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2月7日電(上官云) 今天是中國傳統的除夕佳節,也是人們闔家團聚,其樂融融吃年夜飯的日子。近日,學者、民俗研究專家段寶林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除夕、春節的來源與上古臘祭習俗有關,“除夕夜還要祭祖、吃團圓飯,喝守歲酒,表現這種團圓、感恩的思想”。
起源:與上古臘祭習俗有關
除夕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歷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的晚上,因常在農歷臘月三十,故一般又稱該日為年三十。由于歷法原因,除夕有時也在臘月二十九。
“說到除夕春節的起源問題,這與上古時期的‘臘祭’有關,在《禮記》中有所記載。”段寶林介紹,顧名思義,所謂“臘祭”,舉行時間在年終臘月,早在堯舜時代便已出現,“人們要祭祀百神,感謝它們的保佑,并祈求來年仍能風調雨順”。
段寶林提到的“百神”包含各式各樣的神:天神、農神……甚至還有“貓神”與“老虎神”。他笑著說,這是因為,過去人們認為老鼠吃糧食,貓能捕鼠,而老虎能吃掉破壞莊稼的野豬,“這才最終讓人們獲得了豐收”。
“祭祀百神是非常熱鬧的,要唱歌跳舞。有一首當時的唱辭保留了下來,叫做《伊耆氏臘辭》,大概有四句話,內容就是希望昆蟲不要危害農作物等等。”段寶林告訴中新網記者,除夕與春節的內涵不斷豐富,至少已經有了三四千年歷史。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