逐夢海絲
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在泉舉行
11月8日至15日,由文化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暨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在泉州舉行。在本屆藝術開幕前夕,經中央批準同意,文化部與福建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每兩年一屆,永久落戶泉州市。
本屆藝術節圍繞“情系亞洲 逐夢海絲”這一主題,以“展示、交流、共享、合作”為宗旨,從表演藝術、視覺藝術、交流對話、文都魅力、網絡亞藝節、主題公園活動等六大板塊,全方位展示亞洲各國文化風貌,促進亞洲各國增進友誼、深化合作。開幕式文藝演出《海之夢》由來自亞洲11個國家的藝術家共同演繹了亞洲文化和諧共生、人民心心相印的繁華盛景。活動期間,五大洲40多個國家的藝術家和嘉賓齊聚泉州,展示展演繽紛多彩的多樣性文化,把藝術節辦成“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
9
文化名家權威展示
《泉州文化人訪談》出版發行
11月13日,作為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暨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系列活動之一,由泉州晚報社圖書編輯出版中心編輯、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泉州文化人訪談》舉行了首發式。
《泉州文化人訪談》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教育工委書記陳慶宗擔任主編并作序,全書共80余篇文章,約15萬字。該書記載了泉州文化人對泉州文化建設的努力與暢想,內容兼具權威性、資料性和多樣性,其結集出版既是對“泉州文化人訪談”專欄的階段性總結,也是對海內外泉州文化人進行的一次較全面的梳理和較集中的宣傳。
《泉州文化人訪談》從策劃至出版歷時近三年。該書由中共泉州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市文聯、泉州晚報社、泉州農商銀行共同策劃,在《泉州晚報》文體版開設大型專欄“泉州文化人訪談”,至今共推出80余名海內外泉州文化人的訪談報道,一大批泉州文化名人、文藝名家、文化產業領軍人物成為訪談對象:既有余光中、蔡國強、王仁杰等享譽海內外的文化名家,也有80后文化界新銳等,引起了泉州各界和海內外鄉賢的廣泛關注,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10
泉州曲藝大放異彩
三劇目福建藝術節摘得大獎
12月15日,為期近一個月的第六屆福建藝術節在福州閉幕,泉州文藝作品在本屆藝術節大放異彩,梨園戲《御碑亭》和大型傀儡戲《盧俊義》榮獲第26屆福建省戲劇會演一等獎;泉州南音《鳳求凰》榮獲福建省第三屆音樂舞蹈雜技曲藝類優秀劇(節)目展演一等獎,還勇奪5個一等獎第一名,被評委們譽為:“開創了中國傳統音樂的歌劇。”本屆藝術節泉州共選送了9臺作品參加會演,取得成績排在各地市之首。
第六屆福建藝術節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主辦,是我省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綜合性文化藝術創作演出展示活動,每三年一屆。本屆藝術節匯集了全省戲劇、音樂、舞蹈、雜技、曲藝、美術、書法、攝影等多個門類藝術精品力作。
□本報記者 陳智勇 實習生 許歆歆 張九強 文/圖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