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 提示
鄉村文化建設、農民精神生活引領,是當前新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無法忽視的時代命題。文化興,則人氣旺;人氣旺,則事業興。如何豐富農村文化體系、滋養農民精神家園,如何以文化入手激活鄉村發展的內在活力,考驗著每一位基層文化建設者。
今年,惠安螺城鎮高分通過全省農村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示范鎮驗收,進入全省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第一方陣,為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提供了生動樣本。在螺城鎮,基層文化建設厚積薄發,各類文體活動異彩紛呈,為基層群眾提供了一個“能文能武、有動有靜”的民俗大舞臺,群眾參與熱情高漲,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文化生態景象。 □本報記者 殷斯麒
社區文化
“家門口”文化提升幸福指數
文化建設,首先是為了服務群眾。螺城鎮將所轄11個社區打造成最直接的基層文化宣傳陣地,社區引導組織各類豐富的文化活動,居民在家門口便能感受到拂面而來的文化新風。
如何更好地滿足社區居民文化需求的“最后一公里”,螺城鎮東南社區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東南社區注重挖掘根植本土、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傳統文化活動項目,開展廣場舞、太極拳、門球、氣排球、競技麻將、地擲球、腰鼓、小鼓、地滾球、投環、夾珠、飛鏢等十幾類項的綜合性群眾文化活動項目,最大程度滿足居民文化活動需求。同時,加大投入,不斷完善社區文化配套基礎設施。社區目前組建了村級藝術團和群眾性文化“五支隊伍”,共有400多人的規模;擁有六處群眾性文體活動場地、居民學校及各類宣傳櫥窗、宣傳欄,形成了“三場二室”(氣排球場、地擲球場、乒乓球場、圖書閱覽室、公益性上網場所)等公共文化設施,為社區居民提供文化活動場所。
“孝義”文化是東南社區大力弘揚的社區文化。該社區在全縣率先開展“孝義”文化進社區活動,通過評選表彰“十佳孝義戶”、“美麗東南人——百佳文明戶”以及“厝邊好人”等,推動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發起“獎學助學”活動,共發放獎學助學金16.8萬元。致力營造關心教育、興學樂學的良好社會氣氛,使社會正能量在社區中廣為傳播,各項精神文明建設齊頭并進,構成了東南社區特色的社區文化。
“平時閑暇時間社區居民都喜歡參加各類娛樂體育活動,很多是媳婦帶著婆婆一起來參與的,群眾在強身健體的同時也收獲了快樂。現在社區里鄰里糾紛少了,賭博酗酒等不良風氣也少了,婆媳關系更和睦了。”東南社區居委會主任王安娜介紹說,社區開展的文化活動形式多樣,既有陽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滿足了男女老少各個年齡階層的不同需求,潛移默化的宣傳漸漸提升了居民素質。
老少同樂
開辟留守老人兒童的精神樂園
關愛鄉村留守老人與兒童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構建鄉村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當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在家中的老人與兒童成了村里的“主力”,在關愛他們生活的同時,也不應忘記守護他們的精神家園。
螺城鎮溪南村里,一座三層樓的老年活動中心是村里熱鬧的場所。老人協會副會長柯其法是活動中心的管理者之一,也是活動中心里門球隊伍的主力。“這里有棋牌室、農家書屋、電腦室等,村里的老人經常到此活動。”柯其法介紹,除了一些益智活動外,協會還經常組織文體活動,比如柔力球、太極拳、門球、地擲球活動等,除了每天都有的小型文體比賽,一個月還會組織一到兩次的大型文體比賽,發動全村的老人參與其中。
近年來,溪南村投入120萬元興建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的文體公園及老人活動中心,包括550平方米的標準籃球場、400米塑膠跑道、600平方米的廣場舞蹈場地、200平方米的健身器械區域、120平方米的地擲球場地、300平方米的門球場地等。
“這個老年活動中心把村里的老人都聚集在一起,參加文娛活動豐富了我們的生活,鍛煉了我們的身體,也愉悅了我們的心情。”柯其法參加過多次老年人運動會,曾取得不俗的成績。“老有所學、老有所樂,這正是老年活動中心帶給我們的益處。”目前老人協會已經有280多名會員,并仍在持續增加中。
此外,村里還投入160萬元建設5000多平方米的青少年社會活動中心。活動中心周末開放,既有文化長廊、普法宣傳長廊,又設有休閑廣場、燈光球場、健身廣場,小朋友們還能根據興趣愛好選擇圖書室、乒乓球室、科技室、電腦室、心理室、棋藝室、文藝室、書畫室等興趣小班,村里聘請了有專業特長的輔導老師和志愿者來上課,這里成為孩子們培養興趣愛好的基地,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
廣場文化
豐富載體點燃群眾熱情
“春滿螺城”——已連續舉辦十六屆的文藝晚會,越來越成為惠安基層文化建設的一個品牌。每年春節,惠安中新花園廣場總是暖意濃濃,一道道文化盛宴吸引了周邊群眾紛至沓來。
歌曲、舞蹈、木偶、魔術、太極拳、古箏合奏等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一一登場,演員們活靈活現的表演,博得現場觀眾陣陣歡呼和連連喝彩。“表演太精彩了,和電視上看到的一樣。”東南社區居民王阿姨是“春滿螺城”晚會的忠實觀眾了,對于能在家門口欣賞到高品質的文化表演,她表示很開心。
除了“春滿螺城”之外,螺城鎮每年還定期舉辦“螺城之春”、“芳草之夏”、南音會唱、燈謎會猜、詩詞吟唱、詩書畫展、迎春舞會、文藝踩街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文體活動。老人運動會舉辦了十七屆,“芳草之夏”戲劇展演更是持續了二十三年,打造出一塊塊群眾文體活動金字招牌。
常年舉辦文藝演出的中新社區,擁有城市綜合休閑廣場——中新花園。其周邊樓宇環抱,園中綠樹成蔭,有音樂噴泉、健身器械、休閑座椅、十二生肖雕像、LED電視大彩屏和錯落有致的石板材地板,是群眾休閑、鍛煉、娛樂的好去處。舞蹈愛好者牽頭發動組織興趣人員,自愿籌資購置音響器材,社區物業公司免費提供電源,社區聯防隊負責維護廣場治安秩序,經過多年努力實踐,形成了壯觀的群眾性舞蹈場面。
如今,不論寒暑,每當華燈初上,悠揚的樂曲按時響起,場上兩三百人伴隨音樂節奏跳起廣場舞、交誼舞和健身秧歌舞,一片歌舞升平的幸福景象。今年五十歲的王阿姨經常和姐妹們一同前來跳舞,“在強身健體的同時,也能跟大家嘮嘮家常、增進友誼。”王阿姨笑著說。
記者手記
久久為功 必有所得
“春滿螺城”、“螺城之春”、老人運動會、“芳草之夏”戲劇展演,動輒十幾年二十幾年的群眾文體活動,是采訪中讓記者印象最深刻的。把一項項活動舉辦得這么“長壽”,這不就是干事創業所需要的“久久為功”嗎?
“鄉村文化活動是一個重要載體,是個灶,可以煮出許多好東西。鄉村文化這把火已經點起來了,接下來的任務是要燒旺。”誠如惠安縣委書記肖漢輝所言,惠安以“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設為切入點,不斷在鄉村文化的大“灶”里添加“柴火”:壯大基層文化隊伍、盤活基層文化陣地,建成投用鎮綜合文化站、農村燈光球場、激情廣場、健身路徑等各類文化場所設施,農家書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實現行政村全覆蓋……眾人拾柴火焰高,像螺城這樣,以十幾年二十幾年的“火候”精心燉出的群眾文體活動大餐,當然就更美味可口了。
基層文化建設,是為群眾謀福祉、為子孫后代計的民心工程,也是一項道艱且長的系統性工程,需要鍥而不舍的長期堅守。像螺城鎮這樣,看似年復一年地愚公移山下笨功夫,實際上是要有莫大恒心與定力的真功夫。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久久為功,必有所得。 (信奕 斯麒)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