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并不是新課題,然而,在每一次轉型的風口,總有企業倒下而另一些卻以更健康的姿態走到臺前。
位于臺商投資區的派頓(中國)有限公司,跟泉州大部分企業一樣,以做OEM貼牌出口起家,以前所做的事情不過是參加展銷會、認識客戶、接單生產。然而,包括派頓在內的越來越多的傳統鞋服企業開始發現,外貿已不再是淘金洼地。“從2004年開始,我們從出口生產型企業慢慢轉向買手型企業,再發展多品牌運營。”派頓總經理陳偉坤介紹了企業的第一次轉型。
然而,這還只是從企業內部入手進行轉型的第一步。2014年,派頓再次嘗試轉型,投身創業園,當起了天使投資人。當年6月,派頓創業園投入使用,所吸引的初創型企業如泉州市學創科技信息有限公司、泉州市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等都是互聯網類型的企業。在陳偉坤看來,幫助年輕創客成長,也可以從年輕一代的思維火花中獲取靈感。與此同時,傳統企業還可以近距離發現、了解甚至直接投資其中潛力大的項目。
對于同樣身處傳統行業的英良石材集團董事長劉良來說,轉型也不是什么新鮮事。作為石材高端品牌的代言詞,英良五號倉庫這個品牌早已脫離了人們對于石材的刻板印象。“五號倉庫這個品牌實際上是契合了泉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產物,在2012年開始發力的。”劉良介紹,到目前為止英良已經經歷了三次轉型。剛開始的轉型很簡單,從產品的低端到高端,之后又經歷了從企業到品牌的轉型,成功打造五號倉庫品牌,此后再進一步完成了由品牌到文化的轉型。
但是“互聯網+”對石材這個幾乎可以被認為最傳統的行業來說,仍然是個巨大的轉型挑戰。“我感觸最深的是,每年雙十一晚上,我們這些做石材的都睡得特別踏實,我那些做電商的朋友都在加班,第二天我看看數字就可以,900多個億的成交額好像離自己很遠。”但是,劉良也已經意識到,石材行業對于互聯網的反應速度的確“慢半拍”。他認為互聯網會是他的第四次轉型機遇,“我們正在準備擁抱互聯網。”
與英良石材更加惺惺相惜的,來自石雕行業的鼎立雕刻集團董事長王向榮,這一次所采用的雕刻工具不是刀,不是筆,而是互聯網。這個“新工具”似乎也能在堅硬的石頭上雕出朵花兒來。“石雕并不是帶有功能性的消費品或者裝飾品,很少在線上流通。但這幾年我們也有過一些線上的嘗試,不過碰到很多問題,像物流、保險。后來轉一個方向,像現在做的鼎立藝術館,也是希望通過線上線下的結合,吸收一些青年藝術家的作品,特別是小眾的、小件的、更生活化的作品。反過來,消費者愛好也促使我們對新的雕刻材料有了探索。”他認為,互聯網與石雕產業的結合對于助推產業發展還有很大空間。
最終還需結合產業
“互聯網+”被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盡管樹立了一批成功典范,但也時有爭論的聲音。在博通企管咨詢機構董事長柯亨清看來,借助互聯網進行生產鏈、價值鏈的延伸并非易事。在“互聯網+產業”兩者融合過程中,一部分人甚至急功近利過分夸大“互聯網+”(虛擬經濟)的功能,而無心扎扎實實做實體經營。
對此,福建海絲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原中興通訊亞太區總裁鄭邦現身說法,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我們是做產業出來的,所以我們認為任何的服務業(虛擬經濟)脫離產業是沒有前景的,包括美國現在也倡導制造業回歸。中興之所以選擇泉州落地跨境電商項目,一個重要原因正是看中泉州的產業基礎。
借助互聯網做服務,提升消費者體驗,因電子商務勃興而受益的物流行業算是比較有發言權的。B2B、B2C、C2C,每一個中間環節都需要物流。一直扎根于物流行業的泉州安盛船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郭東圣認為,“互聯網是一個空間,實體也是一個空間,但是空間沒有實物只是個空間,空間有實物以后還得有價值。” 他認為,在一個所有人都在提打造空間的時代里,別人在做升級,你在做服務而沒有跟上升級,實際上相當于沒辦法服務。但同時也要記住,服務是在企業所能提供的現實(產品)的基礎上多走一步。
這幾年,郭東圣一直帶領著企業致力于打造智慧物流,“在互聯網時代你不去擁抱它,將會被它拋棄,所以我肯定不會離開它?,F在我們打造的物流就是手跟手之間的距離,做了APP,開設了手機端,整個鏈條都可以做到全程可視化監控,做到全閉環的風險控制。”他認為,這個時代不僅僅是制造的時代,也不僅是服務提升的時代,更是價值提升的時代。企業必須要跟著大環境走,跟著互聯網思維去打造服務。
九牧廚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原海爾集團品牌營銷負責人張彬則更加觀點鮮明地表示:現在的主流消費群,從小生活在信息化里,企業不融入到這種思維里就無法生存。
“企業賣給消費者的是產品,而消費者購買的永遠是價值。”在日前舉辦的2015泉州經濟年會年度峰會上,多位極具商業實戰經驗的企業家在談及關于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的關系問題時有著較為一致的認知:不論是傳統產業還是新經濟、新科技領域,消費者不一定對背后的博弈或合作感興趣,而只會為其呈現出的價值買單。讓傳統產業和互聯網擁抱、“相愛”才是正道。 □本報記者 劉倩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